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祸害妆成友爱:且看森林里的投食与巢箱
在城镇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水泥森林构建的高楼林立,五光十色,车水马龙。早已经不见当初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原来可以供鸟兽栖息的屋檐、荒草、树林、石堆都悄无声息地被人们夷平,再蒴了一道道的风景,可惜少了鸟音。那些本来与人们走得很近的鸟兽,不得不远离人们而去,或循于山野,或垂死于荒弥,或销声匿迹在记忆。当然,不包括老鼠,也不包括那些聪明的麻雀。麻雀们找不到瓦缝了,却开始巧妙地利用空调的通气孔、外装饰的夹层、路灯杆上的小孔,还有街中隔离带的小树丛。偶尔也见长尾缝叶莺、白颊噪鹛等出没于街心岛和小花园。
在城市建设时,将原来的植被都铲除了,配以景观效果好的银杏、雪松、悬铃木、红叶石楠等等,组成单一,无果可食,当然,可供鸟儿们取食的食物少了很多,只能在那些垃圾堆旁勉强找食,自然鸟儿会减少。君不见,好不容易有一棵结满果实的女贞树,总能引来一大群鸟儿采食。那些香樟树的种子,虽然臭味难闻,却也会成为八哥们的取食对象。因此,为了招引鸟儿们的活动,适当种植一些浆果类的树木,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在城市里,人为为这些个生灵创造一些条件,在小公园里设置一些巢箱,为那些鸟儿们种一些它们爱吃的东西,这是对人们占有了动物们活动的环境的补偿,是一种对小鸟喜爱的表现,当然,更是满足人们渴求回归大自然的需要。有时还会带着孩子们一起做这些“爱护野生动物”的事,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种下爱心。
在城市开展那些活动,本来无可厚非,不过一种导向而已。但是,不难发现,这些本应只在城市里开展的项目,有人却堂而皇之将它搬进了大自然里。美其名曰保护,不如解释为招引。人为去改变动物们的自然习性,去干扰它们抗逆的本领。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都是不应该的。在大自然中,最好的保护莫过于让它们自由地生存,让它们去捕食、被捕食、逃跑、掩蔽等,保持一种自然的本能,接受大自然选择的洗礼。
前些天看到一篇关于在自然保护区内安放大量招引巢箱,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提供了巢址,很多中华秋沙鸭选择人工巢箱筑巢繁殖。据说还是一个国家支持的项目。我就在想,有必要吗?如果中华秋沙鸭沦落到要靠人给它提供巢箱才能正常繁殖,那它离灭绝应该不远了。如果是为了科研而设置的巢箱,那是否真能反映自然环境下的真实情况?这又让我想起了黔灵山的猕猴,人为投食造成的后果。还有华南虎的人工繁育、大熊猫的人工繁育等,与栖息地的保护相比,谁更便利?谁更有益?
工业革命以来,环境的快速改变和污染,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加速了物种灭绝的速度,特别是战争与人为捕猎、生态破碎化,使得更多的物种变得濒危。现在采取的一系列的手段,包括迁地保护实现的扩繁,难说就已经取得了成功,扭转了局面。更赞成通过国家公园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形成保护体系,通过生态廊道来建立大生态网络,以此改善栖息地环境,保证生物多样性的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