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的瓷器就必须要有开片吗?
瓷器开片是指器物釉面出现的不规则开裂现象,类似冰裂效果。
△北宋汝窑天青釉洗 ,开片效果,1979香港苏富比拍品,2017香港苏富比拍品2.94亿 港币
我们发现,虽然以上提问方式各不相同中,但都围绕同一个概念:瓷器有了开片就更高级,以至于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器物开片。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明白开片的原理。
从制作上来说,瓷器是由胎、釉两个部分组成。当胎与釉在烧制后,会出现不同膨胀或收缩率,当胎和釉膨胀收缩系数不匹配时,就会出现釉面开裂。尤其是在烧窑完成后的冷却过程中,温度骤低,胎釉收缩相差越来越多,釉面受到的张应力越大,开片就越多。这个现象存在于各个窑口的各类产品中,只要胎釉膨胀系数不同,就会出现,并长期持续。
所以,从瓷器制作的技术角度上来说,开片属于工艺缺陷。
△北宋 耀州窑刻芙蓉纹盘 开片效果
△北宋 磁州窑白地龙纹长颈瓶 开片效果
纳尔逊博物馆藏
△宋 影青蛋壳钵 开片效果
戴维德基金会藏
△ 南宋 龙泉窑仿官釉贯耳壶 开片效果
成交价:109.25万 美元
但是,为什么就会出现了开片的钧窑才是真正钧窑,开片的瓷器更贵等“深入人心”的误解呢?这就要从审美的角度去理解了。
明代曹昭《格古要论》:“汝窑器.....有蟹爪纹者真,无纹者尤好。”这是一个明代人依据所见到汝窑的釉面状况得出的结论,但这其实是从结果得出的审美情趣而已,曹昭代表的是他个人和部分明代鉴赏家的审美取向。有人认为开片珍贵,一方面是因为这种不规则,有层次的裂纹效果形成了富有变化的视觉美感,是自然的形态之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汝窑的名贵,大部分传世汝窑器物上皆有不一的开片出现,所以将其作为一种鉴定特征,依此类推到各窑口器物之上,形成开片即高贵的推理,这是不合逻辑的。
△美国菲尔德博物馆藏 汝窑瓷片
追根究底,汝窑的冰裂纹也好,蟹爪纹也好,不过就是因为清凉寺窑土质略疏松,导致的器物胎和釉面膨胀系数有差异,而形成的开片效果而已。
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部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也因此,大家千万不要把能否开片作为鉴定器物真伪的一种手段,因为当古人体会到开片的美感之后,甚至通过技术手段,有意制造出开片的器物,强化这种开片效果,从宋代起就有这种审美倾向。并且,古人早就掌握了控制开片的技术,比如从慕古到酷爱仿仿仿的清代乾隆皇帝:
△清乾隆 仿汝釉花囊
△清乾隆 仿哥釉叶式洗
所以,“开片即高贵”的理论明显是站不住脚的,汝窑有开片的,同时也有无纹的,甚至无纹因为稀少更显珍贵,在古董市场中价格的高低也跟开片的多少没有太大关系。
△北宋 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 定窑划花八棱大碗
2014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
1.18 亿 RMB
△北宋 钧窑紫斑碗
2018年香港苏富比春拍
成交价:1452万 港币
通过以上的一些关于开片的误解和原理解释,我们能得到这样的结论:
从技术上来说,瓷器开片是一工艺缺陷,这个和胎土质量和釉膨胀系数有关,汝窑也不能避免。但在陶瓷史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对于器物的解读是方方面面的,我们从偶然的变化中体会到这种意外的美感,也是一种趣味。我们并没有权力用高贵和低贱去恣意评判他人的审美眼光。
另外,器物的价值是综合因素衡量的结果,并不以一个单一要素决定。
精选留言
如果釉的膨胀系数比坯大得多,那么冷却时,它压缩得比坯更猛,结果就产生很大的压应力,使得釉层上形成发裂现象,如果坯为薄胎时,甚至使坯破裂;如果不想开片,要选配与坯体相适应的釉膨胀系数。如果釉的膨胀系数比坯要小得多,那么就会发生张应力,致使釉与坯体发生剥离。因而釉的膨胀系数应近于坯而略低于坯,两者相差的程度取决于坯釉的种类和性质。所以说并非坯与釉膨胀系数不一样就一定会产生开片,还会产生釉面剥离。
开片在当时的确是一种工艺缺陷,必定古代陶瓷以实用性为主,有开片的陶瓷盛食物必然会有食物残留物充塞开片之中。但是在宋代开片成为一种审美时尚应该是开了陶瓷开片审美的先河,残缺美是宋代人化腐朽为神奇的特有美学观。因此陶瓷开片的美组成了宋代文化的基因。文献记载从汝窑开片到南宋官窑、哥窑的开片都是褒多贬少,这一风气对后世也是有影响的。
古人偶得开片觉美,便刻意去追求,将偶然变为必然,从生产技术来说,便是升级了。
瓷器开片,跟个人喜好不同,有人喜欢开片有人不喜欢开片,开片其实是一种缺陷美。
我们敬重和感谢原创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无法查获作者所致,敬请原作者见谅!如有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们将及时纠正删除。同类微信公众号转载本部发布文章,敬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