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反事实思维:铜牌比银牌更开心

我们知道,比赛中获得银牌的选手成绩肯定比铜牌选手的更好,那么,按理说银牌选手应该比铜牌选手更加开心吧?但研究结果却大跌眼镜,恰恰相反:银牌得主往往并不满意,而铜牌选手则比较满意自己的发挥。
运动员阿贝尔·基维特对这种感觉非常清楚。他参加了1912年斯德哥尔摩夏季奥运会的1500米田径比赛,以0.1秒的差距屈居第二。即使在他91岁高龄的时候,错失金牌的痛苦仍未消退。他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有时候我醒来,不由得要问自己:'我那时到底是怎么了’,这简直就像一个噩梦。”
美国西北大学的维多利亚·麦维琪曾专门对奥运会上获奖选手的面部表情进行过研究。她让评估者观看奥运会选手的录像,包括比赛刚结束时的片段和站在领奖台上的片段。结果惊讶的发现,铜牌得主比银牌得主更加兴奋。以1-10分来衡量运动员的高兴程度,铜牌得主的平均分为7.1分,而银牌得主只有4.8分。在评估时,即便研究人员将比赛类型、选手预期成绩等因素都考虑在内,这个研究结论仍旧是正确的。
在另外一项研究中,戴维·松本和鲍勃·威林厄姆分析了2004年雅典夏季奥运会柔道选手的面部表情,最终结果与麦维琪的研究非常相似。不出所料,几乎所有金牌得主都露出了笑容,大部分铜牌得主也露出了笑容,但是,没有一名银牌得主露出笑容。研究人员将次研究结果命名为“银牌脸现象”。
为什么铜牌得主比银牌得主更高兴呢?这要从运动员的心理来看,和普通人一样,运动员通常会把自己与最相近的人做对比。对于银牌得主,最显而易见的比较对象就是金牌得主。金与银之间不是一点点的差距,前者比后者好得太多了。所有运动员都梦寐以求能获得金牌,而不是银牌。虽然,银牌也代表着巨大的成就,但是银牌得主在与金牌得主相比时,必然会感到深深的自卑。领奖台上与金牌得主近在咫尺,银牌得主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自己若能再往上走一步的情形,从而产生懊悔情绪,更别提高兴了。
让我们来看看铜牌得主,情况又有不同,铜牌得主更倾向于下行的对比,也就是和第四名进行比较。第四名虽然仅仅比铜牌选手稍差,但却没有任何奖励,更别提登上领奖台了。因此,铜牌得主会觉得自己是非常幸运的,能够获得第三名说明他他不仅是“参赛者”,更重要的还是一名“奖牌得主”。能够获得银牌当然更好,但是第三名也获得了奖牌,也不错。
这种思维方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非常常见,科学上被称为“反事实思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认为,人类并不是完全理性,当人们在思考过去已发生事件的时候,往往会通过心理模拟,用反事实思维进行思考。
联想一下自己,你会发现自己产生反事实思维的经历也总有一些共同点:首先,如果某件事情的结果比较“正常”,人们会认为很容易接受,而当结果偏离了正常区间较远时,人们则会更多的采用反事实思维。
举个例子,小明在回家路上中遭遇了车祸,如果他走的是平常常走的路,那么他可能只会归因于自己今天的坏运气。但如果小明这天改走了一条平时很少走的路,那么他更有可能归罪于自己走了一条并不常走的路,尽管客观来讲,这条路的事故率可能并不比常走那条路的高。所以,反事实思维的产生与否,相当一部分是取决于结果的正常性。
怎么样,看似难以理解的现象其实通过上升到思维层面是多么的理所应当,这就是铜牌要比银牌更开心的原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