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原创散文集《平生爱好是天然》,作者蓝迤。
对于巷子里长大的孩子来说,总有一条小巷是我们的“家”,而城区内所有的巷子便都是我们的“世界”。那时,巷子是一个孩子“闯世界”的自然向导,无论怎样“离家”“远行”,转变了多少方向,只要循着巷子走,便永远迷不了路,总能转回自己的家。而对于我来说,因为亲人们分住在老城不同的巷子里,每一次的小巷之旅,便是从一个“家”到另一个“家”的行程,我在格外感得一份亲切的“情感归属”的同时,也借由如此的“便利”,多多的记取了一些巷陌“影像”。那时,从“县东巷”我家出发,要去“芙蓉巷”的大姑家,一般是通过“青年路”,先到了“县西巷”。这“县西巷”原才是刘鹗当时描述的“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正主”,在我小时候已然看不出什么痕迹来。印象里路十分的窄,可没有我们“县东巷”宽阔。除了住户人家,模糊记着有几家店铺,记得最清楚的是一家小屋子里是个小小的“街道工厂”,成天轰隆轰隆的,不过在这儿可以捡到用来做毽子的圆环铁圈,还有便是从前的“县西巷小学”在这里。“街道工厂”是那时各个巷子都有的独特景观,“县东巷”南口有一家比较大的,有正规工厂大门和车间的,“后宰门”也有两家小工厂,都各自生产不同的东西,机器零件什么的,都是一时的时代痕迹,很快便都消失了。
▲ 我记得这里是从前由青年路去往县西巷的一段,依稀见得县西巷旧貌。好珍贵的影像
从“县西巷”南段向西的一条巷子穿过,巷子开始多且“好玩”起来,忘记了中间要拐几个弯,便开始穿越“宫墙”一般的、那时“珍珠泉”“清巡抚”—从前的府衙,所保留的一圈圈院墙组成的巷子了。我那时总觉得这三四圈院墙围成的特殊的巷子真像是“一大”卖的我爱吃的“果酱蛋糕卷”,椭圆形的甩着长长的尾巴的巷子,蜿蜒曲折,绕了一圈又一圈,从外墙绕到内墙,那红色的院墙和气派的飞檐叠瓦也从远影到清晰,可见从前的“巡抚衙门”的阵势和讲究。忘记当时一圈圈的院墙是不都是红墙,反正至今这“人大”仅剩一圈的“内墙”还是红色。大概当时这建筑和院墙保留的清代特色明显,我记着那时的一天晚上,我和奶奶经过这里回家的路上曾经看到过拍“电视”的,就在这“院前”东侧黑漆漆的胡同口挂着一盏黄色小灯,并不明亮,一小群人在这里穿着长袍马褂的工作,并无人围观,我和奶奶也是匆匆经过,知道那是做什么的就好,觉得新奇却也不便打扰。
▲ 珍珠泉“省人大”大院保留着旧貌。网络图源
如今的“东更道”代替了从前密密麻麻的横七竖八的一堆巷子,因此,我也不知道这“东更道”是从前的哪一条巷子,名字倒是保留下的。反正出了这如今的“东更道”,过了“珍珠泉”“院前”(即照片上的省人大)大门儿往南走走,西边一条巷子便是“芙蓉巷”了:那曾经大水管儿哗啦哗啦流着泉水的巷子;和南北向繁华多年的“芙蓉街”紧密相连的、从前都是住户并无“美食”的巷子;我“霞姐姐”说从前他们经常在夏夜里顺着“水胡同”往“王府池子”一带纳凉去的,至今还赫赫有名的巷子。之前也是看一篇“剪报”,说是这一带周边,什么“布政司街,(现省府前街)”、“小布政司街(现省府东街)”、“芙蓉街”、“东花墙子街”、“辘轳把子街”、“曲水亭街”、“后宰门街”曾是济南“书肆”密集地带,如今全都成了“吃货”密集地带了,想想也真有“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那时,出了现在的“东更道”,若是不去“大姑家”,而是改道去“大伯家”,是可以目不斜视,经过“珍珠泉”一直贴着红色院墙西行,经过芙蓉街北段的城隍庙再往西穿过“小布政司街”,到达“省府前街”,这样的路线走法。“小布政司街”和“芙蓉街”交叉口从前也甚是热闹:集市、商铺、还有一栋高大的西洋老建筑,不但风格独特,还颇有些“高耸巍峨”,很有气势,让我印象深刻。如今也是全无踪迹,仅存“美食”。想来现代城市格局有一种拆“古”再“仿”的招式,名为古今融合,实则把原本的城市特色抹杀殆尽,真无趣的很。
▲这一带保留的大院儿还有些古风古韵。网络图源
调转方向,表回“县东巷”。话说,从“县东巷”经“青年路”向北过了路东的“县后街”,便是前边多次提到的“后宰门街”了,这里是我们小时候去“大明湖”“最矮围墙”的最佳路径,现在也还可以从这里去往“大明湖”。这里除了是我之前讲过的“大明湖畔下雨成河”的落难之地以外,也是从前的小巷中风景种类较多的一条:当年这里有宅门痕迹完好的“陈家大院”,有当时远近闻名的“海鲜市场”,有古色古香的老字号茶社,有我们喜欢的卖“调色盘”、“七色彩笔”、和“香味儿圆珠笔”的文具店,还有一家最是西洋范儿十足的“天主教堂”,是那时我们孩子们十分“稀罕”,至今仍然保存完好的“古迹”。小时候,我和家族信基督教的发小“静静”和“丽丽”正式去过一次教堂“做礼拜”。这里是“天主”教堂,但建筑里面装饰简朴,只有十字架、成排的座椅、门口的募捐箱、一架唱诗伴奏风琴作为明显的教堂标识,其余的就没有什么特别的。我记得那时我们三个孩子是正正经经的进入,认真的往募捐箱里放了纸币,安静肃穆的在教堂里坐了一会的,并没有参与唱诗什么的,但那经历我记忆清晰,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一种“信仰”的经历,虽然并不懂什么,但那教堂的味道我熟悉,跟“静静”家“小信教室”的味道一样,有点淡淡的、令人心灵沉静的香气。
依然以“县东巷”我家为中心,向南十几米,再往东,这里的巷子叫做“东西仓巷”:这巷子最是安详素净,全是住户人家,没有其他。我很喜欢有时一个人在这里待一待走一走,就看那柔和静谧的氛围里,少许人平和的进进出出,一点没有忙忙叨叨的热乎劲儿,却又使得巷子是灵动的而并不死板,我才发现原来自小我便喜欢生活是这个样子的。巷子东口有一家黑乎乎的小店,支一口大黑锅炸“油条”卖早点,我记着他们家的“油炸糖糕”最好吃,明明都是面糊,为什么可以是外面一层红红的焦酥的皮儿,里边又是白白的软乎乎的糖饼呢?这是怎么做出来的,至今我也未解开这谜团。出了“东西仓巷”,南北的这条巷子便是“按察司街”了,老残游记里提到的“老残”大破一家十三口命案那一回,为了解救“魏老儿”,差使捕快“许亮”在济南府设局诱捕“吴二浪子”的地儿,便是在这条巷子。小时候对这巷子最大的好奇便是这名字,似乎与它看起来的相貌平平大相径庭,但人们习惯于把它当做去往“运署街”的必经之路,至于这名字背后的“显赫”故事,多年来无人问津。其实,“运署街”也是如此,没有几个人知道曾经在这里的“衙门”们究竟有些什么“说道”,但是这条街却比“按察司街”更有些人气,因为这里有“济南一中”,(据说便是“盐运署”衙门原址)是巷子里的很多大孩子和“老孩子”们的母校。只我们家里,便有大爷、两位姑姑还有堂姐,都是在这里上过学的。除此之外,这里是紧接护城河“新东门”桥的巷子,从巷子西头一眼便能瞧见那一带水灵灵的绿色,每每走到这里,这眼界敞开了,心也便跟着敞亮起来,只想加快步伐,奔着那长河小桥而去。这条街因为学校的缘故,开了不少文具店、快餐店、零食小铺子,估摸着很多孩子关于小袋儿“无花果”、“小浣熊”卡片、各种花式棒棒糖和“辣条”们的童年记忆在这一带十分清晰。我在这里依然有一条“走亲戚”的记忆,是多次穿过这条街右拐坐31路公交车去“山师”小姑家。
▲ 一中旧貌,估计得有人能看哭了。网络珍贵照片
关于巷子的记忆,还有一些只有“我们”巷子里长大的孩子才知道的独家影像,现在已是全无实地证据可考了。比如说,从前穿过巷子去往解放阁的一条路上,临近“黑西路”的地方有一处雅致的“满月园门”,周边遗留的巴掌大的庭院芳草令人猜想这里曾是什么宅门园林或者胜景古迹,当年从这里经过的人想必都能从这零星的“标致芳径”体会到老泉城无处不在的古雅气息。我总觉得,这些哪怕零星的“雅致”也应该被永久的留存在“老城里”的,它们皆是老城的“古风韵脚”,是老城水墨风景长卷大片留白之中盖上的一方规整“印记”,标记着一处浓缩的人文情怀。如果没有了这些零散的,灵动出现在不起眼的角落里的小小“风雅”,成日里只看那大片大片齐整规矩的风景名胜便会失了好些“野趣”。【这里周边是至今还遗存的“金家大院”和“浙闽会馆”原址,我推测这个“月门”可能是之前这两处地方其中一处的偏门。由这一点可看出这一带之前便是济南老城的“风雅之地”。】
▲ 金家大院小景。网络图源
▲ 搜照片时发现,宽厚所街旧貌及介绍,以上保留了作者来源,感谢这些老济南学者。
在一些散淡的日子里,我喜欢一个人在“冷清”的巷子里闲逛。那时候,我可以更加细致的打量到一些“隐秘”的犄角旮旯儿,也可以一点“哲学”的思考愈加相信真理往往发现于“窄门”、“窄道”。
比如,当你从一连串巷子里走来,走过明朝的“衙门”、清朝的“院墙”、民国的“遗迹”,或者就从一个巷子的开头走到结尾,便可走过你的祖辈、父辈、你的儿时,你会发现一条巷子就是最清晰显现的“时间长廊”,那些斑驳的围墙、剥蚀的路面、残缺的石板,都是鲜活的“时间印记”,没有任何地方有如巷子这般,可以把时间的脚步记述的丰富立体、连贯深长。
▲ 网络图源,感谢艺术家的珍贵影像
▲老城小巷分布图,网络图源
巷陌之美就在于此,在可停留的“时间的壁画”之中,你可以更加安然宁静的给寻常的日子“点花上色”,且日日更新,永不厌倦。我想,这便是巷陌人间更加令人体会“诗意栖居”的源泉所在,何况,“老城里”的巷陌在如此深厚底蕴的时光之美里,还有着天赐“福祉”一般的水的滋养。水给予这一方“田园”更多的纯净、生机、灵秀、天然,也浸染着这里人们的性情,使他们更加懂得安住于时光,拥有“修篱种菊”的超脱。人可以安住当下、深知自己拥有什么而不觉任何匮乏的时候,日子自然都是美丽静好的,我在儿时的巷陌生活里体会最深的便是如此。“老城里”从前的日子便是在这样“丰足无缺”的氛围里细水长流。想来,一座“城”的风情面貌显现的便是这里的“人”之心态格局,“城”与“人”有着相同的“吸引力法则”,懂得自己来自时间的哪里,懂得自己独有的人文信仰、艺术气质,懂得对上天的赐予格外珍惜,在慢下来的日子里耐心去守护、修养,便能在自己独特的城市个性之中,自然的转变,扎实的生长,随时、随地的享受“云水时光”。那时,所有的丰富、美好都会朝向这里,根本不必去别处“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将自己原本的样貌抹杀、重塑。
泉水人家,诗意的栖居,我真切的、深深的祈愿:我的“老城里”在多年之后依然拥有如此完美的“巷陌人间”,愿这里依然有许许多多的人家,依旧可以“修篱种菊”,安住于素朴宁静的“云水时光”。
蓝迤于2019年7月
本文作者 蓝迤 ,一个用写字的方式画画的人。因对故乡济南浓烈的情感,将之写成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