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来亚洲基金林亮:制药企业应专注市场需求未被满足的领域丨专访
2019 年,中国医药及生物技术行业私募融资趋冷。2019 年度融资总金额为 40 亿美元,较 2018 年降低 20%;交易数量共计 117 笔,较 2018 年减少 20%;平均单笔交易金额约为 3,400 万美元,较上一年下降 13%。
融资难了,募资也不容易。生辉根据公开数据整理发现,从 2017 年底开始,投资机构纷纷反馈遇上了“资本寒冬”,2019 年更是直呼“被冻死了”,募资总额同比直线下降 20.4%,募资难成为常态。
但对于礼来亚洲基金(Lilly Asia Ventures,LAV)而言,募资不是问题。作为 2019 年中美创投募资的 TOP10,仅用 4 个月的时间礼来亚洲基金就在 2019 年 1 月完成了 7.5 亿美元的募资。
礼来亚洲基金 2008 年起始于礼来制药的风险投资部门,2011 年独立运作,迄今已发展成为业界顶尖的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风险投资基金。中国是礼来亚洲基金最为看重的市场,不光其总部设在上海,而且其 70% 的投资布局在中国。在投资阶段上,它覆盖从企业初创到公开市场。在其全球已投资的 110 多家企业中,约 70% 为创新药 / 创新医疗器械公司。
图丨礼来亚洲基金合伙人林亮
“创造突破性价值会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 礼来亚洲基金的合伙人林亮对生辉反复强调。
“创造突破性价值会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
Q:作为投资人,在新药投资方面,你比较看重企业的哪些特质?
A:礼来亚洲基金从 2008 年成立运作至今,走过了 12 年的时间,投资了 110 多家企业,我们对项目的分析判断主要从三个维度考虑,即团队,项目和估值。
首先,从团队来看,制药的从业门槛特别高,它需要多年的积累。从研发到最后的获批上市,中间涉及的环节非常多,时间链条长且风险大。无论是让人眼前一亮的项目立项还是卓越的执行能力, 都是靠团队。优秀的团队能不断创造有潜力的产品管线,这也是化解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项目的立项依据到底是什么,如何打造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来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这体现了团队整体的眼光,项目本身也是实现未来发展愿景的载体。我们在与创业团队交流时会深入探讨这个问题,开弓没有回头箭,项目立项出了问题就意味着后续的巨大资源浪费。所以我们认为,无论怎样去强调项目立项的重要性都不为过,我们既要考虑 “science”(技术层面的可实操性),也要考虑“commercial”(未来的收益回报和投入产出比),二者之间有很多需要平衡和考量的地方。
比如说,个别领域的市场规模非常大,但是标准疗法已经能够很好的满足临床需求,那竞争的门槛就会很高;反之,某些适应症市场相对不大, 但现有标准疗法效果很不理想,如果看到有新的靶点或作用机制有机会带来突破性的疗效, 这样的产品就能脱颖而出, 取得很好的商业回报。例如,乳腺癌市场很大,不过市场上治疗 Her + 或者 HR+/Her2 - 乳腺癌(占乳腺癌的 85%)的靶向药物,有小分子药、抗体药还有 ADC,想要在这个领域分一杯羹,存在不小的难度。而三阴性乳腺癌(占乳腺癌的 15%) 目前的一线标准疗法仍然是放化疗,如果有突破性的疗法, 就非常有价值。对于制药企业来说,创造突破性价值会带来巨大的市场潜力。考察项目时我们也高度关注其现有数据,判断这些数据能否为下一阶段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佐证。
最后但非常关键的一点,我们会看企业的估值是否合理,因为一个相对合理的估值是推进项目后续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风险规避需要打牢基础建设
Q:创新药企业研发风险高、周期长、“烧钱”快,这对投资机构来说意味着什么?怎么化解周期长及风险问题?
A:礼来亚洲基金的团队成员均是医学、药学、生物学专业出身并具备制药行业、咨询公司或投行的从业经验。这对于挖掘公司价值、发现潜在风险提供了专业的保证。
周期长带来的风险又该如何化解,可以从多个环节考虑。比如,优化临床策略:当有多个适应症可以开发时,可以先选择一个入组病人数相对较少且临床治疗观察相对短的适应症去推进,及早获批上市,再做适应症的拓展;而对于一些突破性疗法的项目,可以及早与监管当局深入沟通,依靠扎实的数据和优化的临床设计方案争取把二期临床作为注册临床试验,以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我们有很多投资后的增值服务,帮助降低企业的运营研发的风险,带来更多的成长机会。
Q:可以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吗?
A:信达生物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非常看好抗体药物研发领域,2012 年全球前十大畅销药品中,抗体药物占据其中的六个,而当时的中国抗体药研发还处于起步阶段。2011 年年底,信达生物成立,2012 年上半年我们领投 A 轮融资,成为其最早的投资人之一。之后,我们作为催化剂,促成了美国礼来制药和信达生物之间 20 多亿美金的合作,创下当时中国生物医药企业与跨国制药企业之间规模最大的合作,这也为信达的成长发展起到重要的助推作用。在公司早期的项目立项阶段,基于国外的研究数据和商业前景的分析,我们坚定地支持创业团队对 PD-1 等项目的选择。信达生物 2018 年 11 月在香港成功 IPO,其信迪利单抗是国内最早获批的 2 个本土 PD-1 药物之一且于 2019 年首家纳入国家医保,公司的产品管线很丰富,有完备的商业化能力,在不到 10 年的时间内公司已成长为中国抗体药物领域的龙头企业之一。
总结来看,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从自己的专业判断出发,找到一个好的赛道,针对赛道挖掘像信达生物这样的优秀企业进行投资,一路挺到底,不光体现在持续的投资上,同时也持续提供增值服务,帮助企业创造价值。
图丨礼来亚洲基金近五年投资公司列表(来源:生辉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无需焦虑,疫情不影响“刚需”
Q:在疫情下,中国的生物医疗行业也受到波及,那在投资方向上看,疫情对投资的影响大吗?
A:这个问题比较切合当下的实际情况,疫情比较严峻,也会造成全球经济的衰退,我们认为,短期内,生物制药行业可能会受到一些影响,例如,项目的临床研究进度会受到不利影响,与疫情诊疗无关的制药企业其销售在一季度也会有下滑,但从长期来看,生物医疗企业会迎来更大的发展,因为疫情突显了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未来国家将会加大对国内医疗卫生建设体系地投入;从民众认知层面看也是一次很好的教育,让大家更加重视健康需求。
对于礼来亚洲基金而言,疫情不会对我们未来的投资策略产生影响,我们关注的不是眼前的波动,而是未来的趋势。而且疫情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新的投资机会,由于市场的调节和修正,之前看好的一些企业其估值更加合理更有吸引力。
Q:你说到礼来亚洲基金看中的不是眼前,而更长远的五年,甚至十年之后的方向,如何判断哪些领域会在未来五年变为热门呢?
A:投资是投未来,但这离不开对现有技术和治疗手段的深刻理解。我们会对潜在治疗靶点通路、治疗方式、突破性疗法给予密切的关注和跟踪,寻找标地进行投资。如果没有合适的投资标的,我们会考虑进行公司孵化,选定赛道,筹建团队,以便能更快更好地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也就是说,我们一直在积极布局而不是被动等待,我们总是在寻找和思考什么是下一个重要的突破。
一些新的治疗方式,会为当下带来里程碑式的改变,例如肿瘤免疫、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我们在这些领域都有重要布局。一个突破性疗法的获批是一个起点,由此所衍生出的细分领域会不断涌现更多的机会,会有更多值得关注的项目会在其中产生、成长和实现。新的治疗方式、通路和靶点都能带来突破性的变化,这些潜在的趋势非常值得关注。
“现在是中国医疗创新最好的时代”
Q:你觉得中国的医药创新领域现在处于一个什么样的阶段?
A:十年前,我们投资了中国创新药领域的代表企业贝达药业和微芯生物,纵观这十年间的变化,目前是中国医药领域创新最好的时代,因为现在的创新创业环境与过去有天壤之别,之所以这么说,主要源于几个角度。一是政策,国家大力鼓励创新,药监局支持创新的法规制度、科创板的推出,不断完善的医保政策、各个地区创业园区的创建以及人才政策等,都能看出国家扶持创新的力度之大。
二是资金,中国关注医药领域投资的 VC 越来越多,这为行业创新发展带来了有力的支持。同时,可以看到领域内的龙头企业,比如恒瑞医药,正大天晴等都通过转型升级,将更多的资金投入研发端。我们看到近几年更多的行业内的合作与并购,这些对整个行业的带动作用是非常巨大的。
三是人才,和十年前相比,更多高素质专业性人才加入到创新创业的队伍中。
四是行业生态链的完善,从临床前到临床,CRO 板块对中国生物医疗的创新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前几年中国做创新药的企业有在同一个靶点扎堆的现象,这其实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做 me too 和 me better 在未来仍将是中国生物医药创新的主流,因为对于某一靶点而言,全球只有一个 first-in-class,其余都是 me too 和 me better,重点在于,我们如何做 me too/me better,是否跟进得够快、做得够好,这对团队的整体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那么中国有可能做到全创新吗?我们认为这是一个需要积累的过程。全创新是基于对生物学的深入的理解、思考及临床转化,在这背后需要大量且卓越的工作。那些通过临床验证的靶点,是全球科学家和医药公司经过多年的沉淀积累,才能获得的走到金字塔塔尖的成就,就像 PD-1,从发现到成功上市获批,也是经历了数十年之久。所以说,中国如果想要做到全创新,这对我们的基础研究、转化医学、转化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全局性的考量。
现在,我们看到国家在基础研究中投入了很多,这些基础研究成果为解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带来了可能。如何从基础研究转化到临床应用,光靠科研院所是不够的,中间的跨度需要有眼光和行业经验的专业团队来衔接、密切配合,把生物学的创新发现转化为研发项目, 继而把从 “实验室” 到“市场”之路打通。在实验室转化这个环节上,我们能明显的感觉到,人才数量和机制仍然处于瓶颈阶段,国内还需要时间的积累,目前也在不断的积极改善。
Q:根据你的投资经验来看,生命科学领域的创业者必须要必备的素质是什么?
A:对于创业者来说,自然得具备 “hardskills”,懂立项、会做研发。创业者的“softskills” 也很重要,例如领导力,出色的沟通能力和情商;能吃苦,舍得投入,有创业精神和契约精神,;另外,成功的创业者需要具备客观的自我认知,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合作共赢的意识,发现机会,善于调动和嫁接外部资源。在我们看来,要判断企业能飞得有多高,创始人的 “softskills” 可能会比 “hardskills” 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
结语
随着我国生物医药技术产业化意识越来越强,技术和产业之间的结合趋势也愈发明显。用林亮的话来概括,“这是一个技术和产业并行的时代,中国医药创新正走在缩短差距和拓建未来的路上,而这条路需要技术和资本之间相互配合支撑才能越走越宽。”
礼来亚洲基金的官网页面用这样一句话介绍他们的投资理念“以人为本、注重产品、尊崇科学、目光长远”,就如这句话所言, 从需求出发,利用优质资源的嫁接与整合,才能形成良性的生态体系,实现长远的共赢,投资机构和企业之间的深层联系或许不外如是。
-End-
礼来亚洲基金林亮是“首届《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中国生命科学创业大赛”评委之一,创业大赛的优胜项目或有机会获得礼来亚洲基金的投资或者与林亮深入交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