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泽泻与盐泽泻功效区别(转载)
康美中药网整理 2016-11-28 12:03:43
泽泻为泽泻科植物泽泻Alisma orientalis(Sam.)Juzep.的干燥块茎。性寒,味甘、淡,归肾、膀胱经,具有利水渗湿、泄热之功效。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等症。泽泻是临床常用中药之一,且具有利水渗湿健脾泄热的功能,入药前常需炮制。
360docimg_0_
【古代炮制方法】
南北刘宋时代有酒浸(《雷公》)。宋代有酒浸后炙(《总录》)、微炒(《洪氏》)、酒浸后蒸(《传信》)等方法。元代有清蒸(《世医》)法。明代增加了皂角水浸焙(《仁术》)、蒸焙(《启玄》)、煨制(《景岳》)、米泔水浸后蒸(《大法》)、米泔浸后炒(《醒斋》)等方法。清代又增加了盐水拌(《备要》)、盐水炒焦(《幼幼》)、酒炒(《得配》)、酒拌(《求真》)、酒拌烘(《要旨》)等炮制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
1、泽泻: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稍浸,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碎屑。
2、盐泽泻:取净泽泻片,用盐水拌匀,闷润,待盐水被吸尽后,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泽泻片每100kg用食盐2kg。
3、麸炒泽泻:将麸皮撒人热锅内,用中火加热,待冒浓烟时,投入泽泻片,不断翻动,炒至药物呈黄色时,取出,筛去麸皮,晾凉。泽泻片每100kg用麦麸10kg。
【炮制作用】
泽泻味甘,性寒。归肾、膀胱经。具有利小便,清湿热的功能。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及高脂血症等。
泽泻生品以利水渗湿为主,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湿热黄疸,湿热带下,痰饮等。
盐炙后,能引药下行,增强滋阴、泄热、利尿的作用,并利尿而不伤阴。用于小便淋涩,遗精淋漓,腰部重痛等。
麸炒后寒性缓和,以渗湿和脾,降浊以升清为主。用于脾湿泄泻,痰湿眩晕;脾虚泄泻,久泻等。
【应用选择】
1、生用
(1)小便不利:常与猪苓、茯苓、滑石等同用,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用于水热互结之小便不利,水肿,如猪苓汤(《伤寒论》);若与猪苓、白术、桂枝等同用,用于外有表证,内有水湿,头痛发热,烦渴欲饮,或小便不利,水湿内停的水肿,如五苓散(《伤寒论》)。
(2)水泻:常与茯苓、白术(土炒)、猪苓同用,具有利水除湿的作用,用于水泻,小便不利,如四苓汤(《医宗金鉴》);若与茯苓、苍术、厚朴等同用,用于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水谷不分,泄泻不止,以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如胃苓汤(《丹溪》)。
(3)小便淋沥:常与牡丹皮、桂心、木通等同用,具有利水渗湿、泄热的作用,用于虚劳,膀胱气滞,腰中重,小便淋沥,如泽泻散(《圣惠方》)。
(4)湿热黄疸:常与茵陈、滑石、栀子等同用,具有渗湿退黄的作用,用于湿热黄疸,身目俱黄,湿重于热,小便不利,如茵陈五苓散(《金匮》);若与黄芩、白鲜皮、茵陈等同用,用于酒黄,病人五脏积热,面赤,妄言妄语,昏沉错乱,目中黄色,如泽泻汤(《总录》)。
(5)眩晕:常与白术同用,具有利水渗湿的作用,用于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如泽泻汤(《金匮》);若与白术、白茯苓同用,用于冒暑霍乱,小便不利,头晕引饮,如三白散(《纲目》)。
2、制用
(1)盐水炒
①视物模糊:常与熟地、白菊花、白蒺藜等同用,具有滋阴明目的作用,用于视物模糊,目涩羞明,如明目地黄丸(《处方集》)。
②肾虚腰痛:常与熟地、杜仲、牛膝等同用,具有补肾气,强腰膝的作用,用于肾虚腰膝的法定炮制方法。生泽泻用于利水泄热,盐炙后引药下行,增强泄热作用,利尿而不伤阴。
【总结】
古代泽泻经盐炒、麸炒、土炒等炮制后,水溶性煎生物较生品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尤以盐制品为高,利于有效成分煎出。现代炮制主要包括生泽泻、清炒泽泻、麸炒泽泻、土炒泽泻及盐炙泽泻等,最常用为麸炒泽泻和盐泽泻,泽泻生品以利水渗湿为主,麸炒泽泻以渗湿和脾、降浊生清为主,盐炙泽泻引药下行,增强滋阴泻热及利尿作用。泽泻无明显副作用,少数出现轻度食减退、嘈杂、肠鸣、腹泻等胃肠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