夏梓言评论:论邓晓芒的残雪研究 ——《灵魂之旅》为中心

论邓晓芒的残雪研究

——《灵魂之旅》为中心

夏梓言

摘要

作为中国早期先锋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残雪自1985年发表短篇小说《污水上的肥皂泡》以来,一直都备受国内评论界学者的讨论和研究,同时吸引大批西方学者的注意。邓晓芒教授在《灵魂之旅》之十中对雪小说的风格的变化历程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分析,也有人指出,残雪1985年至80年代末的小说就像一面魔镜,还原了人们互相凝视、取笑、辱骂的现实丑陋,但90年代以来残雪小说发生了变化。这部小说失去了前一阶段的“恶心”外衣。残雪将视角转化为人物的内心,不再建构邪恶的世界,而这一点很少被研究者提及。

基于此,本文在邓晓芒教授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以《灵魂之旅》中心,梳理邓晓芒教授对残雪小说整体变化的研究问题, 从而弥补残雪小说研究的空白,也为残雪的小说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邓晓芒;残雪;《灵魂之旅》;风格变迁

Abstract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early Chinese avant-garde literature, can xue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 and studied by domestic critics and western scholars since she published her short story soap bubbles on sewage in 1985. Professor Deng Xiao mans in the soul journey of ten places on the variation of snow the style of the novel process has carried on the deep research and analysis, also some people pointed out that cx 1985 to novel is like a mirror, in the late 80 s, restore the people gazing into each other, tease, abused the reality of ugly, but cx novels have changed since the 90 s. The novel has lost the "nausea" of the previous period. Canxue transforms the perspective into the character's heart and no longer constructs the evil world, which is rarely mentioned by researchers.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on the basis of the achievements of professor deng xiaomeng's research, with the "journey of the soul" as the center, combed professor deng xiaomeng's research on the overall change of can xue's novels, so as to fill the gap in the study of can xue's novels, and to provide some new ideas for the study of can xue's novels.

KeywordsDeng Xiaomang; Can Xue; journey of soul; style change

一、引言

作为有争议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家,残雪“新实验小说”的文学观念、“自由写作”的文学创作方法和怪诞神秘的“迷宫”艺术风格,犹如一个猜不透的谜,甚至一度让文坛哑口无言,但都挡不住残雪作品的魅力和光芒,挡不住外界的关注和讨论。

其中,我国著名学者邓晓芒教授在《灵魂之旅》之十中对雪小说的风格的变化历程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分析,并指出从1985年到80年代末,残雪的小说就像一面魔镜,还原了人们凝视、取笑、辱骂的丑恶现实,但90年代以来,残雪的小说发生了变化,而小说也失去了前一阶段的“恶心”外衣。残雪将视角转化为人物的内心,不再建立邪恶的世界。除邓晓芒教授外,残雪小说这一变化很少被研究者提及。基于此,本文在邓晓芒教授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的基础上,以《灵魂之旅》中心,梳理邓晓芒教授对残雪小说整体变化的研究问题, 从而弥补残雪小说研究的空白,也为残雪的小说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二、邓晓芒对残雪小说的风格表现的研究

(一)残雪小说的叙事风格叙事视角

1、80年代:外部聚焦下的荒诞与冷漠

残雪早期发表的小说中流露出一种“寒意”。在《黄泥街》里,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黄泥街的街道环境总是脏兮兮的,街上的东西懒洋洋的;人们喝的自来水被尸体污染了;在黑暗的角落里,没有翅膀的小昆虫在木桩上滚动;厕所里到处都是长长的蜗牛,不仅如此,人们的生活条件也令人难以置信。住在黄泥街的人会被莫名其妙的事情吓得要死,王思邈的耳朵在夜里突然烂了,流着黄脓,但大家都紧张得要死。他们担心他们的耳朵会在一夜之间腐烂。黄泥街有人受伤了,据说是淹死了一个鬼魂,鬼魂的伤口吓得宋波大汗淋漓。王思邈消失了,但街上的人却认为王思邈不是一个真实的人,从外部看,叙述者向读者展示了一个荒诞扭曲的世界,记录了世界上没有情感的事件。叙述者对这些事件漠不关心,叙事是可感知但看不见的。

在《苍老的浮云》中,主人公比较友善,徐如华也很无奈,很失落,尚武是一个普通的员工,但他渴望得到家人的温暖,妻子的理解,同事的爱,老板的认可。然而他的希望却无情地破灭了。一切都朝相反的方向发展。他的妻子木兰说了一些他听不懂的话。他的邻居总是看着他。就连街上的孩子也在骚扰他,更别说别人了,就像被遗弃在黑暗的角落,孤独无助,虚无主义不仅是一个更好的邻居,也是他的情妇。它不是作为反面存在的,它的生活水平也是一样的好,充满了灰色,叙述者从外部的角度给人们展示了一幅令人厌恶的画面。生活在那里的人们要么彼此敌对,要么迷茫、孤独、失落。你的生活毫无意义,毫无希望。就像走进黑暗和深渊,让人在阅读后颤抖。

邓晓芒教授在《灵魂之旅》中,残雪的《山上的小屋》出版于1985年,小说以叙述者“我”的视角,描写了“我”在家中的感受和心理活动,以及对山上小屋的想象,小说采用了从一个极其敏感的人的内心出发的内在叙述模式,以期达到山上的小屋,时而存在时而消失,不是物质的存在,而是叙述者内心的渴望,“我”一定有这样一个理想的环境,它就在里面,“我”生活在一个地方,是外在的,是真实的生活环境,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特别是从“我”的叙述者的角度来看,“我”的意识活动已经成为小说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残雪的《罗马》并没有充分发挥内部叙事的作用,他也有一定的厚度,成为一部代表性的作品,从90年代开始,残雪的叙事手法发生了变化。

2、90年代:内聚焦下的古怪神秘

在九十年代初期,残雪小说中的内聚焦视角不能更好地表现未成熟人物的意识活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一现象发生了变化,自21世纪以来,残雪共出版了三部小说。如果叙述者的视角仅限于一个角色,那就很难说了。残雪因此做出了改变。小说中的视角已经成为一种不确定的焦点视角,也被称为可以从很多人的意识中分辨出来的流动视角。

小说《埋葬》中的叔叔莫名其妙地离开了家。一开始“我”和阿姨绞尽脑汁,不知道舅舅会去哪里,“我”却在回家的路上莫名其妙地产生了一种预感,舅舅回家了,在“我”的故事中,读者可以感受到舅舅回家后的变化,但这种变化并不是从伯父的角度,而是从“我”和伯母的角度。为了找出伯父变化的原因,我悄悄地跟着伯父,但没有结果。直到小说的结尾,作者没有给出任何理由,只是从“我”的角度,发现了许多奇怪的行为从“我”的角度看,小说塑造了一个古怪的叔叔。虽然信息是看、听、摸都有限的,但舅舅的形象却变得突出,即使“我”是叙述者,读者的注意力也集中在舅舅身上。

这部小说只能从“我”的角度找到答案。村里的其他人不知道真相,“我”不知道。读者只能跟着“我”揭开神秘的面纱,小说的结尾没有答案,却没有触动读者自己去探索。由于文本所营造的有限视角和神秘氛围,对小说的解读有着多种可能性。

(二)残雪小说的语言风格

1、80年代语言特征:“恶”的表现

80年代残雪集中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充满“恶”的世界。人在世界上的对话缺乏逻辑,梦大多是显示人类世界固有的死亡和黑暗的噩梦,这些东西不能被摧毁,但它们也是一种力量,尽管它们比健康更邪恶。

残雪从不隐藏人的对立力量,而是试图强调它们。它关注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但在创造的早期,它描述的不仅仅是挖掘。人的精神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恶》的语言表明,这种语言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作者和读者的进一步研究。语言在平面上的表达也会引起重复现象,即人们在阅读一本书之后知道所有的感觉。

2、90年代后语言特征:切中要害

上世纪80年代,残雪的《罗曼史》被描述为一种“糟糕”的语言,但90年代残雪小说的语言发生了变化,1992年出版的小说《纯空气中的变形》的语言风格与80年代有所不同。小说中的大多数词语给人一种空虚的感觉,如“白鸟”、“沉默”、“变形”等。小说的语言不再是一个肮脏的环境,但这是一个神秘的小屋。人物的对话比上世纪80年代充满“脏话”更具哲理。但《开凿》除外,它的语言风格具有80年代的特点,如“二哥注视着母亲的变化,发出令人毛骨惊然的冷笑。”它还有上世纪90年代的神秘气氛。尽管小说中关于德鲁姆菲什的词不多,但它们都是短小精悍的,但每次说的话都有某种预见性,仿佛在告诉“我”将来会发生的事。

三、《灵魂之旅》对残雪小说自由写作的划分

(一)探索阶段:无意识记录,缺乏理性控制

《黄妮洁》完成后,作者继续自由写作,排除理性观念,消除理性痕迹,残雪小说的特点在荒诞的写作和反逻辑的叙事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著名的残雪小说《旧云》、《山上的小屋》和《荒野里的房子》都是自由写作的成熟之作。他们不仅摆脱了对外部世界的依赖,而且表现出个人与外部世界之间的紧张关系,开始挖掘内心世界。

从中篇小说《我在那个世界里的事情》可见残雪的深层潜意识和表层意识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冲突和矛盾。从这个阶段开始,残雪不再探索内心世界发展过程中痛苦体验的图形化表现的根源,而是不断探索更纯粹的潜意识,强调她所渴望的虚无内容,而不关注自己的体验。她写道,更像荣格所说的“集体无意识”,这在每个人身上都很常见。

《我在那个世界里的事情》中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是“我”和那些决心种桐树的人是对立的。这些人鬼鬼祟祟,恶毒怪癖,甚至对“我”的存在有着强烈的影响,残雪定谔可能在早期的作品中经常使用这种类型的人物塑造,另一方面,“我”的沉思和思考是这部小说的重要特征之一,“我”躺在地板上,看着自己的手指长出仙人掌,仙人掌裹着冰。然后我又想象,我看到了冰山,看到了,当他慢慢地移动时,他看到冰镐折断了,“碎冰见耀着梦幻的蓝色,飞快地划出一道道弧线,一眨眼又消失了”。

小说《我在那个世界里的事情》中潜意识世界的自由之美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但作者与外界的紧张关系尚未完全消除,仍与写作主体纠缠在一起,“我”与坚持的人相反,这些人鬼鬼祟祟、恶毒、古怪,甚至对“我”的存在有着强烈的影响,他们常常感到恐怖的气氛正在蔓延,当有窃贼和听众的时候,突然有人拿起钩子,把门挖了出来,她尖叫起来,她是一个黑人妇女,作者的内心冲突表现在“威胁”和“飞翔”的潜意识斗争中。她所说的“分裂的灵魂”,虽然创作主体追求虚无的境界,但他并没有抗拒清醒意识和世俗经验所带来的威胁。“我知道他们马上要回来抓我了,我把门紧紧门上……我想赶紧向那里飞升,我想赶紧再变成那根冰柱,一切都要赶紧”。

小说的结尾引人入胜,让“我”在幻想的世界里驰骋,但这些人却破门而入,拿着铲子走了进来。我是真的松了一口气还是死在铲子里了?值得思考的是,这代表了作者的意识和潜意识,如果意识和潜意识在挣扎,创作主体应该听谁的?当作者创作一部小说时,他是否有可能完全失去理智的控制,他的思维在潜意识中摇摆?这说明在自由写作的过程中,作者必须直面意识与潜意识的冲突,分裂灵魂,否定自我,才能掌握威胁与威胁,在缝隙中看到真实而渺小的“真实的我”。

(二)成熟阶段:文风的变化

自由写作虽然是一种创造性的写作技巧,但其机制与精神分析学的“自由联想”密切相关。起初自由联想实际上是治疗神经症的一种方法。精神分析学家帮助精神病患者,在医生的帮助下,患者将继续放松,甚至处于完全自由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他们可以毫无保留或修改地说出自己的所有感受和想法。恢复自我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潜意识心理活动对潜意识的抵抗,使心理分析师对患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帮助患者解决抑郁,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

在多年的自动化创作中,残雪实现了深层思想与意识的融合。经过多次的宣泄,它实际上满足了同样的精神分析条件,在创伤的压力下,融入潜意识的东西在创作中逐渐被描绘出来,达到压制和野蛮反叛力量的目的,在这个时候,大多数潜意识认为,已经释放出来的残雪的内心,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人生经历,才能克服人才创造的难题,否则,他们的创作过程将受到无休止的重复。

这是残雪创作的转型期,“意象”指残雪创作中的荒诞场景,是潜意识碎片自由书写的结果,然而,只有情节完整、语义相关的场景才能称之为“事件”,也就是说,在这个阶段,残雪已经无法记录下潜意识,小说呈现出各种文本特征。

“那条街特别长,走了很久还没走到头,柏油路走完了,他们又踏上了麻石路面,这是路边的商铺变得比较小型了。沿街以售货亭和货摊为主,出卖一些小的物件,像塑料制品和康价鞋袜之类,还有小五金工具、炊具等等,生意冷冷清清。”

与《黄泥街》相比,这篇文章的表达方式明显不同。它不遵循先前不合逻辑的无意识自由写作。残雪在其后期的作品中保留了自由写作的一些特征,试图打破理性逻辑的束缚,不断追寻,与以往不同的是,残雪在创作初期没有改变地吸收了潜意识,而在创作后期又增加了主体意识的揭示性。后者具有行为的特征,语义也越来越清晰。未来,思想内涵将完全体现在生活体验的意识层面上,作者通过打破逻辑,摒弃现实和梦中无法解释的东西,深挖体验背后的潜意识,产生“梦”的效果,此时残雪的创作中有几组意义连贯的场景,却被控制在整个空间中,没有任何清晰的意义。

邓晓芒教授认为在新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由写作的特性。作者清空自己,充分利用联想和想象,随心所欲地把思想放在心里。经文不遵循常识,不遵循逻辑,每一个动作都是突兀而混乱的,这正是自由写作的属性。

四、《灵魂之旅》对残雪风格的意义及艺术缺憾的探讨

(一)残雪小说风格的意义

1、独特的创作姿态造就的文学价值

一个优秀的作家能够创作出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在自己的时代是独一无二的,残雪置身于内心世界,思考深邃,个人的思想、爱好和性格是每个人的“自我”。以及自信的确认。

残雪大胆挑战传统文学,以全新的文学视角和文学理论为突破口,创造文化内容,因此,对残雪小说的研究,代表了对一种新的、特殊的文学类型和现象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创作文学作品时,揭示了读者的欣赏和消费方式的小说不能破坏中国当代文化的发展,世俗生活始终是文学创作的前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高度重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文学,现实生活也是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文学研究也是一个国家文学领域不可或缺的关键因素。残雪的罗马人具有独特的特点。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传统小说的地位难以取代,不可能成为文学领域的主流,但其社会价值不容忽视。

邓教授认为,对残雪小说的研究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首先,她拓宽了小说的内涵,为文学观念开辟了更多的可能性,让人们重新思考对小说的态度,对于文学创作来说,很难表达人们的灵魂和精神世界。残雪另辟蹊径,以夸张、疯狂、强化的手法,深入人的内心世界,无疑打破了传统小说观念的界限,为文学领域和小范围的探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其二,残雪小说的创作对传统文化观念和理论产生了冲击,残雪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呈现出一派奇异的文学景象,残雪的想象是人的精神与非现实的结合,因此,我认为,残雪以小说的方式代表了人们内心的梦想,这是人们尊敬的地方,也是她个人对文学领域的最大贡献,残雪向读者提供了一个比现实还要重要得多的心灵世界。

2、残雪小说中非理性主义的价值

残雪深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并结合其独特的经历,形成了其幻想和幻想的个性,小说的特点表现为独特的模式和荒诞的艺术场景,残雪小说的魅力在于怀疑感和迷宫精神,可以鼓励读者阅读。

残雪在创作的过程中,开始了一场内心充满恐惧的苦战,将恐惧融入到自己和他人的创作中,直接攻击读者的灵魂。邓晓芒教授在《灵魂之旅》中表示,现实生活中在面对残雪作品中的恐惧时,往往是以梦境的形式展现的,当夜幕降临,你空荡荡的时候,这些可怕的事情会显得很安静。

小说《苍老的浮云》中的徐如华特别害怕身边的人。他晚上醒来四处张望。他整晚都睡不着觉,头脑也会很虚弱,她也总觉得自己总是被关在笼子里,总是很警觉,最重要的是被吓到了。这些描写表现了徐若华内心的不安和恐惧,徐若华在夜里做梦。她甚至认为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梦游。她也渴望自由,她从不停止思考,即使吃过饭,她也没有放弃思考的机会。终年不省人事,甚至自以为好些了,每天晚上服药以缓解精神状态,残雪透过空虚的如花,表现出内心的不适。

邓晓芒教授认为:残雪的小说是一部典型的非理性创作,包含了太多的非理性因素和荒诞的东西,有人认为残雪通过独特的理性创作方式呈现了创作理念和自信。对残雪来说,必须将理性自信与非理性新创作模式完全整合到文学创作中,进而呈现出荒谬的非理性局面。这是非理性小说的源头,也是残雪的独特属性。其他作家很难看到这种情况的局限性,要想在文学创作中清空自己,就必须经历痛苦的挣扎。在这个过程中,理性思维无法控制呈现的新形象。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的非理性作家很少,而西方国家的非理性作家更多。卡夫卡是这类作家中的佼佼者,卡夫卡对残雪的罗马风格有一定的影响,这一点也得到了残雪自身的肯定,所以他们有很多共同点。例如,残雪小说中的非理性、异化和荒诞,实际上受到了卡夫卡的强烈影响。

在《灵魂之旅》中,邓晓芒教授在对残雪的评价中,他写道:残雪通过理性的思考创造了非理性的文学,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学世界,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理性思维方式,如果我们只看表面,残雪的罗马人总会有一种迷茫感,甚至人们也变得模糊不清。但它的内涵是巨大而难忘的。残雪的小说创作虽然把非理性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但其中所产生的人和物也有其理性的属性。有些人物可以用理论上的评论来说服读者,可以看出,我们不仅要从整体上分析残雪小说的框架结构,而且要具体探讨其中的小关联,残雪认为非理性思维的创作是一种特殊的创作,认为基于非理性思维的文学创作具有很强的社会价值,这种创造性思维也必须被接受和肯定,残雪定谔也可以在新的创作中充分发挥这种思维。

(二)艺术缺憾

1、残雪新风的艺术误区

首先是解读的困难,残雪的小说虽然已经出版20多年了,但是残雪小说的读者仍然很少,大部分是文学研究者或文学爱好者,这主要与残雪的小说有关,文本晦涩难懂,小说叙事语言的淡漠,人物形象的独特,人物心理活动的跳跃,自由写作的非理性意识,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残雪早期作品集中表现了现代社会的异化和世俗生活的荒诞。但残雪小说的创作手法使其作品过于贴近作者的精神世界。读者只能用直观的阅读感受或作品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解读作品,却不理解作者表达自己的意图,在阅读残雪的小说时,读者的期待视野不能及时得到满足,阅读过程中读者一次次受挫。

第二,对残雪影响深远的不是中国传统文学思想,而是西方古典文学思想,造成了一些文化空白,残雪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融汇了营养,她把这一点融入了自己的新创作中。残雪可能认为自己的思想是从西方文坛发展而来的。她所说的西方思想并不是当代人所想和理解的,不是断章取义,而是在自己的阅读和欣赏中慢慢确立的。残雪以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生命,审视自己和他人。她最理解的是人与世界的对抗,在小说中,异化、荒诞、肆无忌惮的世界,黑暗、恶心的形象和人的跳跃思维活动,使一切都变得异常,所以小说世界在普通人眼中会是陌生的,但事实上作者在一个极端的世界里观察和体会到的东西,但这与大多数读者的审美趣味相矛盾,所以很难成为通俗的作品。

残雪善于从人心的角度去讲。她以对艺术的敏感和敏锐的观察力,通过对所有人的心理刻画了人残雪的描写和象征,建构了人的存在的形象,残雪所建构的世界是她自己孤独的研究和与灵魂交流的产物。“它们发生在与死亡接壤的地带,显示出义无反顾和孤注一掷的决心。”读她的作品,不仅要有一颗淡定坚定的心,还要有专业知识和文学艺术成就。

2、对灵魂本质的过度探索

残雪的文学观是非常清晰的,她遵循的是灵魂本身的文学,是对精神的追求,对残雪来说,精神层面是当今世界最明显的,这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不断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当复杂的精神世界越来越立体化的时候,残雪致力于精神层面的挖掘和探索,她所展现的不是一种肤浅的体验,而是一种深刻的体验,因此它将把观念放在创作的首位。

邓晓芒教授在《灵魂之旅》中指出残雪认为她的小说是一部探索人类灵魂世界的灵魂王国。在她看来,灵魂世界不是平坦的,而是抽象的、难以接近的,甚至是神秘的。“人无法'说出’那种存在,而这个存在,正是艺术的长期努力所要凸显之物。”残雪给读者带来了一个云中的世界,一个不能“说”也不能理解的世界。残雪的创作己经误入到了一种重复的惯性,她重复地追求着灵魂,她遵循着心灵的深层结构,遵循着她热情坚持的文学理念。

结论

在80年代或现在,残雪始终以其独特的风格屹立在中国文坛。残雪虽然在创作过程中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她仍然坚信自己的创作,从不放弃自己的创作道路,她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充满信心,相信自己的作品不会被历史的长河所埋葬,然而,时代对她来说是艰难的。准备好了。许多研究者仍在阐述残雪在80年代的文学意义,这无疑是不恰当的。而著名学者邓晓芒教授在《灵魂之旅》之十中对雪小说的风格的变化历程进行了系统性与全面性的探讨研究,邓晓芒教授无疑弥补了当前残雪小说风格变化研究的空白,因此,《灵魂之旅》也为残雪小说的研究发展,提供了一些新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1]赵炳鑫. 穿越高地的灵魂之旅[N]. 文艺报,2018-05-28(005).

[2]周会民.邓晓芒《哲学起步》评议[J].河北学刊,2018,38(03):224-225.

[3]叶立文.从灵魂之旅到技术理性——论作家批评的时代新变[J].贵州社会科学,2017(09):33-39.

[4]张慧真.卡夫卡与残雪人性异化之比较[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9(01):72-75.

[5]唐亚芬,尹传兰.卡夫卡与残雪小说中疾病情结的文学呈现[J].文教资料,2017(01):7-9.

[6]赵飞,佘晔.灵魂探索之旅——残雪的写作实践与文学价值[J].创作与评论,2016(04):63-70.

[7]孙莹.灵魂之旅——论卡夫卡小说的叙述模式对残雪创作的影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10):88-89.

[8]高玉秋. 残雪文学的意义空间[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3.

[9]李杨.解读卡夫卡式迷惘——残雪与卡夫卡小说比较研究[J].文学界(理论版),2012(06):125.

[10]马福成.走向存在——论“光”在残雪小说中的叙事功能[J].社会科学战线,2011(12):148-151.

[11]谢崛.形而上学的迷惑——与邓晓芒教授对话[J].学术月刊,2011,43(11):5-13.

[12]墨嘹.哲学家邓晓芒的灵魂之旅[J].企业观察家,2011(06):110-113.

[13]黄韬. 怪诞意识的自觉与实践[D].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11.

[14]邓晓芒.《在天上看见深渊》跋[J].书屋,2011(04):65-70.

[15]残雪,邓晓芒.关于东西方文学、哲学与文化的对话[J].东吴学术,2010(03):23-33+51.

[16]宋晓丽. 存在主义影响下的个性化写作[D].西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17]吴晓红.人的痛苦与神的拯救——从《灵魂之旅》看邓晓芒的语言观[J].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05):63-66.

[18]栗丹. 当代小说视阈中的“另类”作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19]张浩.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的精神分析话语剖析[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2004.

[20]残雪.残雪自选集[M].海南:海南出版社,2004.

(0)

相关推荐

  • 【三江文学】诗人紫霞:残雪.夜伴孤弦.相思恨

    [三江文学] 2017<迎春.家.希望>征文 选登第一零二期 [原创作品]总第一百三十二期 主编:狂哥 投稿邮箱:top_001@163.com 投稿微信:185 5026  0199 投 ...

  • 【赣雩文艺】作者:张文学《残雪》(外二首)总第766期④2020年第336期④

    (点上面播放按钮可赏听音乐哦) 残雪 (新韵) 作者:张文学(辽宁葫芦岛) 纵为残雪亦生寒,依旧凝辉映月圆. 不羡人间千顷地,一席衰草可冬眠. 望山阴处积雪 作者:张文学(辽宁葫芦岛) 远望山阴雪未消 ...

  • 超时空的对话:残雪和卡夫卡,孤独的灵魂总是别致而异曲同工

    随着2018和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奖者的开诚布公,村上春树一如既往又陪跑了两届.除此以外,同样进入大家视线的,还有来自中国文坛的这位具有神秘色彩的女作家--残雪,作为20世纪末出现的她,以梦幻般的 ...

  • 夏梓言评论:迟子建小说中的边地魅力与民族文化底蕴研究

    迟子建小说中的边地魅力与民族文化底蕴研究 [摘要] 迟子建作为我国文学界独具一格的作家,她的创作主要是以自己的故土--东北,作为创作背景,因此近年来,她几乎已经成为了东北地区的代言人,提到东北,读者们 ...

  • 散文 | 夏梓言 :蕲南以南,桃花如是

    - 精品散文 - 文:夏梓言 / 图:堆糖 锁麟囊 程砚秋 - 百年经典15:百年流芳 01 在蕲南 北京的深秋,天色晚得早了许多.午觉睡过了头,醒来时,光线已昏暗.赤脚走到窗前推开窗,新街口的夜色里 ...

  • 夏梓言/一念如旧

    无影是一种惆怅,无言却是深沉的念. 掬一捧心情的阳光,洒向你牵挂的花瓣.你在前头,眺望在后头:快乐在前头,风景在后头:记忆在前头,永恒在后头.一切是否依旧,依旧. 有一个世界,在我远去的时候,落寞悄悄 ...

  • 夏梓言:鲁迅选集与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鲁迅选集与谭恩美的小说喜福会中女性形象的比较 夏梓言 摘要 女性形象在文学作品中是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当今众多作家用他们的笔来反映生活在当代的女性的思想状态及生存的状态.本文对<鲁迅小说选集&g ...

  • 夏梓言:鲁迅“硬译”的产生与当代意义

    鲁迅"硬译"的产生与当代意义 夏梓言 摘要:鲁迅所坚持的"硬译"主张,在译者主观意识的作用下.各种社会活动的推动下以及众多文学家.翻译家的批评和讨论的漩涡中,已 ...

  • 夏梓言: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

    朱自清散文的艺术美 夏梓言 摘要:朱自清的散文饱含真情而辞藻平实,却又行文如诗,描写韵味悠长而清雅,文意丝丝入扣但又叙述随意.语言优雅又平淡,行文流畅而极具内涵.其缜密精巧的构思,真挚的感情,情与景的 ...

  • 为夏正言 || 一份属于西安的夏天/文婷清读(573期)

    东芳絮语: 七月的古城,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似被太阳烧化了,也消失得无影无踪.禹佳同学之文"一份属于西安的夏天":深夏的阳光从密密层层的枝叶间透射下来,地上印满铜钱 ...

  • 【江苏】夏梓晨《我的植物朋友》指导老师:赵兰兰

    我的植物朋友 聚亨路小学三年级 夏梓晨 周末,爸爸带我去桃花园玩.接下来就让我给大家讲一讲吧! 漫山遍野红彤彤一片,远远望去像红色的海,像给大树穿上了一件粉嫩嫩的大衣,还像仙女的裙摆,可真美丽. 走近 ...

  • 夏梓馨《勿忘本心》

    在记忆的长河里,有无数条载着我们欢喜,快乐,悲伤,孤独,失望的小船.原本清澈的河水,变得越来越加浑浊. 小时候,看到外婆手里的一块糖果,便会粘着外婆很久很久-- 小时候,期盼着外舅来时,手里提着的一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