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忠康六问六答(上)

  • 2021-05-21 12:16:34
关注
记者:最近大家认识到了“日常书写”的重要性,《兰亭序》《祭侄稿》也是在“日常书写”中产生的。在今天,要让一位书家通过毛笔的日常使用,回到前人那种在任何书写中不计较得失的状态,恐怕不太可能。您如何看待日常书写呢?
陈忠康:把书法艺术融入到日常书写中,现在的现状是,钢笔字代替了毛笔字、电脑打字又代替了钢笔字,使得文化的土壤、书法赖以生存的土壤以及书法的使用性荡然无存。这一点与京剧、昆曲的发展趋势一样。
相比较而言,反而还是书法发展得最好。
这里有两派的观点,一派是既然书法已经失去了使用性,那就向艺术性发展。这方面书法界有人提出了“艺术书法”的概念,把书法当成一种视觉艺术。另一派的观点是,还要恢复传统的书写氛围,不然写出来的字只能是有形而无神。
什么是视觉艺术。书法是视觉艺术的同时,又不仅仅是纯粹的视觉艺术。书法很多东西是靠眼睛之外的感觉去体会的。
西方的视觉艺术,讲究的是视觉冲击。书法除了视觉的美感之外,更多的是讲究内涵,是靠玩味、靠品味,去体会他的幽微的技巧、味道,以技含道。书法是有底蕴的,就像一个人的心电图一样。一个好的书法家写出来的字,不仅仅是写字,还要靠自身的修养、见识、格调。与我们现在所说的纯视觉艺术一样的。
传统书法也是讲章法、字法、笔法的,技术上面也是一样的,但阐释书法、解释书法的方面、词汇有所变化。以前的人谈书法,只说点、画、结构、部件,现在的人说书法,说点、线、面、节奏、时间、空间,引进了很多西方的术语,从另外的方面完善了书法的形式理论。
因为西方在视觉心理学上,尤其是视觉图形的研究上,比中国有些方面要更科学。但是完全依赖西方视觉分析,是无法分析出书法的美来的。
就像听京剧、昆曲,不能按西方的音乐理论,如歌剧、声乐那样去欣赏、研究的,它要求的是吐字和唱腔的艺术性,否则,京剧、昆曲就变得像流行音乐一样了。
现在所谓的现代书法,也是西方理论的产物,把中国书法的标准往下降,降到了一个共通的抽象化的平台上面。这只是借用了书法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事实上,这是属于艺术范畴,不是书法范畴。
书法的日常化,就是手头工夫要多。日常书写,就是要求我们要用拿毛笔的思维去想问题。现在人写书法,一种是太单一,变成一种创作模式。第二种情况是很多人提倡个性。但是事实上这个时代是最没有个性的。
现在的人追求视觉冲击力,把和传统不一样的认为是个性,力求和大家不同。但是大家都不同之后,又变成了非个性。个性就变成了丑的代名词,以丑为美。审丑为美。
日常书写,历史上除了名家之外,还包括普通人的书写,比如楼兰发现的无名氏的书法,一个时代大部分人真实书写水平都是日常书写。要确保笔不离手。
很多人所以说的日常书写则是:不要那么多功夫,归结出形式的法则,把法则弄通,就是艺术。这实际上是把书法的“玩法”简单化,把很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就像现在的武术,也是这样,以前的武术是打出来的,在不断的打斗中琢磨出招术。
现在的武术是练套路,给你一本拳谱,练到最后都是舞台表演。书法也是相同的,如果靠艺术练出来的书法,是没有味道、不符合于传统的生长方式的。从这点来说,要回到传统的书写。
记者:有批评家认为,我们当前的书法作品千人一面,缺少个性、有风格的作品,这不利于书法的发展。您如何看?
陈忠康:这是因为现在的资讯太发达,加上我们现在的知识结构的相似和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原因。
这是有矛盾的。从目前的教育模式来说,大家都是从一个模式教育出来的,但是艺术 恰恰和这个相反。艺术是需要充分发展个人的自由和个性,现在教育凡是有个性倾向的就先把你扼杀掉。
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哪个小孩子不规矩一点,就会受到老师的批评。所以现在很多人留学,逃离这种教学模式。以前的文化环境更容易产生奇人、怪人,现在大家基本一样,缺少个性。
以前字写得好靠个人修养、心理体验,现在大部分人处于一种环境、一种教育模式,所以教育出来的人写的字也就差不多了。
你学《圣教序》他也学,你学《礼器碑》我也学,这有没有用呢?短期看起来效果好,很短的时间内,就能让你的书法达到一定的技术水准。这种圈养的是快,但是没有放养的那种味道,放养的是慢点,但放养的肉更更鲜美、更有味。
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要呼唤各种有意识的文化人,站在不同的文化圈,去挖传统里面有意思的东西,比如各种书法的价值观、美学观。
很多人对书法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把这些东西挖出来去学,善于发现别人不能发现的东西,也许能改变书法的现状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