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自然、本来、静名异而义同
道与自然、本来和静四个概念名异而义同,都是同一个意义。太极拳在运用这几个概念中,落实到一个“静”字,就比较具体了。
一定要记住,静与自然、道和本来,四个概念是同一个意义。
中国古人特别重视心性的修养,认知自己是极少数高级动物才有的思维,因此,“道”主要是通过内心的体验来实现。儒家认为宇宙人生的大问题,都要先从自己的身心经验上切实体察,转换自己的身心。从中觉悟以后,再将这些经验用之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广阔实践,抵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最高境界。老子、庄子从自然精神入手,探讨人与自然的和谐,譬如“柔弱胜刚强”,譬如“反者道之动”。佛家讲“退一步海阔天空”,“回头是岸”,与道家具有一致性,其精义相符。
但如何修心?《管子》提出了“静因之道”,要求排除主观欲念和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状态,才能清晰准确地观照万物的本源及其变化。荀子“虚一而静”的认识论对后来影响很大,特别是庄子把老子的“涤除玄鉴”发展成“心斋”“坐忘”,并将“虚、静”分为二层来解释:一层是通过“忘物”以达到“虚”,二层是通过“忘己”来达到“静”。在庄子眼中,“静”的层次高于“虚”,故若无“虚”的功夫,“静”之境界则难以达到。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则无不为。”这句话非常明确地判别了“为学”与“为道”的根本不同,为学的方法是知识的增加,而老子认为最佳的方法是去除后天的蒙蔽,即采取减“损”的方法。“损”在这里具有超越与放弃、涤除两重意义。因此太极拳的修为不是做加法,而是做减法。做减法的思维方式在西方艺术家头脑中也存在。据说有人问法国雕塑家罗丹为什么他的雕塑做得这样好,罗丹轻松地回答:“把多余的去掉。”去掉多余的,也就是做减法的思维。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