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器晚成的典故
大器晚成:怀才不遇,也不要放弃理想
【出处】《老子》四十二章。
【释义】大器:大才。大才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方能成就。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历史典故】
东汉末年,袁绍的身边有一位门客,名叫崔琰,他从小喜习武艺,23岁才开始读书求学。但因其刻苦努力,进步十分明显。当时袁绍的军队军纪很差,每攻陷一个地方,都会掘开坟墓盗取陪葬的财物,因此所到之处,百姓都十分痛恨他们。崔琰见此情形,便劝说袁绍不要这样做,袁绍认为他说得对,接受了他的建议,从此以后严惩此事,并封他为骑都尉。
官渡之战中,袁绍败于曹操,崔琰被俘。于是,他开始跟随曹操,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在他做尚书时,曹操想立曹植为太子,崔琰反对,他对曹操说:“自古以来的规矩是立长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尽管是亲属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还善于发现人才。他有个堂弟叫崔林,性格内向,很少说话,年轻时既无成就也无名望,亲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却很器重他。崔琰常对人说:“人的发达有迟有早,我只不过是早做了几年官,怎么比得上崔林呢。有才能的人需要长时间的磨炼才能成器,以崔林的见识和才干,将来必成大器。”
崔琰的眼光果然没错,因为崔林一直刻苦读书,而且时刻关注政局的变化。后来,在崔琰的推荐下,崔林当上了翼州主簿、御史中丞。到了魏文帝时期,他官至司空,被封为安阴侯。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