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演员的本分
我认为,一位演员,一位作家,或者是别的什么身份,首先应该是,做好你的本分。
比如一位作家,假使他才华横溢,文史扎实,博览群书,那么他来写小说,天生应该是胜人一筹的,他可以把他的才华尽情挥洒,在于故事的格局、意境、构思、桥段和笔法各个环节,从而令作品生辉。田中芳树就是很典型的例子,他把个人对于历史大战事的研究在小说里发挥到淋漓尽致;金庸也同样,小说里随时掺入了历史观点或者现实观点,例如早期作品的民族大义,狄云的原型来自生活,星宿派神龙教还有日月神教那些点缀都叫恰到好处。——但若是反过来,一个人因为自己有才于是他的挥霍方法是穿越古代,用他那在真正的专家来衡量不过半瓶子晃荡的“才华”打赢一个个历史上才有所专、所擅的真实古人,——我看过最“出色”的例子是大字超越了王献之,作画胜过了顾虎头(恺之)……这怎么看怎么透着诡异啊……就因为这种写法,这个人的才,本来应该闪光于小说中成为看点,这一下就成了好高骛远的浅薄卖弄了……
对于演员,首要的本分是什么?我想每一位从业人员闭着眼睛都会嚷:剖析角色,深入人物,表演生动;对于戏曲演员,通过戏曲特有的身段和程式,唱腔和音乐,来深入表现人物和感情,这更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我相信,一百位演员当中的九十九位,都能口头表达得比我所写出来的这段话更丰富,更美妙,更长。
但是,表演——下面转入正题,只谈戏曲表演,并不是用口头表达就能超水平体现的,它需要演员真正的投入和努力,真正演好一个角色,要深入,要钻研,要为此付出艰辛的刻苦和努力。从哪些方面来体现?就演员个人而言:感情真切否?表现自然得体否?能让观众感同身受否?唱腔动人否?切合角色否?身段美妙否?合适角色否?对于青年演员,我想我的衡量标准还要多一条:表演成熟否?距离真正的艺术还差几分?有无上升空间?
可惜的很,我所看到的情况并非如此。
很多戏曲演员,发烧一样的热衷于“创新”、“突破”,尤其让人无语的是,就连描红时期的新生代,也往往演了三天戏,就大胆宣称,“我们要演得更契合时代!”——什么是更契合时代?就凭您那条颤巍巍的小嗓门,摇摇摆摆的小身段,配起身上那件染色坊出品的纱质衫?——合着您以为现在的观众刚刚走出大别山,刘姥姥从没进过大观园?
还有一种现象。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我们通常会不由自主追随那些最明亮的星、最成功的人,当这位人士还具备了成功以外的闪光点,我们会由衷的对此夸耀和下意识抬高,甚至有时候可能产生错觉:他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掌握了非常多的才能啊!比如众口交赞的“演而优则唱”,又或者“琴棋书画件件精通”,于是“多才多艺”,成了一个值得骄傲的标志。
这不,戏曲演员一个个赶着来展现自己的“多才”了。会写俩笔的,现场书写;会画俩笔的,现场作画;会弹几首的,现场弹奏。——这些通常被我们称作是“才艺展示”的一部分,到了戏曲表演这里,忽然就成了:加强人物刻画。于是,更可怕的事情慢慢发生了:李清照现场写完字还不过瘾,再来弹支古曲以示慷慨激昂;唐伯虎人人知悉会作画,这有什么困难,我也会啊,但现场画观音比较吃力,我改画枫叶……
……昨天当朋友圈看到某演员现场演出唐伯虎画枫叶时,我终于出离愤怒了,几乎未加考虑,我在朋友圈写道:我终于走到了承认自己是戏迷感到特别丢脸的地步了。
坦白说,我不完全反对在演出中加上部分才艺展示。从上个世纪初走出来的戏曲大师、文艺大家,这么做的也着实不少,有些是现场作画写字,有些是口吟一绝,比如荀慧生曾在演出期间现场泼墨绘画,滑稽名家杨华生也在演出的同时现场挥毫,本世纪初茅威涛演《孔乙己》现场书写“品物咸亨”……多不胜数。但是,炫技,是要符合剧情、符合人物身份的,不是你随便抓个人来就合适表现的,就上述这些来说,我都不太反对,哪怕表现的是张生月下弹琴,李香君染血绘桃花,杜丽娘临终自画,这些只要你能行云流水一般嵌入到剧情发展中,我通通都不反对——当然前提是这么做的时候没有让剧情割裂,让人物突然的跳出来形成明显断层。后者不好的例子,比如说,要是你想让贾宝玉现场写字,这也是没有问题的,但若说贾宝玉双手写字,美其名曰“表现宝玉的反叛礼教精神”——就装吧,你这是炫技,不是表现人物,就以为台下个个都是大冬瓜?
同志们,炫技,在戏曲演出中炫技,我们一定要默默的炫,低调的炫,不动声色的炫,请一定要记住:我们是在不拉表演分的情况下,让自己更多的才华,来为演出“锦上添花”。
是的,对于一位演员来说,你除了表演、唱腔本色以外的才华,都只是点缀专业的绿叶,只是用来“锦上添花”,一旦“喧宾夺主”,那么,你的演出就失败了,人物塑造?谈不上。
让人震惊的是现在这些主儿,炫技已经炫到了不知天多高地多厚的地步,“术有专攻”,还差得远呢,就能赶着来代替“术有专攻”的唐伯虎现场作画了,这可怎么好啊?——各位看官,是不是还有点难于想象这个行为有多不合适对吗?那么举个更容易的例子,一位演员在表演“术有专攻”的李后主,李后主的性情才华,仅仅通过表演来表现,这位演员感到已经不足了,于是现场口吟一阙,道是:“夏虫冬冰何时遇?奇事知多少。”——然后号称这就是李煜同志的词作,人就一贯这个水准。
上述例子还不够明白是吗?那再举一个更直白的,我就一个跑业务的销售人员,突然失心疯闯进经理办公室:今儿起,我代你管理公司吧。
——以上,重点谈的是演员在剧中“不合适”的才艺表演,其实对于演员本分而言,也还有这种明显“不合适”的出界现象,比偶尔出现唐伯虎现场作画的现象更严重,甚至,俯拾皆是:描红期才三天,就口口声声“创新变革”新名词;学会了抬腿,让人物一边儿哭坟一边儿把腿抬得比天高;学会了水袖,让人物闭口从头挥舞到……呃,死了?……类似这种的“才艺展示”,有的还美称“加强传统功力”,放眼戏曲舞台,已经数不胜数,繁若星尘——但究其实,只不过是碎掉的、让人避之不及的玻璃渣子罢了。
家禽里有种动物它叫鹅,它的眼睛构造奇特,看啥都渺若微尘结果挨了宰;不幸的青蛙掉下了深井抬头观天,满心以为它所认识的是整个苍穹;夏天的虫子听说有种天气可以制造一种叫冰的寒冷事物,气得浑身发抖大叫大嚷“你侮辱了我的智商”……
虚心点,低调点,安静点。亲爱的从业人员,感谢你“坚守在戏曲这片孤寂的土壤中”,但现在的观众真没有你所想象的那么好糊弄。我希望你们不会终有一天,把戏曲爱好者一个个都折腾到“对外号称我是戏迷都感到特别丢脸”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