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奖励有效?

01
这一段时间,看了一本书叫做《原来孩子这样学习会上瘾》。
顾名思义,是一本讲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的书。
书中的理论模型,是ARCS模型,这个模型将学习动力分成:注意力、理由、自信、满足感。
注意力则是让学习变得有趣,理由则是让孩子觉得学习有用处,而自信,则是孩子的自我效能感,觉得自己能够做好一件事情。满足感也就是一种学习之后的成就感,孩子会觉得做了这件事情真好。
那么书的主要内容,也就是从这四个方面展开,每一个方面讲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02
我今天聊的奖励,则是“满足感”这个维度中的一种方式。
那怎么让奖励变得有效呢?
说有效之前,先说几种常见的无效奖励方式。
1.与目标背道而驰。
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些家长会在孩子考试之前承诺孩子,如果考试考得好,那么就奖励孩子一部手机。
家长的奖励是想让孩子更加努力,但是一部手机可能与这个目标是相反的,因为孩子可能玩了手机忘了学习。
我们可能需要认清一个事实,再优秀的孩子,在手机面前的意志力可能是脆弱的。
2.奖励太大了。
太大的奖励,容易让孩子对于学习产生巨大的压力,特别当孩子不具备得到这份奖励的能力的时候。并且太重的奖励,会暗示孩子把学习最后的结果直接与奖励挂钩。
可以试着把一份奖励拆解,分成小份,逐份奖励,或者按照一定积分原则。
3.画大饼。
给孩子定下一个遥远的目标,再加上一个巨大的奖励。这就是典型的“奖励中的画大饼”。
太远的许诺,是不切实际的,无法引起孩子的共鸣。
要从身边的小目标做起,并且匹配孩子觉得可以得到的奖励。
4.不必要的奖励。
有一个德西效应,讲的是把随机选取的学生,分成两组,做猜谜语,第一个猜谜语有奖励,但是第二组没有。
随后两组学生进行30分钟的休息,研究者发现,在休息时段,有奖励的那组并没有继续猜谜语,反而没有奖励的那组还在玩猜谜。
由此可见,在孩子愿意做、喜欢做的、应该做的事情设置奖励,反倒会让孩子对这件事情失去兴趣。
03
那奖励还如何设置,才能引发孩子的兴趣呢?
第一,加入随机性。
孩子们为什么喜欢玩一些手机游戏,因为手机游戏的具有极大的随机性,说不定什么时候,会有一个好的装备掉落下来,这样随机性,就是暗示玩家,尽管玩,前面的惊喜你猜不到,但是一定会有,具体什么时候我也不知道。
我这一段时间一直在班级里面发小红包,就是加入了随机性。
孩子们不知道,我会以什么理由进行奖励,也不知道,今天可能会给谁。也就是不按照套路出牌。
奖励一旦可以被预见,吸引力就会大大减少。
第二,让孩子自己设置奖励。
让孩子自己设置奖励,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感。因为自己设置,所以目标会更加明确。
其实,我自己也常常给自己设置奖励,比如完成一次大的分享,我就给自己充个会员啊,买点书什么的。
除了奖励自己设置,惩罚也可以。

相关文章:

有关表扬的文章合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