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理学:道与时空(四)

在“时空与长生”那一篇中,作者列举了王质烂柯与悬壶济世等典故,阐述了道教在追求长生之术时所经历的五重境界,在此赘述如下:
(1)只能修到死后精灵不灭,在鬼道能长久通灵存在的,谓之鬼仙,乃最低境界;
(2)能够祛病延年、无灾无患而寿登遐龄者,谓之人仙,乃第二重境界(如《西游记》中贪图唐僧袈裟之观音禅院院主);
(3)能辟谷服气、行动灵便迅捷,具有水火不侵等部分不受物理世界拘束之法术者,谓之地仙,乃第三重境界;
(4)能够长生不老、飞行绝迹,具有很多不受物理世界拘束之法术者,谓之天仙,乃第四重境界;
(5)具备第四重境界之所有修养,且能形神俱妙、不受物理世界之任何力学与生死约束、能够转换时空者,谓之神仙或大罗金仙,简称为神,此为最高境界。
前三重境界,主要是转换空间之道,这种法术是属于中低层次的;后两重境界,由于超出了物理世界之限制,能超出空间之范畴,其主要表现为转换时间之道,因此属于高等法术。
最后,本篇通过解释“道”这个字本身,来为道与时空做一个注脚。
道,由“首”与“辶”组成。首,即头部,中国古人认为行万里路要靠头脑,这一点从造字结构就可见一斑。如下图所示。
首,其上是两点一横,若将两点横置,则可清楚地看到,其表示一阴一阳两个爻象。这说明,古人认为头脑之智慧是来自于天地阴阳,这其实是对宇宙对偶结构之高度意象认识。阴阳二爻下面是“自”,其来自于身体之“身”。显然,中国古人认为,人之上半身就可以代表自己。为什么呢?“形而上者谓之道”,中国古代学者很重思想,这也可以说明为什么中国古代的经典很早就会进入哲学而非科学领域。
道的最下面是个走字底“辶”,这说明古人认为人要想悟道,应首重思想而非靠足行走。正因为此,才会有“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之说法。在《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中,作者罗贯中描绘诸葛亮作为躬耕于南阳隆中之一介书生、未出茅庐而定天下三分之场景,就很鲜明地说明了“道”这个字。
道经《龙门心法》之“求师问道”篇中曰:
大众,这个皇天至道,恍恍惚惚,杳杳冥冥;至广至大至高至尊;至玄至隐,至幽至渺。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可以经天纬地,可以出幽入冥;若存若亡,入水不濡,入火不焚;前无古,后无今,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生圣生贤,生仙生佛。蠢动含灵,昆虫草木,无人不有,无处不存。日用寻常,悉皆妙道。只因百姓日用而不知,下士心迷而不悟,所以一真随失,万劫难明。父母未生前,真灵不知其始;精神已去后,此身不知其终。颠倒轮回,生死苦恼。我所以指出源根,教人急求真师,早闻至道。
这算是对“道”最不厌其烦的解释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曰: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理,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
即古代中医认为,从先天而言,人与动物都禀受地气而生,而地象足,是以人与动物都能奔走。但唯有直立行走之人类,禀受的天气最多,而天象头,是故人脑发达。地象足,有利于强健躯体(特别是下肢或下身)。野兽善于奔跑,可能正由于此。此外,欧美人似乎天地两象都不弱,故只崇尚天象头之中国人在踢足球、打篮球等有身体接触之强力运动中,都逊色不少。但只要不太耗体力的、技巧性较高之运动(如乒乓球),那中国人可就有了用武之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