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丨藏书票之恋
藏书票
顾名思义是藏书用的。它是贴在藏书扉页的画(通常以版画为主),起到标记、署名的作用。
藏书票的由来
藏书票本身应该属于舶来品,在中国更为流行的是藏书印。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西洋老式精装本质地多硬而厚更适合贴票,我们的古籍纸薄轻柔更适合盖章。
此外,汉字本身就富于变化,甲骨文、钟鼎文、大小篆字 、汉隶 、楷书等各不相同,藏书印还分为阳文,阴文或半阴半阳,印章实际是变化无穷的汉字的一种载体。而西方藏书印使用的是几十个字母组合而成的拼音文字,一般只配有简单的图案,有的干脆就印一两行字,显得比较单调。因此西方更倾向于使用加入图案元素的藏书票以满足个性化标记的需求。
现在的一般说法是藏书票起源于15世纪的德国。现存最早的两张藏书票,一枚创作时间在1450年左右,另一枚约在1470-1480年之间。
前者是一只刺猬衔着一枝花,踏落叶而行,上悬的缎带上写有德文“慎防刺猬随时一吻”,以显示书籍珍贵,警示偷书之劣行。
刺猬藏书票(图源百度图片)
后者是一位天使手捧盾徽,徽上有一头似牛又似羊的动物。据考证这是德国勃兰登堡家族给一家修道院赠书时专门制作的。
天使捧盾藏书票(图源百度图片)
而盾徽则大有来历。中世纪的欧洲书籍还是奢侈品,家中有藏书的多是贵族。贵族都有自己专属的家族标记,称为族徽。中世纪骑士之风盛行,族徽就以骑士所持的盾牌为造型,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贵族在使用的物品上都要加上这样的徽记以示门庭显赫,书籍当然也不例外。因此早期的藏书票多以彰显贵族身份的纹章作为图案。
后来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兴起,新兴资产阶级诞生。藏书不再是少数贵族的专利,许多中产阶级也开始收藏图书,藏书票也就平民化,由借纹章凸显地位,转为用图画来表示收藏者的个性与喜好。
18世纪,进入绘画藏书票时期,又称新美术时期。该时期表现的主题非常丰富,主流的大致有这么几类:一是表现票主所从事职业的特征,如医生、律师、画家、音乐家、作家等等,不用专门查询姓名生平,就大概可知一二。
二是以人物为主题。既有与宗教神祗相关的圣像、圣人,来自古典神话或传说的女神、英雄,也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牛津英语词典》藏书票
(图源微信公众号孔网古旧书业)
三是与票主的个人兴趣相关,可以是自然风景动植物,也可以是车船建筑卡通画,喜爱神秘风格的,使用一些抽象符号也较常见。还有的干脆以自己的书斋为主题。
一张以书斋为主题的藏书票(图源百度图片)
总的来说,如果能够从藏书票中接收到一些票主想要传达的信息,是十分有趣的体验。
现代藏书票还有个特点,就是在书票上要标上拉丁文“Ex-Libris”,这是国际通用名称,意思是“from the books of…”或“from the library of…”,与票主姓名相连,表示来自某某的藏书;因此在使用藏书票的时候,一般应当签上自己的名字,或者在设计自己的藏书票时,就把姓名纳入其中(这种是更为常见的做法)。而有无“Ex-Libris”也成为藏书票和版画的根本区别。
藏书票的制作
聊完藏书票的由来,再来看看藏书票的制作。
版画藏书票是藏书票中最为正宗、传统的一类,因而藏书票也被称为“微型版画”、“版画珍珠”等。版画藏书票多由版画家制作,通过版来印制。版种从技法上分类包括凸版、凹版、平版、孔版、并用版及其他版。从材料上主要分为木刻版藏书票、铜版画藏书票、丝网版藏书票等类型。
由于它是一种独立的艺术品,并且由版画家专门设计并亲自印制,所以会有限定印数。一般印刷10到50幅,多的100幅,超过300幅以上是极少见的,因为如果版印刷次数过多,印书票就会模糊不清。限量印制正是藏书票收藏价值的体现。
木刻版藏书票(图源百度图片)
从技术的角度来说铜版材质硬,数量上可以超过100张。石版属于平版,相当于在石版上画,没有凹凸,不存在压印,所以它可印的数量有限。藏书票现在一般不会存在赝品,只有印制数量的问题。有的画家作品很受欢迎,印的数量会多一些,可能出第二版、第三版,由市场来决定价格.就像出书一样,初版最珍贵,比后出版次的价值要高一点。
铜版藏书票(图源三联生活周刊)
手绘藏书票就是按照藏书票的格式在小纸张上直接绘画。由于手绘藏书票都是原作,而藏书票的价值就在于它是否为原作,所以手绘藏书票比较珍贵,不易复制,有的藏书票还会加印编号。
小荷尔拜因 木刻+手绘 1540年
(图源微信公众号孔网古旧书业)
不过藏书票的使用也不会“从一而终”,专业收藏者会对某某人在某某时期用的是哪一枚/套藏书票有细致研究,所以在收集时,既可以按人划分,也可以按年代划分,还可以像邮票一样按套划分,只是大部分情况下要集齐某一类别并非易事。记得之前看新闻,荷兰某藏书票藏家的收藏枚数以十万计,需要几个房间来归档。
随着时代发展,还出现了机器印制的通用藏书票和通过电脑绘图制作打印的电脑藏书票。这类藏书票的制作更加简单、快捷,只是对于藏家来说收藏价值与前两类相比打了折扣。
藏书票在我国的发展
我国现存最早的两枚藏书票出现在20世纪初,一枚是宋春舫1914年留学瑞士时请人设计的“褐木庐”藏书票,褐木庐是宋春舫藏书楼的名字。
“褐木庐”藏书票(图源孔夫子旧书网)
另一枚是关祖章1910年左右在美国留学时所用,画面中一位头戴方巾的书生身处满壁皆书的书房,在烛火下展卷夜读。
关祖章藏书票(图源百度图片)
19世纪30年代初鲁迅曾倡导过新兴木刻版画运动,指导和影响了李桦、赖少其、唐英伟等一代版画艺术家,也间接地影响了他们的书票创作。
鲁迅先生本人也收藏藏书票,他的日记对自己的24枚藏品均有记载。他曾说过:“用版画装饰书籍,将来一定会成为必要。”
鲁迅收藏的唐英伟的作品,可以看到EX-LIBRIS(图源参考文献5)
此外以郁达夫、叶灵凤等人为代表作家也对藏书票产生了兴趣。1933年12月叶灵风在《现代》4卷2期上发表了题为《藏书票之话》的文章,这是中国第一篇探讨藏书票历史和艺术特色的文章。文末还附印了自己亲手设计刻制的《灵凤藏书》书票。鲁迅和叶灵风虽在文坛意见相左,对版画艺术的喜爱却是一致。
叶灵风设计的藏书票(图源百度图片)
中国藏书票的发展在文学家之间有了一定的规模,李桦、赖少其、刘影、刘仑等人都是这个时期开创藏书票的中坚力量。这是藏书票在中国的第一次浪潮。尽管被卷入这一浪潮的只是少数文艺界人士,但为藏书票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藏书票在我国大规模地走向平民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1984年《上海书展》在香港展出前,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老版画家杨可扬为书展刻了一枚藏书票,通过机印,在会场上赠予参观者,很受欢迎。这枚藏书票的构思源自楹联“水清鱼读月,山静鸟谈天”,寓意大家都来读书。
“水清鱼读月”藏书票(图源百度图片)
同年3月,中国第一个版画藏书票研究会在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成立。接着重庆、杭州、大连、南京、广州、上海、天津、武汉等地组织起了藏书票的团体。各种类型的藏书票展览和评介藏书票艺术的文章纷纷出现。自此,藏书票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有兴趣也不妨自行设计和打印一些藏书票,或者在某宝定制金属印模。金属印模还可以考虑和火漆印合二为一,在起心玩玩文艺的时候来一把。如果偏好中式藏书印则可以打开自习篆刻的大门,几枚闲章在手,也是极好的!
参考文献:
[1] 谷燕. 浅谈藏书票艺术[J]. 大众文艺(理论), 2009, 21(No.69):112-113.
[2] 黄润华. 从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看藏书票的发展[J]. 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0(04):87-92.
[3] 郑艺. 藏收票散论[J].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1, 21(5):77-80.
[4] 郭秀霞. 藏书票的艺术形式及发展探究[D]. 燕山大学, 2012.
[5] 李允经. 鲁迅和藏书票艺术[J]. 鲁迅研究月刊, 1998(08):60-62.
[6]子安.专访|子安:藏书票源自西方,但未来的命运也许要靠中国. https://mp.weixin.qq.com/s/tzbGfp-IZaTYK4marTA6S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