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画鱼各不同,文人精神在其中
南宋 佚名 《群鱼戏藻图》中国古代的水墨画是水与墨的艺术,水是灵动的,在与墨的融合中能够产生奇特的艺术效果。
这幅《群鱼戏藻图》,画家没有署名,可能是一位民间画家所绘。画面的大部分面积为水底的神秘世界,一群鱼围绕着水藻游动着,边角式构图法增强了画面的空间感,使得水底世界更加神秘莫测。伴随着鱼的游动,水藻翩翩起舞,鱼和水藻有韵律地舞动着,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鱼的画法采用了没骨墨染法,线条流畅,富有动态感。“鱼乐图”是中国绘画的传统题材,这幅画便是南宋画家画的藻鱼图精品。以鱼入题取其吉祥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鱼是一个美好的意象,“鱼藻图”也成为中国绘画中常见的题材。探其原因,鱼在中国文化的语境中有生殖繁盛、福泽绵绵的含义,后世更取“鱼”的谐音“余”,迎合人们向往生活富余、安定的心理,而在文人士大夫的心目中,鱼悠游自在,是精神自由的象征。梁江解释说,“我们从农耕社会走过来,最开始是渔猎生活,鱼可谓是与人类生活最早建立关系的动物之一,所以在中国的艺术史上,有关鱼的图像非常早,也非常多。早在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彩绘、先秦帛画以及汉代的画像石、鱼瓦当上,都已有鱼形图像。
在文学上,《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一段关于'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和'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的辩论,更是众所周知;而到了'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中国的古圣先哲们开始将鱼当作一种精神符号来谈论。”因此,绘画中以鱼入题,美学内涵不外乎二:一取其吉祥之意;二取其自由的象征。古代画鱼力求其活泼情状历史上画鱼的名家很多:据记载,五代后唐时,有袁羲善画鱼,能“穷其变态”;宋时有徐白、徐泉、徐易等人专门画鱼,元、明、清三代也都有以画鱼而著称的画家。不过梁江介绍说,早期有关鱼的绘画流传下来的比较少,花鸟画在宋代才受到重视,成为成熟、独立的门类,“宋徽宗时编撰的《宣和画谱》将中国的绘画题材分为十门,鱼龙名列其中,可见宋代皇室对鱼的喜爱。”宋代因此不乏传世的画鱼名作,其中刘窠最为著名,其长卷《落花游鱼图》,以工笔设色的方式描绘水中游鱼,或成群穿波,或横流而过,水上花叶缤纷,水下藻荇飘荡,呈现出宋画如诗的境界。《落花游鱼图》刘窠 ▼
可以说,在画鱼时,艺术家普遍强调一个“活”字,《芥子园画传》中的“画鱼诀”提到:“画鱼须活泼,得其游泳象。见影如欲惊,噞喁意闲放。浮沉荇藻间,清流姿荡漾。悠然羡其乐,与人同意况。若不得其神,只徒肖其状。虽写溪涧中,不异砧俎上。”强调画鱼要画出鱼在水中悠然自若,否则就与砧板上的食材无异。
明 佚名 鱼藻图轴 克利夫兰美术馆藏八大山人之鱼,张口无声却惊世骇俗在画鱼名家中,风格奇崛、最具个性色彩的当属“清四僧”之一的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承袭陈淳、徐渭写意花鸟画的传统,发展为阔笔大写意画法,他笔下的鱼、鸟、鹰、雁、鸡、鸭,造型简括夸张,显得怪诞,尤其将鸟、鱼的眼睛画成“白眼”,所谓“失群强项伤心鸟,张口无声瞪眼鱼”,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鱼、鸟造型,表现出孤傲不群、愤世嫉俗的个性。
在构图上,也常常让人觉得突兀、怪异,比如在一幅画的中央只画一条鱼、一只鸭、一只鸟,这样的构图一般人很忌讳,但八大山人敢于这样做,无所顾忌。八大山人《鱼石图卷》▼(横屏欣赏)
八大山人这种惊世骇俗的风格,通常被解读为画家作为明朝皇室后裔在明朝灭亡后的身世感伤和亡国悲愤,才会如此怪异冷峻、一派凄凉。梁江解释说,“八大笔下,不仅鱼和鸟是他个人化的精神符号,他也用鹤、鹿等各种动物,来表现亡国之痛、心灵创伤。因此解读八大的鱼,既要看到他是出色的艺术家,蕴含高超的绘画技巧,更要看到其中晦涩的政治寓意。”梁江举例说,比如其著名的三段式构图画作《鱼石图卷》,专家们通过其画面和题诗进行解读,将黄颊鱼比喻为清兵入关,将鲤鱼隐喻兵戈相见,将未出现鸟儿的天空联想到明朝灭亡等。画鱼旨在追求清净的精神家园但对于八大山人画中晦涩的政治隐喻,不少研究专家指出,不应“过度阐释”。八大山人独有的风骨虽与其遗民身份和生存经历有着密切关系,但不能刻板地用某些用图解和望文生义的方式去解构,他是将自己的思想、情感隐含其中的。而这也正是文人画的魅力所在:艺术家敢于超越客观世界,冲破艺术上长期的实用主义枷锁,将模仿自然、表现外部世界提高到表现书画家的精神世界上来。
元人 鱼藻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梁江揭示道:“宋代文化的总体特征是格物、致知,强调'物理’、'物性’,在宋徽宗的提倡下,画工们都重视写生,创作态度极其严谨。比如宋徽宗观察到孔雀登高时必先举左脚,若先抬右脚就是画错了;而到了文人画、到了八大山人这里,则强调心理、心境,强调个人情感。”郎世宁中西合璧,强调立体感
郎世宁 《画鱼藻》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中国画画鱼贵“活”,这也是中西方画鱼的差异。来自意大利的郎世宁,作为清代宫廷画家,其'中西合璧’的画法明显不同于同时期的清代画家,尽管画中做了很大的折中,尽可能保留和融合中国的技法和元素,适应中国的审美趣味,但其难度完全不亚于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大家。”齐白石画鱼,既民间又文人八大山人这种画鱼的方法受到世人的青睐,很多名画家都喜欢模仿他画的鱼,比如大画家齐白石。齐白石摹习八大山人,学其鱼、鸟造型、对其从民间画家向文人画家转变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齐白石 《坐看垂钓者》但在变法时期,齐白石丢掉了八大的风格。有人分析,其抛弃动机有二:一是为迎合世人卖画;二是两人在身世、气质、教养、传承方面几无共同处,齐白石取其滋养,蜕其躯壳,是明智之举。总之,齐白石笔下的鱼更加写意,他的花、鸟、昆虫,既有民间的鲜活明艳,也具文人气息情趣,雅俗共赏。因此,当现在还有许多画家热衷于画“白眼”鱼、“白眼”鸟时,梁江提出批评:“八大的鱼只属于八大,其技法与他的历练、个性、心境、情怀息息相关,从精神到笔墨都属于他个人,是不可复制的,很多模仿前辈、在大师身后讨生活的人,并没有真正的创造力,他们不过学到一点皮毛,并不能贡献出更新鲜的东西。”
齐白石 《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