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到巴城走老街
曾去过巴城,那次是与儿子在游阳澄湖水上公园后的顺访,到时已是日将西沉的时候。匆匆进入老街,西去,数百米的街一会就走完了。游兴未尽,又沿着河边的街北上,但见一座大桥后面,黄墙一溜,宝塔兀立,是所寺院。满心欢喜赶到时,却“打烊”了。
留点遗憾有时却不是坏事。因了此,我时常念起还未踏入过山门的崇宁塔园,念起老街上众多未及细看的展览馆,念起初访时不曾走到的老街东段。有一次与朋友说起这事,他也有再访之意,于是找了个机会去了。反正自己开车便当,一路上先看了绰墩和黄泥冈两个遗址,游了崇宁古寺和北园后,转入“正戏”。
正是菜花飘香的季节。从停车场一路踱去,但见路边是河,彼岸绿树参差,旧屋星点,倒影如画,心情已是大好。未几,一座拱桥映入眼帘,三孔赫然。桥北,便是老街了。临河一侧,石岸斑驳,黛瓦连绵,粉墙片片,恰是江南古镇的风光。只是桥与屋都新了点,无奈也少了几许历史的厚重感。
巴城的老街改造前我没到过,因此也没有任何可置评的话可说。但巴城也是称得上是个古镇的,论建置,与苏州同龄;而论有考古证实的历史来看,还可从2500年前上溯。巴城名之来历,一个说法是周时,四川东部有一个“巴子国”,后被秦所灭,溃败的“巴人”漂泊至此建城。而另一种说法是大禹治水当初,当地有位叫巴解的人物,在此响应管辖,挖河疏水筑城,大禹封其为“巴王”;巴王之领地,巴城也。
巴城老街,成于清代光绪年间(1875-1908年)。东西向全长200米,傍市河杨林塘,以虹桥为界,西段是重新改造过的商业文化街,东段基本还是民居。老街在1997年被昆山市人民政府批准为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开始修复与改造。老街全是青石板所铺,最大的特点是窄,仅容两三人能并肩通行;而抬头望,两侧的屋檐间就是“一线天”。有人想象着说,若是南楼的相公与北楼小姐各上高楼,开窗便能互递信物,虽是形容,估计最窄处也是做得到的。
改造后的老街,建筑以两层为主,清代样式居多,间有民国风貌的。街虽短,但老字号不少,如春和面馆、龙云距茶楼、义隆渔行、生生堂药店等。博物、展览之类的馆所也可用云集来比喻,我见到或注意到的就有:倪小舟竹刻艺术馆、江南木雕馆、玉峰文物馆、巴城蟹文化博物馆等,还有许多艺术家的工作室。
老街西出,也是临河的,那河名张家港河。这一路往北,有我曾经介绍过的昆山好人、流浪笛手陈东宝的笛艺堂和东宝笛馆,再北就是崇宁塔园了。老街西出若是上南,则基本还是改造前的模样,小店罗列,亦有作坊,而我最兴趣的是粮油店,过去另拷食油时的那种装备,还能看到。而从虹桥向东,老街一直能走到娄湾河头。再东望,便是村野之貌了。
巴城老街的牌坊(题头图为张家港河北段)
巴城老街南边的复建的虹桥
在虹桥上俯瞰杨林塘河与老街临水的一侧
下虹桥,就见这块巴城老街的碑。未上前,只看看街上横着的石板,您就知道这街是多窄的了
上一图中的砖雕门楼朝街一侧题“受天百禄”,进入门楼后返身一看,这边题“惟善为宝”。这所宅院,现在是倪小舟竹刻艺术馆。里边还有数进,有一进的砖雕门楼一侧题词为“宜其家室”
馆中展出的竹制品。图左上两只篮子左边那笼状之物,年轻人可能不知道用途了。那叫“竹夫人”。此物是镂空的,暑天抱着睡以取凉。当然女子也能用的,但从没人唤其为“竹相公”的
馆中有老艺人在现场工作,也算是献艺吧
右边是巴城的老字号春和面馆。顺便正好看看有一队人走来,可藉此目测街的宽度
仰视,“一线天”,有点逼仄感吧
江南木雕馆。陈列着许多古建中所用的构件与饰品
这一幅是在老街上别处拍。落地窗上的雕刻,只是最普通的木雕之一
一家个人工作室里张挂的照片
这也是巴城老街著名的老字号龙云距茶楼,陈设着明清家具,除品茗外,还可在内下棋打牌,有点心供应
巴城镇属昆山。昆山有昆石也是著名的观赏石之一。玉峰文物馆中就收藏陈列了不少
巴城蟹文化博物馆。博物馆以情景化的形式充分展示有关蟹的传说、生长、起源、养殖捕捞、蟹诗歌文化、烹饪品尝、蟹经济、产业等有关蟹的知识
传说中的“巴解”,是大禹治水同时期的“地方英雄”,是巴城的先祖,也是传说中“第一个吃蟹的人”。民间的传说是这样的:相传大禹时,禹疏九河,来到长江下游,民间疾苦。禹派巴解到阳澄湖一带督办。巴解忠于职守,带百姓疏河筑堤。时逢“夹人虫”大发。“虫”随水而至,将筑堤的士卒和百姓夹伤,乃至夹死,聚而食之。巴解率百姓与“虫”战。捕打不尽,火烧不退。于是挖一沟,遂将沟内灌以开水。“虫”猖獗向人进攻,有滔汤赴火之势,纷纷跌入烫水之沟,一烫即死。死者堆积,填满沟壑,黄橙橙一片,散发出一阵阵诱人的异香。人皆不敢进前。巴解近而视之,并拿起一只烫死的夹人虫,拨开其壳,闻之,香气扑鼻,蟹黄耀目。食之甘美无比。于是大举食虫。巴解就成了第一个敢吃螃蟹的祖师爷。吃人的虫反变成被人吃的“蟹”,“蟹”之名由“解”而得,加一个虫字在下面
馆中有《红楼梦》中吃蟹咏诗的画面
老街最西端,杨林塘接张家港河处也有一座三孔拱桥,名福星桥。建成于清光绪年间,后重修过
出老街北去,这一路也改造过了
这一路上有陈东宝的笛艺堂与东宝笛馆。我在《邂逅陈东宝,刮目笛艺堂》一文中已介绍过了
这一路上偶尔也能见到老屋。我觉得老屋也仿佛在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偶尔也能见到一条支河向东流去。我也觉得画中仿佛有话,小桥流水多,人家尽枕河
偶尔也会有小木船摇过,那样的船或许过不了多久,就只能在水上游的景区中见到了
崇宁塔园。据说此地是早先崇宁古寺之旧址,但崇宁古寺已易地重建过了
福星桥边有棵大樟树,也为桥增添了不少风景。过桥南去,还能沿着河边一直走到新澄路
那段路上,有不少手工的作坊。我看到了小时候另购食油时的情景;不过那时计划供应,每人每月仅几两,瓶子没那么大的
再走走老街吧
此图是我前一次去时所拍,展览馆的员工在门口等候下班
孩子放学了,先帮妈带回些东西
老街的东段,巴城影剧院
东段目前还是居住区,没有红灯笼。但老人与老街,很经典吧?
老街的东段止于这座小桥
桥名看不大清,一眼望去,好像是重建圣王桥;圣是大写的,“聖”。但想想圣王,又不明白其含义,恐怕是没认准
出来还得走虹桥。在虹桥边西望福星桥
而虹桥北堍一个水边平台上,一位画家在作画。模特捧着葫芦丝在吹。那曲调,我想该是“巴城水·畅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