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秋白绝命词《卜算子》,究竟暗含着哪些重要的话

导读:被捕入狱身份暴露后,瞿秋白知道自己“已经是走到生命的尽期”,现在“是在绝灭的前夜。”在生命的火花即将熄灭的时候,这位消瘦病孱却志坚如铁的文士,毫不担心个人的生死,却仍觉得有一些重要的话要告诉后人。

人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句话形容革命先驱瞿秋白,甚为贴切。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经历者空前的革命来潮和退潮的巨大波澜。迅猛快捷的进击和退却,错综复杂的分化和组合,共同构成了炽烈狂飙的浪潮。在此大时代下,汇聚了一大批意气风发、才华横溢、忧国忧民的优秀青年,如毛泽东、周恩来、彭湃、蔡和森、邓中夏、恽代英、肖楚女、向警予、陈延年、罗亦农、刘少奇、邓小平等等,他们如同璀璨群星,光华夺目、各放异彩。瞿秋白正是其中绚丽的一颗。

仅1932年,瞿秋白就发表了约七十篇论文和译著,平均每五天就有一篇作品问世。《新青年》创刊号刊出的十五篇文章和作品,有八篇是瞿秋白的。瞿秋白对于涉及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都有他独到的精辟的见解。

1925年,发生五卅惨案。瞿秋白在中央支持下创办党史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1925年6月10日发表的《五洲交涉的危机——注定亡国的外交政策》,6月11日发表《政府特派员是何居心?》,6月19日《推翻媚外的军阀官僚》,22日的《谁是敌,谁是友?》,等等令人拍手称快的檄文,都是瞿秋白亲自写的。《热血日报》销量火爆,读者如潮,仅仅出版到第10期时,销量已达3万份,超过了已有10年历史的《民国日报》。

瞿秋白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艺理论家、批评家、作家、诗人和翻译家,1920年代,他所写的《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散文集和大量新闻通讯,反映了广大读者的关切和心声,文笔清醒,既表达了作者对于历史、现实、社会、人生以及种种社会现象的与众不同的理解、期望和感受,也饱含着理性的思索、奔放的激情,令人振奋之余,更引起深思。

1935年5月,身陷囹圄的瞿秋白,已清醒地知道自己不久即将离开人世,但他并不恐惧,相反,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概,写下了许多狱中诗。现在流传下来的有七首。其中之一为《卜算子》:

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落知春残,一任风和雨。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这不是一般的诗词,而是一首用鲜血和生命写成的千古绝句。

被捕入狱身份暴露后,瞿秋白知道自己“已经是走到生命的尽期”,现在“是在绝灭的前夜。”死亡,已不可避免来临。但是,在生命的火花即将熄灭的时候,这位书生出身、消瘦病孱的革命领袖,沉着而冷静,对敌人的劝降不为所动,对组织的情报绝口不提,却挥笔写下了一首又一首闪光的诗篇。

与民国时各路所谓情爱委婉、无病呻吟、风花雪月派诗词截然相反的是,瞿秋白在狱中写下的诗词,都是有所寄托的,如他自己所说,“狱中言志”之诗。

1935年6月18日早晨8时,蒋军连长走进牢房出示枪决命令,瞿秋白正伏案书写绝笔诗,写完《偶成》,又写下跋语,然后含笑走向刑场。

瞿秋白的绝笔书全文如下:

“1935年6月17日,梦行小径中,夕阳明灭,寒流幽咽,如置仙境。翌日读唐人书,忽见“夕阳明灭乱流中”,因集句得《偶成》一首:

夕阳明灭乱山中,

落叶寒泉听不穷。

已忍伶俜十年事,

心持半偈万缘空。

方欲提笔录出,而毕命之令已下,甚可念也。此非词谶,乃狱中言志耳。”

秋白绝笔六月十八日

何其催人泪下!在死神已经在向他招手之时,这位才华横溢又志坚如铁的文士,毫不担心自己的生死,却仍觉得有一些重要的话要告诉后人。他写的《卜算子》,不是巫师或者方士的隐语、预言,而是一位革命者的心声,这是何其博大的胸襟啊!

作者通过对梅花的赞美抒发一个革命战士的感情和抱负。词的上阕是写梅花的境遇和命运,“寂寞此人间,且喜身无主,”是说梅花虽然寂寞地生活在人间,但欣慰的是自身是自由的,不受别人主宰。不过可惜的是,生命是短暂的,当眼底云烟消逝的时候,花儿也即将凋谢。

“逍遥”,愿意是指自由自在,在这里则是指凋谢、零落。在瞿秋白的笔下,梅花被人格化了,梅花其实是作者的化身,梅花的命运就是作者的命运。开头这两句的真正涵义,指的是作者身陷囹圄,离开了同志和亲人,感到很寂寞,但高兴的是没有被人主宰,没有出卖灵魂。“且喜身无主”,这里的“喜”,更多的是自豪、骄傲的意思。

写这首诗时,瞿秋白已清醒地知道,自己即将“辞世长逝”,但是,应该抱着怎样的心情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呢?

“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就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在看到枪决命令的那一刻,瞿秋白很镇定地把诗写完,并附跋语,末署“秋白绝笔”字,随即跟廖祥光来到隔壁的长汀中山公园。

瞿秋白信步行至亭前,已见小菜四碟,美酒一瓮。他独坐其上,自斟自饮,谈笑自若,神色无异。酒半言曰:“人之公余,为小快乐;夜间安眠,为大快乐;辞世长逝,为真快乐。”随后,缓步走出中山公园,手持香烟,神色不变,沿途用俄语唱《国际歌》、《红军歌》。

到达罗汉岭刑场后,选择一处坟墓堆上,盘足而坐,还回头微笑地对刽子手说“此地很好”,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共产主义万岁!”等口号。

这就是“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

死,在懦夫眼里是可怕的,但在坚定无畏的革命战士眼中却是“真快乐”,是“大休息”。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这是梅花的性格和精神境界,更是瞿秋白对待敌人迫害的态度,春天一定会再来,梅花会重新散发芬芳,梅花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残暴的敌人,你可以毁灭我的躯体,但我的思想、精神是不朽的,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战胜你,一如梅花重开。

瞿秋白英勇就义的噩耗传来,他的挚友鲁迅正在大病中,长久思索的头颅也不由自主低了下去,久久抬不起来。为了纪念战友,回击敌人,鲁迅抱病编辑瞿秋白的遗文,出版了《海上述林》,在文中,鲁迅严正说道:“我把他的作品出版,是一个纪念,也是一个抗议,一个示威!……人给杀掉了,作品是不能给杀掉的,也是杀不掉的!”

多思则明,不思则愚。不平则鸣,至死不休。这是瞿秋白的天性,想改也难,临终之际,这种天性不但没有丝毫改变,而且更加突出了。

狱中所作,《未成稿目录》,是瞿秋白准备写的文学札记和自传性作品的题目。除了总名为《痕迹》的三十篇自传性作品,还有十篇《读者言》,包括对《阿Q正传》《水浒》《野叟曝言》等文学作品的研究札记。

在临危的时刻,生命的存在不是以年月计,而是以日以时计,他却抱定宗旨,排除俗念,开列出长长的准备著作的目录,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与其秋之白华,犬耕报国的精神互相辉映,照耀史册。

瞿秋白,光明磊落,毫无矫饰,风骨挺拔,神采俊秀,使人望之俗念俱消,油然爱慕,尽管生命短暂,但极富魅力,英名不朽。他的绝笔诗词、文稿,悲壮、沉郁,但因为文意含蓄,历史上引起过很多争议和误解。但风波散尽,英名最终得以高扬。

信是明年春再来,应有香如故。

秋白前辈当可笑慰。

参考资料:

1.白云涛编著,《中共党史珍闻录》,四川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2.欧阳淞、曲青山主编,《党史人物忆党史》,济南出版社,2012年6月。

3.程中原、夏杏珍著,《党史国史上的要人大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8月。

部分图片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尽快删除。

#历史回眸# #瞿秋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