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连载004)鲁智深原型=宋太祖的首任大BOSS
瓦
舍
聊
宋
第一卷 启航
第二章 士兵岁月
郭威
历经奔波,赵匡胤终于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
在北方,一支军队正在招兵买马,赵匡胤参加了这支队伍,成为一个普通士兵。
其实,这种工作准入门槛低(身体强壮就成)、劳动强度大(砍人)、风险系数高(被人砍),工资福利无保障,也算不上什么美差。幸运的是,赵匡胤加入的是一支特殊的军队。
这支军队的统帅叫做郭威。
改变赵匡胤命运的第一个人。
郭威,邢州(河北邢台)尧山人,人称“郭雀儿”。
能够得到这个外号,并不是因为他很喜欢养鸟,而是因为他身上有一个“飞雀”的刺青。
刺青,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文身,在那个时代,非常流行,一般是那些习惯打打杀杀的猛人较为喜欢,通常纹在手臂或者脊背上,与人起冲突时可以脱光了亮一下,先吓唬吓唬再说。
郭威刺青的部位很特别,他把飞雀刺在脖子上,一旁还刺了几颗谷粟,估计头转快了,还能看到动画效果,相当有创意。
郭威其实是个苦孩子,三岁的时候,父亲在战乱中去世,到了七八岁,母亲也去世了,交由亲戚抚养长大,从小没人管,也没机会受正规教育。长到十八岁,郭威应募从军,自己一刀一枪在乱世混饭吃。
郭威年轻时脾气火爆,喜欢打抱不平。有一次,他在街市上遇到了一个屠夫,屠夫长得很健壮,长期欺行霸市,人们都很怕他。郭威偏偏不信邪,故意喝得醉熏熏,来到屠夫的店铺,让他割点猪肉,然后左挑毛病右找茬,就是不满意,还不时教训他几句。屠夫被惹毛了,把切刀往板上一扔,敞开衣服,露出肚子,对郭威吼道:“你耍我不成?敢往这里砍吗?”郭威二话不说,一刀捅了过去……
由于这段故事太有名,所以口口相传至今,很多人据此认为郭威其实是《水浒传》中鲁智深的原型,拥有“拳打镇关西”的原创版权。
闹出人命官司后,郭威被扭送到了官府,幸亏有上司庇护,才保住了一条小命。
郭威并没有一直冒失下去,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开始变得成熟稳重。他平时比较讲义气,结识了一帮铁杆朋友(与十人约为兄弟)。最不容易的是,郭威还在打仗之余自学兵书,使自己的见识超越了那些只知道打打杀杀的普通将领。
三十余岁时,郭威跟从了陕州节度使刘知远,官越做越大。
后汉天福十二年(947),刘知远创立后汉政权,郭威当上了枢密副使。又过了一年, 刘知远去世,年仅十八岁的小皇帝刘承祐继位(史称后汉隐帝),郭威成为辅佐小皇帝的四位顾命大臣之一,并升任枢密使。
苦孩子“郭雀儿”靠着自己的努力,终于长成了展翅高飞的大鹏。
赵匡胤来到北方的时候,郭威正在招募士兵,准备率军前去平定叛乱。
叛乱来自于河中(今山西永济)、凤翔(今陕西凤翔)、永兴(今陕西西安)三个地方,这三个地方的军阀觉得皇帝年龄较小,比较好欺负,不约而同地起了反心。叛军所占的地域面积并不大,军队人数也不多,但后汉朝廷派出去征讨的几路军队却出工不出力,磨磨蹭蹭打了几个月,始终没见啥成效。
实在没办法,朝廷决定派郭威亲自出马,并授权他调度各路平叛大军,也就是这一刻,赵匡胤来到了郭威军中。
对于士兵赵匡胤来说,枢密使郭威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符号,一个遥不可及的偶像。现在,他只能从一些老兵的言语中零星听到关于郭威的传说,或者躲在远处用崇拜的眼光注视着这位统帅,去感受那份力量和智慧。
乾祐元年(948)八月,郭威领军出征。根据枪打出头鸟、擒贼先擒王的工作原则,他决定先选择最强的一个藩镇下手。
出头鸟名叫“李守贞”。
李守贞,河阳(今河南孟州)人,时任护国节度使,驻军河中府。
李守贞之所以有信心干一番造反事业,也是进行过思考的。他曾长期担任禁军将领,在军中资历深厚,郭威到了他那里,也只能称小弟。
论资历,我是你的前辈;论关系,将士们和俺一起喝过酒、扛过刀。现在你一个新人就想带他们来灭我,你谁啊?听你的还是听我的?
应该说,李守贞的想法还是有现实依据的。当时,改朝换代就像请客吃饭一样常见,当兵的也就是为了混碗饭吃,讲忠孝节义那是没戏的,讲人情倒有几分,大家都是熟人,犯不着玩命死磕。此前几支大军围着河中府热闹了一阵子,愣是没把他怎么样,也是有这种因素在里面。
可这回李守贞却失算了。
等郭威的大军赶到河中府时,李守贞还在城头晒太阳,他惊喜地发现,这次过来的大军与以往的完全不同,将士都像打了鸡血一样,个个精神抖擞、斗志高昂,一副恨不得马上爬城头、啃墙砖的表情。
消极怠工的兵油子怎么一下就变成了劳动模范呢?李守贞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郭威用一种相当简单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发钱。
郭威是个非常务实的人,他知道,要在短时间内提高大兵的政治觉悟是不可能的,要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发奖金。所以,他千方百计筹措钱粮,对将士进行犒赏,甚至把朝廷给予自己的赏赐都捐了出来。
而在这一点上,李守贞确实应该做一下自我批评。《新五代史·李守贞传》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贼平行赏,守贞悉以黦茶染木给之,军中大怒,以帛裹之为人首,枭于木间。”
翻译过来就是:李守贞某次打完仗后,用烂茶叶、破木头等不值钱的东西当奖金,发放给将士们,搞得将士们很不开心。于是将士们就用布团当作他的人头,挂在树上练习斩首以泄愤,还说,“这是李守贞的人头”。
我就纳闷了,都是节度使,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眼见朝廷军队士气正旺,李守贞决定避免两军的正面接触,缩在城内,摆出了一副死守的架势,企图以此消耗郭威的锐气。
令人吃惊的是,郭威似乎也不急着攻城,尽管将士们求战欲望强烈(打赢了还有额外奖金),他却下达了两道奇怪的命令:
一、原地待命,停止攻击。
二、全体将士放下屠刀、拿起板砖,齐心协力干一件事——筑墙!
原来,郭威是要在河中府的外围再修一圈简易城墙,彻底切断河中府与外界的联系,活活困死李守贞。
从此,枢密使郭威改行成了建筑工头,城里发生什么不要紧,围墙先抓紧修起来。
眼看着城外的施工队在自己地盘上未批先建、昼夜施工,李守贞坐不住了。
面对越来越多的违章建筑,李守贞不等不靠,主动出击,毅然干起了拆迁队的活。
于是两支对峙的大军出现了滑稽的一幕:一个是抓项目,赶进度,拼命搭建;一个是摸黑夜出,建到哪,拆到哪。拆迁队前脚刚走,建筑队后脚赶到,反正建筑材料是现成的,又不需要检验工程质量,照样再砌一遍就是了。
由于拆迁的效率远远跟不上建筑的效率,郁闷的李守贞每天天一亮,都能欣赏到新的建筑拔地而起。
正所谓,你拆或是不拆,它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为了突破包围圈,李守贞想尽了办法,什么强行冲击、半夜偷袭,能用的招都用上,但无奈郭威实在老道,每次都能轻松破解。
几次突围不成功后,李守贞开始想法子搬救兵,但其余几个造反的兄弟日子不比他好过,根本指望不上。所以,他只好把希望放在“国际友人”身上,分别向辽国及后蜀、南唐(均为南方割据政权,“十国”之一)派出求救密使。
可结果依然很悲剧,李守贞整日在城上望眼欲穿,也没等来什么好消息,送信的基本都被郭威派出的巡逻军队抓获了,即使有些政权收到了消息,反应也不积极。唯一够意思的反而是距离最远的南唐,好歹派出了一支军队,但也只跑到沂州(今山东临沂,与河中府直线距离730公里)边境晃悠了几趟,就立刻回去了,说武装声援还凑合,指望他们来解围就有点扯了。
出又出不去,耗又耗不过,扛了一年左右,李守贞实在守不下去。在他万般绝望之际,郭威一改此前不温不火的态度,果断命令军队全线强攻,帮助他早日摆脱痛苦。
乾祐二年(949)七月十三日,郭威率军攻破河中府外城。八天后,攻陷内城,李守贞自焚而死。
随着李守贞的败亡,其余两处叛乱藩镇也先后崩溃。到年底,郭威彻底平定三处叛乱,全胜班师。
郭威立下大功,照例朝廷给予丰厚赏赐,但他没有接受这些应得的封赏,只是要求朝廷分赏所有大臣和将士。这种谦和低调的做派使他深得将士们拥护,威望急剧上升。
然而,过高的人望也给他带来了一丝危险。
小编 :nbhanlin
新浪微博 | 简书 | 头条号 :野狐狸
《宋朝进行时》(又名《瓦舍聊宋》)
版权由行距文化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