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求无 人道求有

道德经:第七十七章

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王弼说:

人之道若与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如人之量,则各有其身,不得相均,

如惟无身无私乎,自然然后乃能与天地合德。

言唯能处盈而全虚,损有以补无,和光同尘,荡而均者,唯其道也。是以圣人不欲示其贤以均天下。

无论天道还是人道都是自然法则;

一个无为无智,

一个自私用智!

两种不同性质导致不同的规律

徐阳说:

一个草原上,狼群也好,羊群也好,他们都是希望自己的族群是越来越强大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当狼的数量超过一定之后,羊不够吃了,会有疾病,饥饿等等等手段来削减狼群的数量。

把多余的部分砍掉,狼群数量少了,羊没有天敌了,又可以无限制增长了,草又不够吃了,同样的会损掉多余的这部分羊。

在人道里面,我们都是求有的,我们比的都是有谁比谁有钱,谁有房,谁有权……这是人道求有的部分。

还拿动物世界的事情说事,草原狼群,只有维持在一个妥当的数量范畴内,才能让每头狼的利益最大化,这是我们人类角度看到的真相,但个体狼的角度是追求自己的基因最大可能的延续下去,如果没有天敌的影响,就会拼命繁殖,最后结果必然是兔子吃光,大部分狼饿死,整个种群一场浩劫。

这个过程,就是每个个体狼求“有”的矢量和叠加效果。

圣人治世,就相当于用人类角度看狼群,引导狼群不偏离妥当范围,不要触动浩劫降临。

我说:

圣人教人,是因材施教;不是说一个问题每个人的答案都一样的,每个人的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理解也有深浅!

颜回、子贡、子路、子张子夏曾子;都是孔夫子的好弟子,他们所持观点也都各有不同!

要了解这个“有”字如何解释要了解老子说这句话的目的;

形而上者,谓之道,道即无也

形而下者,谓之器,器即有也

道德经更多的是说我无为而民自化; 为无为

这个无为正是效法了天道;

人之所以会“损不足以奉有余。” 因为人有智慧,此智在自私用智层面,而非大智慧

这个真正的大智慧是“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寻道而行:

你说的这些关于天之道的都能理解。想理解人之道就是为了看清现实,学以致用。

形而上是内在那个促进事物发展看不见摸不着的那个东西。请问人道求有属不属于指导人类生存发展的那个形而上的东西?

我说:

人的求有,自然是形而下的,是有形的看得见的。

无形的是精神层面的,道可道,非常道也

我们学心学的目的不就是从外求改为内求的过程吗?

我们外求的就是器的层面

我们内求的就是道的层面

大学里有一句话“ 合内外之道”

人不能片面的执着于一面;精神和物质必然共存

老刘说心学:

从治世的层面,要清楚一个基本现实,即孟子说过的关于人根据天资禀赋分类大部分都是或多或少被私欲遮蔽的状态,这些人追求的是有形有质的“有”。

治世要顺应大多数人的模式,才能有效引导和教化。

譬如一个组织,能洞悉天理的人凤毛麟角,大部分人是追求具体名利等等的,这是事实。

所以,各种制度的目的是保障蠢人或者被私欲遮蔽的人不破坏公序良俗。

因势利导,就是因为被私欲遮蔽的人占比很大,只能通过各种手段,引导这些人彰显出心性光明的一面。

圣人居天道治人道,正是基于此

寻道而行:

看来我的理解确实偏了。就是要清楚大多数人都有被私欲遮蔽的现象,看清人道求有的现实,学习正确引导之即可。

老刘说心学:

不能想当然的认为所有人都是明白人。

按照孟子圣人的说法:人类社会中,能真正看清楚真相的明白人是凤毛麟角的,大部分人都是蠢人。

没人这么直白的说,是因为这么说话,实在太得罪人了。

损掉多余的私欲,恢复天理的本然

把人道和天道放在一起讲,就是说我们知道人道和天道有些东西是不一样的,天道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就是说你这东西太多了,我就消减你,不能让你涨的太多了。你比如说一个草原,那么呢它有狼,它有羊,它有草,对不对,那么作为天道来讲的话,它叫控制,它要控制,它控制什么呢,它既不能让狼太多了,因为狼太多了之后就会把羊吃光了,把羊吃光了之后,最后狼没的吃,狼也得饿死。那么同时也要控制什么呢,控制羊和草之间的关系,羊也要控制也不能太多了,羊太多了草就吃干净了,吃干净的结果呢,羊最后就全饿死了。这是天道,那么作为羊群里边也好,还是狼群那边也好,他们群里的道是什么呢,狼群想强大怎么办呢,肯定是狼越多越好,特别青壮年的狼越多越好,这事儿不是说由他意志来转移的,而是什么呢,而是就这样子的。

那么作为我们人类社会也是一模一样的,你看我们讲人道求有,就是人道里边评价标准是什么,评价标准是有啊,我们一提谁谁谁,一评价的时候说他们家有钱,他有权,他怎么样怎么样,他有事功如何如何,他谈的都是有啊,他谈的不是无啊,而天道谈的是什么呢,天道谈的是无,就是说我们讲“为道日损,为学日增”,讲的就是这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学具体技术学具体东西的时候,每天有增长,有增长往上走,那么这说什么呢,就是说人道对你的要求,就是说你每天要增,那么天道让你为道日损,是说你把这些杂质每天去一些,每天去一些,是这么个意思,它们方向是不一样的。

寻道而行:

不只是避免浩劫,也要避免大大小小的反噬,这样才能长久,合道运行。

(0)

相关推荐

  • 自见 自是 自伐 自矜 余食赘行 第24章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于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企,踮起脚根,以脚尖站立.引申为,好高骛远. 跨,跨越.引申为 ...

  • 良知和致良知

    一.何为良知?心学是良知之学,修心性就是修良知.正如先生所说:"良知二字,自吾从万死一生中体悟出来,多少积累在,但恐学者见太容易,不肯实致其良知,反把黄金作顽铁用耳".良知二字无可 ...

  • 天道与人道

    古之圣人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然如老子言:"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那么,圣人为什么要追求天人合一 ...

  • 品味天道,感悟人道【《道德经》悟杂之总结篇】

    <道德经>是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之书,像宝塔之巅的明珠,照耀着中国的古老文明.短短五千言,老子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智慧,探究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 老子上乘杨 ...

  • 心无所求 舍财延寿

    清朝时,睢宁县丞钱某,管理一县的行政工作.当地有个惯例,在谁家的地面上,如有路人.外人死亡(非刑事案),土地产权所有人出钱八千缴纳官衙,便可结案. 某村有人投河自杀身亡,汇报到官府,钱县丞去验尸,无伤 ...

  • 每日一禅:心无所求,便无伤害

    不要过分在乎身边的人,也不要刻意去在意他人的事.在这世上,总会有人让你悲伤.让你嫉妒.让你咬牙切齿.并不是他们不好,而是因为你很在乎.所以想心安,首先就要不贪婪,不嫉妒,不在乎.你对事不贪,它就伤害不 ...

  • 每日一悟|心无所求,便无伤害

    不要过分在乎身边的人,也不要刻意去在意他人的事.在这世上,总会有人让你悲伤.让你嫉妒.让你咬牙切齿.并不是他们不好,而是因为你很在乎.所以想心安,首先就要不贪婪,不嫉妒,不在乎.你对事不贪,它就伤害不 ...

  • 叶壮:一杯清茶,别无所求

    有人一直在后台让平头哥聊聊叶壮,聊聊小丽,可每次当我想去下笔的时候,想到了叶壮,我竟然不知该不该写. 写叶壮自然是有流量的,也能收获到一定的认可,但是平头哥从回来写自媒体那一天,只希望留下这一片净土, ...

  • 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

    你什么时候随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 真正随缘了才能顺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心放平了,一切都会风平浪静:心放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心放下了,永恒的安乐与幸福也就随之而来了. ...

  • 老了,我别无所求,只想有个小菜园

    说起童年回忆 每个人脑海里大概都有一个菜园子 菜地似乎是一个美食库 还清楚的记得 奶奶的菜园里种的菜 红彤彤的番茄 直挺挺的黄瓜 紫到发亮的茄子 呛人鼻子的大蒜 比菜盆还大的红薯 一面墙的紫扁豆 爬到 ...

  • 【感悟人生】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

    你什么时候随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       真正随缘了才能顺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心放平了,一切都会风平浪静:心放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心放下了,永恒的安乐与幸福也就 ...

  • 无所求,无所不有

    生命就是一场缘分,这一生注定颠簸,所得,所不得,都是命中注定.你什么时候随缘,什么时候就顺利.当你无所求时,才会无所不有.真正随缘了才能顺利,真的放下了才能得到.心放平了,一切都会风平浪静:心放正了, ...

  • 欲利己,便是害己。肯下人,终能上人。用功于内者,必于外无所求。饰美于外者,必其中无所有。

    接国画苏老师·风翻翠幕晨香入 文/阑珊 风翻翠幕晨香入,细雨蒙蒙清露浥. 泼墨铺宣纸上生,娉婷万朵池中立. 江南十月天高爽,槭树溪林清韵朗.万道霞晖入水来,秋山独钓心情敞. 玉楼春·秋雨潇潇 文/阑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