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快】高考延期,是给谁的福利?
高考延期,是给谁的福利?
3月的最后一天中午,我和我的高三的学生们得到消息:今年的高考延期一个月,改在7月7、8日进行。隔着手机或电脑的屏幕,隔着网络,我看不到学生们的反应。但是随后的钉钉课堂上表现出来的态度以及后来上交的作业质量,部分学生还是表露出了不加掩饰的喜悦——他们或许以为自己赚到了“一个月”的时间。
但在我看来,今年的高考延期,未必是好事。
现在的高中生可能不知道,在他们出生之前的二十多年(1979-2002)里,除了个别年份,高考的时间都在每年的7月7、8、9日三天。现在通行的高考时间是教育部在听取多方意见、反复论证之后于2001年11月宣布的:从2003年开始,已经实行多年的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从7月份改到6月份——即使2003年遭遇非典的灾疫,高考还是在6月7日如期开考。
当初基于什么理由将原本在7月举行的高考提前一个月呢?当然是社会各界的呼声哦!我国位于北半球,太平洋的西岸,欧亚大陆的东部,大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气候,7月份已进入盛夏,人体感觉不适,对考生考试、老师阅卷、家长照顾考生等方面都十分不利;尤其是江南和沿海地区,是洪涝和台风多发期,给高考的组织工作造成很大的麻烦。
我参加过上世纪1988年的高考,我当年参加考试的文科考场设在浠水县实验小学。每场考试,每间考场里前后放置几大块比课桌还大的冰块,外加几把摇头扇,也难以令考场降温。我的考场是二楼楼梯边的一间教室,既不是挨着地面的底楼,也不是隔热不好的顶楼,通风条件还算可以,但是挥汗如雨地答题是我对当年高考最深切的体验。而考场外,骄阳似火,我们这些考生的家长、亲友聚集在铁门隔开红线拉开的警戒线外,头戴草帽或者以蒲扇遮阳,手里还捧着湿毛巾、西瓜或者汽水翘首以盼的场景,也是烙在我脑海里不灭的印象。
2003年开始高考提前一个月,延续至今,全国绝大多数考生再也不必经受我们那个年代洗桑拿一般的考场煎熬了。但是今年例外,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导致的封城封国,完全搅乱了今年春季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秩序和高三考生的应试节奏,两个多月的网课,质量如何?效果如何?谁都是心里没底的。教师忐忑,考生忐忑,家长忐忑,如果在这样的背景下还是按部就班地在6月举行高考,恐怕会引出更多人的忐忑来。
大疫当前,2020年高考延期一个月举行,成为必然。
任何情况下,人的生命始终是第一位的,高考让位于生命安全,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地域带来的网络学习条件的差异,部分农村和贫困地区考生的复习受到局限和影响,也是众所周知的。正如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在3月31日下午新闻发布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所指出的,今年高考延期坚持了“健康第一”和“公平第一”的原则,切实保障了广大考生和涉考人员的生命安全,切实把疫情对广大考生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的考生复习备考的影响降到最低。
高考延期一个月,凭空多出30天的复习时间,对大多数考生而言——至少对那些准备不够充分或者还不够自信的考生而言,简直就是从天而降的大馅饼,不被砸晕也要被兴奋的情绪熏晕了!且慢,不要高兴太早了。看看清楚啊,幸福的大馅饼砸到头上,可不是所有人都吃得消的!
左丘明在《左传·庄公十年》里写道:“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里的这句话说的是战役中要把握好士气正旺的时机,乘势而上,一举拿下敌人——战机稍纵即逝,过了那个点,士气下泄,以致低落不振,想要再赢得胜利,几乎不大可能了。所以善战的统帅,基本上主张速战速决,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打持久战,更不打消耗战。高考,对于考生及其家庭而言,无疑是一场拼尽全力的战役,深陷其中的每个人都希望早早结束战役,全身而退。这也是始于2003年的高考,将此前二十多年的高考提前一个月,除天气炎热外,另一个人们心知肚明的原因。
2001年底教育部宣布提前高考的决定之前,做了很长时间的调研,其中一个令考生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就是复习时间缩减了一个月,会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复习效果?从高三复习第一线的老师那里得到的答复是:不会!因为进入高三之前已经学完了所有与高考相关的教学内容,高三这一年教学的内容以复习为主,一轮一轮的复习,一轮一轮的模拟考,所谓的知识点和考点早已炒成了现饭、剩饭甚至冷饭。
于是有人追问:相较于多读了一年甚至多年的复读生而言,应届生本来复习时间仅有一年,又减掉了一个月,岂不是更吃亏?这个问题翻一翻历年高考成绩就可以得到答案:从上线率和高分率上看,往届生跟应届生相比并没有优势可言——除个别“卧薪尝胆”发奋读书的往届生成绩优异之外,很多人消磨在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的题海战术中,早已疲惫不堪,成绩平平,而越考越差的往届生也大有人在。2003年的高考结束后,人们预设的各种意外,并没有发生。这或许表明:6月7日至7月6日这30天的复习时间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有分量!它可能是强弩之末,也可能是食之无肉弃之可惜的鸡肋。
不妨看看这是怎样的30天。
南宋诗人赵师秀写过一首《约客》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里的情境写的就是这个时间段发生的事:黄梅天,不能出门的落雨天,诗人哪里也去不了,就约个朋友来下棋打发无聊吧,偏偏朋友经不住这雨天的叨扰,爽约了没来,池塘里的青蛙却不谙世事,络绎不绝地哇哇叫个不停,百无聊赖的诗人,只得自己跟自己个儿下棋,下到不耐烦处,手起棋落,嗒嗒作响,把油灯芯上的灯花都震落了。后人总把这首诗解读得很美妙,却闭口不提在这烦人的天气里,诗人那烦不胜烦的内心苦闷。
六月上旬到七月中旬,春天已经走远,夏天赶将过来,正是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梅雨季节,因梅子黄熟而得名的这个雨季,江南人俗称它为“霉雨”。阴雨连绵一个月,终日不见太阳,屋里屋外的物品受潮发霉变坏,人的心情也会跟着变坏长出了绿色的污花——在这样糟糕的天气里,揣着一副坏心情,能做成多少积极有效的事情呢?高三考生们复习到此时,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倒计时牌从“只剩30天”开始一页页地撕下来,婆婆妈妈的老师又在耳畔唠叨了,刷了千百遍早已刷厌倦的模拟卷又一套接一套地堆在眼前,玻璃窗上的雨点依然不识好歹地每天来报到......瞧瞧,足足30天的苦日子,浸泡在霉雨里,溺死在题海里,折腾在烦躁里,谁受得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老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中人困马乏总在午间,所以老戏文里官府的要犯行刑总安排在午时三刻;一年中最难熬的是夏天,“青黄不接”恐怕不单单指自然界的物产,也应该指人的精气神已经从春天时神清气爽忽然断层式地跳跃到夏天的萎靡不振了。旧时打趣懒惰的读书人有个顺口溜: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又冷,收拾书箱待来年。其中关于春秋冬三季的说辞实乃戏谑又夸张,唯有“夏日炎炎正好眠”是一句大实话:这实在是一个犯困的季节。
在恹恹思睡的炎炎夏日里,能沉下心来读书并且把书读好的,绝不是一般的人,一定得是胸有大志的栋梁之才!比如战国时期的苏秦,为了防止读书犯困,他竟然用尖利的锥子刺伤自己的大腿,如此勤奋,才成就了六国拜相的一番伟业;又比如东晋名臣车胤,少年家贫,为了夜间能读书,就捕捉数十只萤火虫装在纱布里,做灯笼照亮书籍;还有南北朝时期的孝义名士江泌也是贫寒出身,幼时为了读书,白天替人做木屐,晚上追着月光读书,从窗沿下追到屋顶,夜夜如此,哪怕从屋顶跌落过几次也不改初心。对于这些发奋苦读的仁人志士来说,熬一个月的苦日子根本不足以成为他们不上进的理由。
西方有句俗谚:天助自助者。有人把它解读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儒家亚圣孟夫子曾经说过:天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19世纪的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则从进化论的角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两位贤达都说到了一个“天”!21世纪的中国网友也很有水平,他们说: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
2020年中国高考延期一个月,这30天的福利不是所有考生都能受用得起的,它只属于那些准备充分的人,那些在知识储备、身体素质、精神状态等等方面做足了准备的人!高考是中国第一大考,与国计民生息息相关。国家安排延期,既为了健康,也为了公平,全是一片好心。这一番满满的心意,能否换成考生们最后满满的收获呢?值得期待。
还是老百姓的一句老话讲得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我此前写的”短评快“——
【短评快】2018年,司马火伊遭遇的坑儿(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