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鲁边根据地:平原抗日根据地奋战的典范

——冀鲁边区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敬读

陈赛  闫化川

2021年05月21日08:11 | 来源:学习时报

小字号

原标题:今日徒河溶溶水 多少忠烈血换来

  在山东省乐陵市冀鲁边区革命纪念园内,矗立着冀鲁边区人民英雄纪念碑和烈士墙。纪念碑高9.30米,象征9月30日烈士纪念日,碑身正面镌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鎏金大字。两侧的烈士墙刻有冀鲁边区24个县市区的30215名烈士名单,寓意是让每一位烈士都继续关注他们曾经抛头颅、洒热血的这片沃土,关注冀鲁边区各项事业的发展。纪念碑背面刻有碑文,全文如下:

  冀鲁边区,沃原辽阔,民风淳朴刚毅,志士仁人辈出。百余年来,国遭欺凌,冀鲁边区儿女挥长缨卫社稷,诛顽敌正乾坤,披荆斩棘,功勋卓著。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即于冀鲁边区大地点燃燎原星火;抗战时期,成为抗战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又成为我军之坚强后方。历次革命战争期间,数万名冀鲁边区儿女从戎报国,彼等前仆后继,浴血疆场,有十余万人英勇献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冀鲁边区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城乡面貌万象更新。无数优秀儿女为中华民族之解放和发展贡献杰出,其光辉业绩彪炳史册,千古传颂;其崇高精神辉耀大地,万民景仰;其英名将永远镌刻于人民心中。

  为褒扬人民英雄,启迪并激励后人,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开创冀鲁边区更加美好之未来,公元二零一四年秋,秉承广大人民群众夙愿,特立斯碑以志。

         中共德州市委

         德州市人民政府

         公元二零一四年九月

  伫立碑旁,敬诵碑文,冀鲁边区艰苦奋战的峥嵘岁月历历在目,无数革命先烈用热血铸就的冀鲁边精神熠熠生辉,照耀着后继者前行之路。

      山东抗日烽火在冀鲁边燃起

  冀鲁边区亦称津南、鲁北地区,是天津、济南两大重镇南北相夹的战略要地,徒骇河穿流其间。1937年七七事变后,平津迅即沦陷,日寇沿津浦路南犯,冀鲁边区首当其冲,最先遭到日寇铁蹄践踏。在这危亡关头,冀鲁边区党组织果断承担起领导抗战的重任,于7月15日组建华北民众抗日救国会和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站在了华北平原抗日游击战争的最前列。8月13日,抗日救国军在乐陵县黄夹镇发动了山东省最早的抗日武装起义,而后东征西讨,连克日伪侵占的盐山、无棣、乐陵、庆云等县城,建立了数个抗日民主县政府,控制了以乐陵为中心的东西约百里、南北约五六十里的区域,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

  1938年,根据毛泽东“派兵去山东”的指示,八路军主力部队点将拨兵分赴各地。9月,肖华率领一 一五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进驻冀鲁边区乐陵县城,对边区各路抗日队伍进行统一整编,全力组织开展对日作战,使冀鲁边抗日烽火迅速燃成燎原之势。到1939年9月,冀鲁边区的抗日武装力量由原来的不足3000人发展到2万余人,成为山东六大战略区中主力部队发展最快、人数最多的一个区。

  平原抗日根据地艰苦奋战的典范

  冀鲁边抗日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直接震慑着被日寇视为“生命线”的津浦铁路大动脉和沿线的天津、沧州、济南等城市。1939年至1940年,为增援山东抗日根据地,边区先后分9批输送15000余名官兵转战鲁西、鲁南。边区主力部队转移后,日寇重兵回师华北,利用冀鲁平原缺少屏障的地形特点,采取以据点、公路为链锁的“囚笼政策”,动用机动部队快速出击,在“囚笼”中反复搜索“扫荡”、来回穿插“蚕食”。久经考验的冀鲁边区党政军民没有退缩,咬紧牙关,克服困难,采取化整为零、分散隐蔽的斗争策略,灵活机动地坚持平原游击战。

  冀鲁边区没有山,人民群众就是最大的靠山。边区军民同心同力,改造平原地形,大挖地道,把道路挖成纵横交错、村村相通的交通沟,阻滞日寇的行军速度,又便于抗日部队伏击敌人、隐蔽转移。在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地下长城”的掩护下,边区部队在“囚笼”中巧与敌人周旋,广泛运用地道战、地雷战、破袭战、麻雀战等战法,积极开展反封锁斗争,以困不死、打不散、压不垮的英勇反抗精神,粉碎敌人大规模“扫荡”10余次、“治安强化运动”5次,击退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数次摩擦和袭击,有力牵制、打击和消灭了大量敌人。在对敌斗争中,边区发展成为有2.5万名党员和2万余人的武装,活动区域达24个县、600万人口的重要战略区,成为全国两处坚守下来的平原抗日根据地之一。

  冀鲁边精神永放光芒

  敬读碑文,抚今追昔,我们可以真切感受到当年冀鲁边区党政军民在艰苦奋战中所迸发出的坚定信念和英勇气概。“敢为人先、大爱为国、不屈不挠、团结奉献”的冀鲁边精神跨越时空,依然让人荡气回肠,热血沸腾。

  敢为人先,开拓奋进。冀鲁边区共产主义思想传播早,党的组织建立早、活动早,为开展抗日斗争和创建抗日根据地打下了坚实基础。全面抗战爆发后,边区的革命先烈高擎战旗,誓死抗争,创造了山东抗战历史上的“四个第一”:华北民众抗日救国军是山东第一个抗日民众团体和武装,领导了省内第一次农民抗日武装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抗日第一枪,在乐陵创建了第一个县级民主政府,充分体现了边区军民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底气。

  同甘共苦,大爱为国。冀鲁边区军民同仇敌忾,生死与共,涌现出无数英雄模范。“边区慈母”马振华为保证战士们能吃饱肚子去打仗,把自己饥肠辘辘的妻子和两个孩子赶去讨饭,不让他们吃军粮。深明大义的革命母亲常大娘,为掩护战士挖成可容纳近百人的地道,成为边区三地委和靖远县委的机关驻地,毛泽东称赞她为“大爱为国,革命母亲”。当时边区有首歌谣唱到“八路军呀好比一条鱼呀,老百姓就是河中水呀”!生动诠释了边区军民鱼水情深、同甘共苦的真挚情怀。

  不屈不挠,坚韧自强。在八年全民族抗战的艰苦岁月中,冀鲁边区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始终不屈不挠,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筑起牢不可破的革命阵地,使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岿然屹立于星罗棋布的碉堡岗楼之中,一直坚持到抗战胜利,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付出了巨大牺牲。70多名县团级以上干部慷慨就义,10多万基层干部、战士和群众为国捐躯,充分展现了边区军民不畏牺牲、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精诚团结,无我奉献。冀鲁边区党组织高举抗日旗帜,团结改造国民党进步势力、地方实力派,组织动员回族群众,共同抗战。冀鲁边区回民支队能征善战,多次受到通令嘉奖,国民党任命的乐陵县县长牟宜之倾其县政府财粮积蓄支援八路军,还有散尽家财的开明乡绅、潜伏敌穴的“两面村长”,不遗余力为抗战部队提供物资援助,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爱国热情和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凝聚力。

(0)

相关推荐

  • 濮阳人民抗日战争史实述略(二)

    2018-03-19 08:37:54   来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濮阳市委员会 中共濮阳市委党史办公室 张瑞德执笔 在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濮阳人民为党政军的建设提供了雄厚的政治力量 ...

  • 回忆父亲李运昌(一):发动冀东抗日游击战争

    (作者:李志仁) 我父亲李运昌,生于1908年,河北乐亭人.1924年加入青年团,1925年加入共产党,是黄埔军校四期生.他早年受李大钊同志影响,上中学时就抱定信仰,要为共产主义献身. 从黄埔军校毕业 ...

  • 华北抗日民军在沙区的战斗故事一

    朱程(资料图片) □记者马国福 核心提示 华北抗日民军是在朱德和彭德怀亲切关怀下建立起来的一支抗日劲旅.粉碎国民党的第一次反共高潮以后,华北抗日民军随二纵东出太行,挺进冀鲁豫平原,以沙区根据地为中心, ...

  • 周弘: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来源:中工网 本期讲述人:周弘 到1945年,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晋察冀.陕甘宁.冀鲁豫等大大小小数十块抗日根据地.其中,聂荣臻领导创建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第一个抗日根据地. -- 到 ...

  • 杨得志在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2017-12-17 11:56:36   来源:大张家镇阳光小学博客 1941 年的冀鲁豫军区,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由杨得志和苏振华主持,在山东观城东南的红庙村召开了第一次全区高级干部会议. ...

  • 冀鲁豫抗日根据地:三大铁路干线之间的必争之地

    2017-12-17 14:28:53   来源:趣历史 抗日战争时期,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武装在河北.山东.河南三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创建了一个东至津浦路,西至平汉路,北至石德路.滏阳河,南跨陇海路的敌后抗 ...

  • 冀热边抗日根据地最北部的抗日钢刀——承平宁抗日游击根据地

    编者按: 兰(台)是档案的代称,档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依法接收征集.安全保管.开发利用档案,是市档案馆的基本职责."兰津阁"与"文津阁"相对应,均指在文化长河上 ...

  • 冀鲁豫边区根据地是怎样形成的 前言

    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八年艰苦的抗战中,在华北敌后创建的最大根据地. 根据地北起正德铁路,南至陇海铁路,西起平汉铁路,东至津浦铁路.包括直南,冀南,冀中南部,鲁西,鲁西北, ...

  • 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建立

    加强党的建设.1939年8月,为统一山东党政军群各系统的领导,山东军政委员会成立,朱瑞.罗荣桓先后任书记.10月,郭洪涛去延安后,朱瑞接任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书记.与此同时,山东各地党组织建设加强,到19 ...

  • 20张老照片带你看抗日根据地真实的八路军,看完远离神剧

    今天整理的是一组华北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老照片,哈里森·福尔曼拍摄,就是<北行漫记>的作者,拍摄时间在1944年8月至10月间,再现了陕甘宁及晋绥边区艰苦卓绝,英勇抗日的八路军战士形象,本文 ...

  • 洛阳有个抗日根据地,红色摇篮宜阳县赵堡

    摄影:姜振辉 在洛阳宜阳县赵堡镇正有这样一个地方,长眠在地下的120名先烈们,人们把这样一个地方称为红赵保. 器材:NIKON CORPORATION NIKON D750 光圈:f/8.0 焦距:1 ...

  • 日军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罕见录像,日军下乡扫荡,村庄遍布地雷

    日军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罕见录像,日军下乡扫荡,村庄遍布地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