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NUA复调专题丨阵中叫阵:珠三角,想说爱你不容易 【下】
按: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团队以“外来人”的身份对珠三角艺术生态已经进行了长达两个月的近距离远观。而真正生活在珠三角艺术圈的他们还将继续与生态相互影响。他们不断思考着本土以及自身的问题,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摸索着一条前人从未走过的道路前行,他们和这片尚未成熟却开满鲜花的土壤一同成长。我们采访到多位珠三角艺术生态的参与者,并将推送出他们真实的观点。借用李小山2001年出版的当代艺术文集《阵中叫阵》之名,比喻身在阵中的他们。自家人谈自家事,可能更加真实或不真实。
P.S. 文中人物排名按拼音顺序
陈艺儿
五仙桥艺术家
我觉得广州挺好的,虽说她没有北京,上海这般热闹,她市井、慢条斯理。你可以吐槽广州的市场不好,没有画廊或机构专业专注地推动艺术生态良好地发展,甚至美术馆的展览也很一般,年轻的艺术家过得很苦逼什么的。但艺术家在这里各有活法,很多艺术家除了做作品之外还会有一份工作,我觉得这一点蛮好玩,好像蜘蛛侠白天是一位普通职员,晚上就是超级英雄。不管土壤好不好,总有人的立场是坚定的。
江山
三号线艺术家
一位老艺术家说,艺术家如植物,群生则兴旺。群体在哪里,思想在哪里,那里就有生态,就是中心,广州本来可以成为中心。大体上看广州,以艺术的名义生存的人类大体有三:守成类、企图突破的当代类、江湖类并存。起初还有争论,现下越发安静,开始井水不犯河水。守成类曾经辉煌,拥有绝大部分官方资源和民间资源,也基本垄断了传统收藏市场与艺术界的信息渠道,所以外界能看到的广州的艺术水准大体在这。当代类力量尚小,且长期忽略大众媒体传播途径,虽大不乏睿智之士,活跃于中国艺坛,但放眼本地,或逃离,或沉默,或作旁观之态,各有各舒服!如此一来,最有锐气与活力的这一类近年来事实上在走下坡路。好在有广州美院、华师美院等高校的梯队培养和输送,力量还是有的。江湖类本不值得提,但在南方依旧大有机会,特点是只要和官员关系好,胆子大,就能窃据资源分得一片天下!没有棒喝、没有针锋相对、争论者少,附和者多,直言者少,腹诽者多。南方人格独立,合适创作,大体不假。若大智慧多于小情调则更好!但凡一个地方,要落后,便能奋起。由此看,广州还是能有所期待的。
康甲
小洲村艺术家
《即将窒息在这被迫于时代的语录中》的影像作品完成于我到广州的第二个年头,我把头埋入透明水缸的深处,憋着一口红墨水,直至窒息才不得不将口中的墨水缓缓溢出,作品在一片鲜红中落幕。这时的自己还是一个大学在读且背负着社会时局的固态青年。毕业一年后,我头戴一只硕大的红白蓝尼龙袋,毫无目的行走于闹市中仅存的荒野,完成了行为作品《那一抹夕阳》,那时的自己仿佛是一个渴望融入却缺失途径的液态流浪者。2015年,装置作品《不那么糟糕,但也不那么充实》在广东美术馆落地,此时的我,已然是一个在南方日常中如气态般体会生活的艺术工作者了。正是在这样不断的对抗与认同中,我思考的维度变得更加宽泛了,不再局限于各异的地域文化,当我们感觉自己的特殊性慢慢消耗殆尽时,恰恰是再次被分解、重组、整合的自我认知,正如罗锤子所言:“当一个人择善固执的时候,这种欠揍找揍的滚刀肉性格,可以很自然地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我想这事还得这么干。
林奥劼
艺术家、观察社负责人之一
廣州有廣州美術學院,廣州比較好的藝術空間有:維他命藝術空間、博爾赫斯書店當代藝術機構、廣東時代美術館、錄像局 、觀察社、黃邊站當代藝術研究中心等。所以廣州的藝術氛圍還是不錯的。
林超文
五仙桥艺术家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对广州艺术生态的感觉,也许是又恨又爱!
恨,给冠了一个“艺术”头衔。
爱,这片自由的土地,仍会有一群结伴同行的伙伴。
任性一些再任性一些。
梁建华
广东时代美术馆策展人
对于本身就在当中工作的人来说,谈自己周围的生态似乎容易失焦。正所谓没研究就没发言权,所以只能说说自己认为重要的一些节点。
广州在2002年之前,没有专业的画廊。省美术馆也没把目光放到所谓当代艺术范围里。但对于艺术家来说,活还是要干的。所以就要各自使出浑身解数了。2003年后,维他命创意空间成立;广州开始有自己的“三年展”。原来充当某种意义上公共空间的博尔赫斯书店也试图把出版和展览分开,尝试让两者更专业。所以在这几年间,广州开始逐渐建立自己的生产链条。
但这条链条产能不大。即使2010年,广东时代美术馆从省美术馆中独立出来后。各个环节间仍不存在竞争,有种各自修为的意味。如果艺术家、机构和其他从业者是一个节点的话,他们更多时候是与广州以外的节点发生关系。或许这是很多人说广东艺术家更独立的原因,因为他们不以本地的节点构成自己的网络。当把视角转换一下后,或许得出的结论就完全不一样了。
刘奎纬
五仙桥艺术家
“复调”这次广州的生态考察,相信也有发现一个特点,广州地区的“主力艺术家”几乎都是在高校任职。所以这也可以看得出广州与北京的区别。
如果说权威性专业性,当然没有北京的大腕多;如果说野生,广州一点都不野生,你去北京宋庄一抓一大把,不说野生艺术,野人都有可能有。北京有有很大一部分艺术家其实比广州的艺术家更加边缘化。正因为如此,广州的艺术生态反而就变的边缘化,而从事艺术创作的职业艺术家会变的更为纯粹,他们至少在艺术创作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不然早爱干嘛干嘛去了!
如果把中国的艺术生态比喻成非洲丛林,广州的艺术生态算是一个市级动物园,而且不是野生的。
2015.9.5
莫希亮
海外花园艺术家
当下,艺术之于广州,与最近相继上映的蔡明亮及候孝贤的电影之状况无异。以不紧不慢的节奏发生,刚好满足不多不少的部分观众。谈不上波澜,也无所谓平静。消解远比消化能力强,可以轻易把视而不见演绎成没有负担。每一出戏都是新鲜的,即便迂腐的也很快没有人会在意。就像今天吃饭不需要考虑昨天的是否已被身体吸收。在这一层面上,优劣共享了惊人的平等。或者说是一种严重的遗忘症,甚至不为广州所独有。稍幸运的是,广州并未打算将艺术发展成为“城市名片”之类的形象工程,从而避免了其建造大学城式的冒进。
于个人而言,艺术创作不是受虐反应式的。保持与政治经济中心一定的距离,更不容易被漩涡裹挟。艺术应与生活平行,不必高或低于它,我喜欢在日常鲜活中注目。
例如,得闲饮茶。
9.5
郑龙一海
暂住南亭村的艺术家
首先我本人“不太敢”谈这个比较大的命题。说起艺术生态,青年艺术家的话语是比较无力的。这不是一撮人、一小段时间能改变的事情。区域生态的确会对艺术家产生影响,我个人尽量将它的影响降到最低,当现实被过滤后才会有更多的心神投注到自己的事情,因为选择这条路只是出于个人偏执的热爱。真正的当代艺术有门槛,它是有理想主义和文化使命感之士的玩物,不可能真正实现全民化。这个世界早已扁平化,在媒体的便捷性下,只要提出的问题有格局、有新锐的刺点,自然会受到有识之士关注,地域不会有太大的局限。而我们看到大多数的作品和评论都是老生常谈。所谓的“学术”很容易被资本和权力裹挟。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句话我不太认同,这个时代不好也不坏。我会将做一件事情的纯粹性看的最重要,这年头只要动脑动手就不会活得潦倒,最反感打着“艺术”的幌子向社会撒娇自己活得多么苦逼。我可能是个温和的无观主义者,相信千载之下有知音,在享受僻径路途风景的同时, 对它没抱有太大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