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名方董德懋调理脾胃十法(七)
调理脾胃十法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若脾阳不振,或脾阴不充,或水湿困脾等,以致运化无权,升降失司则气血生化乏源,水湿转输障碍,势必百病丛生。董氏认为,脾胃贵在健通和畅,脾运宜健,胃纳宜和,必须维持升降、纳化、燥湿平衡。因此在调理脾胃中常用益气、升陷、温中、固涩、养阴、理气、祛湿、清热、通下、消导之法,并认为脾胃病证,不宜过用呆补之品,慎用参茸之剂,以免郁滞气机。
(七)祛湿法凡能祛除湿邪,治疗湿病的方法,概称为祛湿法。根据湿病的不同情况,祛湿又有几种不同方法,如芳化、苦燥、淡渗,为湿病于上、中、下不同病位而设。祛风化湿、清暑利湿、除湿化痰、温化水饮,为湿病的兼风、兼暑、夹痰、夹饮而设。又因湿病有寒、热病证的不同,又有温化寒湿、清利湿热二大法门。
1湿病的一般病理特点湿邪性质属阴,重着粘腻。湿,在正常情况下为六气的一种,否则为淫邪而侵犯人体。或由皮毛、或由口鼻、或由外感、或由内伤,感染途径广泛,人们容易罹患,临床多见。湿病其来亦渐,病变过程较长,且多迁延难愈。湿之为病,从外感常兼风、寒、暑、热之邪,可为风湿、寒湿、暑湿、湿温等。从内伤多合痰、饮、水、食之物,而成湿痰、水湿、痰饮、食积等,在治疗上必须兼顾。湿病的治疗,宜以和解、分利,只能因势利导,逐步祛除,毋以急求。
2湿邪的传布途径及与脾胃的关系湿邪侵入人体,主要有外感、内伤两种途径。外湿多因人们不慎起居,淋雨冒湿,居处潮湿所致,往往表现为头痛、身重、肢体酸楚、寒热起伏、汗出不畅等肌表、经络病证,并可逐渐进展由外而内,由经络而脏腑形成内湿。内湿多为饮食不节,恣食生冷、瓜果、油腻所致,从而影响脾胃纳化,引起升降失司,清浊相干的内湿病证,可见有胸满、脘痞、腹胀、呕吐、恶心、大便泄泻、痢疾、食欲不振等。此外病人脾胃虚弱,脾阳不足,运化失职,更容易产生内湿。内湿也可逐步传及经络而形成内、外合病的情况。
不论内湿、外湿都可以伤及脾胃。湿邪由经络入脏腑,或由饮食入脾胃,均影响脾胃升降功能,打破脾胃的燥湿平衡。久之则影响脾胃阴阳之协调,或伤脾阳而食入不化、大便溏薄,或伤胃阳而食纳不振,不知饥饿,呕吐恶心。因湿为阴邪,易伤阳气之故。祛湿首先必理中焦,和脾胃,调升降。
湿性阴浊粘腻,有质无形,不仅影响中焦脾胃,且常弥漫三焦,影响上焦心肺,下焦肝肾。
《内经》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三焦为水谷之道路,主持水液的升降出入和通调排泄。如果三焦为湿邪弥漫,气机阻滞,湿郁上焦,则肺气不能通调,肃降,腠理开合失司,寒热起伏,汗出不畅,咳嗽、气喘、痰多、胸闷。湿郁中焦,脾胃无以纳化,清浊升降失司,燥湿不能平衡,则脘腹痞闷,恶心呕吐,食纳不馨,大便不调。湿郁下焦,则肾不主开合,膀胱排泄不利,则小便不利,四肢浮肿,腰膝困重。
3治湿的一般法则治疗湿邪,必须分利三焦:在上焦以芳化宣透,肺气调则湿自化,可用藿香、佩兰、杏仁、菖蒲、大豆卷、射干等。在中焦以苦温燥湿,脾胃中焦得治,则湿亦自化,可用苍术、厚朴、陈皮、半夏、砂仁、蔻仁等。在下焦以淡渗利湿,“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可用茯苓、猪苓、泽泻、滑石、薏仁、通草、竹叶、茵陈等,可见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临床分利三焦,常以三组药物同用,根据病情有所侧重。寒湿病证多伤阳气,宜用温化寒湿,甚则益气、温阳;湿热证者多伤阴液,表现热证,宜用清利湿热,甚则养阴生津。治疗湿邪,只有辨出湿病的表里、寒热、虚实及上中下三焦的病位分布,兼夹病邪的不同,才能正确的治疗。
(1)芳香化浊(湿)凡用芳香化浊的药物,祛除上、中、下焦湿邪的方法称芳香化浊法。其主要适用于发热恶寒,汗出不畅或无汗,头重痛,肢体酸楚,胸腹痞满,呕吐恶心,食欲不振,大便不调,舌苔白腻而润,脉濡。芳香化湿法,能发汗解表,运脾和胃,在临床上能起到退热、止痛、止呕、止泻、化湿的作用。
藿香正气散(《和剂局方》):主治外有风寒,内有湿滞,造成上述病证者。藿香、苏叶、白芷芳香,辛温解表,以除肌表外湿;厚朴、半夏、陈皮苦温燥湿;桔梗宣肺利咽,神曲消导化食;茯苓淡渗利湿;白术、甘草和中健脾。目前临床常用此方治疗胃肠型感冒、急性肠胃炎等。
藿朴夏苓汤:以藿香、厚朴、半夏、茯苓四味为主,辛苦淡合用,加蔻仁、薏仁、杏仁和利三焦,猪苓、泽泻渗利,豆豉解表,主治夏季吐泻,中焦湿滞病证。
五加减正气散(《温病条辨》):主治中焦湿温病,升降失司,气机阻滞,脘腹胀满,舌苔腻者。五方均以藿香梗、川朴、陈皮、茯苓皮为主。藿香梗不用叶,取其走中不走外,解表作用不足,理气化湿更好;厚朴、陈皮苦温燥湿,理气和胃;茯苓用皮以利小便,俾湿从下窍而去。诸方俱以正气散化裁,易法活用。
(2)苦温燥湿凡用苦味性温药物,祛除中焦湿邪的治法为苦温燥湿法。其适应证,主要是湿困脾胃,升降失司,胸腹满闷,呕吐纳呆,大便溏泄,或泻下不爽,有后重感,舌苔厚腻,脉滑,苦温燥湿,燥能化湿,苦能平胃。
平胃散(《和剂局方》):方药俱辛苦而温,治中焦寒湿诸证。局方原治“湿淫于内,脾胃不能克制,有积、饮,痞膈中满者,及山岚瘴气,不服水土”。后世以本方为主加减甚多。方中以苍术燥湿,健脾且能发散,川朴降逆止呕,苦温燥湿,陈皮理气化痰,甘草调和诸药。如加藿香、半夏,名不换金正气散,治胃寒腹痛呕吐;合五苓散,名胃苓汤,治水泄寒证;合小柴胡汤名柴平汤,治疗疟疾;加丁香、砂仁、内金治便血等。
二陈汤:为治痰通剂,其适应证为脾胃有湿,咳嗽痰多,胸膈胀满,呕吐恶心,头眩心悸等。湿阻中焦,脾运不健,则痰自内生。稠者为痰,稀者为饮,水湿其本也。得火则结为痰,随气升降,在肺为咳,在胃则呕,在头则眩,在心则悸。治痰通用二陈汤,半夏、陈皮,辛温而苦,归脾胃二经,燥湿健脾、理气和胃。配茯苓淡渗,甘草和中,俾中运得健,湿无由积,痰无由生。本方临床加减应用甚多,可治一切痰证。如热加芩连,风加芎菊,湿加平胃,寒加姜桂,虚加参术。
实加硝黄等。二陈汤加竹茹、枳实为温胆汤,治疗胆虚失眠、心悸、怔忡、眩晕等证;加胆星、枳实名导痰汤,治顽固性痰病。诸如此类,二陈汤在临床可随机化裁,如配清热、温中、消导、泄肝、降逆、养阴、益气等。
(3)清热利湿凡清热和利湿同用,治疗湿热内蕴病证的治法称为清热利湿法。其适应证:头重身痛,发热,汗出,胸腹痞满,呕恶纳呆,大便溏薄或泻而不爽,口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赤涩,舌苔白腻或黄,脉濡数。其证候特点初起在表,而见身重头痛,发热,恶寒,胸闷,汗出等;进而及里,胸腹痞满,呕恶吐利。随病情发展,有偏湿,偏热的不同。偏湿者虽渴不多饮,发热不高,苔白腻,脉不数,属足太阴脾;偏热者见口渴引饮,发热较高,苔黄腻,脉数,属足阳明胃。故在治疗上必须重视表里、湿热、脾胃之别。初起表证,治宜芳化宣透,里证须分湿重、热重。热甚于湿,宜苦寒清热为主,如芩、连、山栀。或以甘寒清热,如石膏、寒水石等。湿甚于热,当以苦温燥湿为主,如前法。二者均必配以淡渗,如茯苓、猪苓、滑石、薏仁、通草等。其代表方剂有三仁汤、甘露消毒丹、连朴饮等。
三仁汤(《温病条辨》):主治上焦湿温,头痛恶寒,身重痛,午后身热,胸闷不饥,不渴,苔白,脉濡细者。证偏于表,湿重于热者,以杏仁、蔻仁、薏仁分利三焦之湿,通草、滑石、竹叶淡渗,半夏、厚朴苦温除湿,共成宣化畅中、清热利湿之功。
甘露消毒丹(《温热经纬》):治湿温初起,邪在气分,身热肢楚,胸闷腹胀,无汗,神烦或汗出热不退,溺赤便秘,舌苔黄,脉数,以及暑湿时疫,颐肿咽痛,吐泻,疟痢,黄疸等证。方用藿香、薄荷、蔻仁、菖蒲,芳香化浊,开泄气机;黄芩、连翘,清热解毒;滑石、木通、茵陈,清利湿热;贝母、射干,清咽化痰,开泄上焦。清热,芳化同用,力量较强。
连朴饮:为中焦湿热并重,呕吐、泄泻、身热、苔黄、脉数病证而设。方中苦泄清热以黄连、山栀,苦温燥湿以半夏、厚朴;加以芦根生津,豆豉透表,菖蒲芳化,合用以清热燥湿,理气化浊。
(4)温化水湿温化水湿,主要作用是温阳化湿,治疗湿从寒化,阳不化水,如痰饮、阴水、肾着等证。常用药有干姜、附子、肉桂,配合利水药物。常用方剂如苓桂术甘汤和实脾饮等。
苓桂术甘汤:主治中阳不足,水饮内停。证见胸胁支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口和不渴,便解见溏,心悸气短,苔白而滑,脉弦滑。治宜温运中阳,蠲化水饮。方以茯苓为君,健脾利水;桂枝温阳化气为臣;白术健脾燥湿,佐茯苓,消痰以除支满;甘草补中,佐桂枝,健土以制水邪。
苓桂术甘汤是治疗痰饮病的主要方剂,若脾气虚甚者加人参,痰多者,合以二陈,随证配合,应用甚广。董氏在临床应用本方配合舒肝、理气、健脾、和胃之品,药有:藿香、佩兰、香附、柴胡、郁金、半夏、陈皮,治疗眩晕、心悸(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心动过速),疗效显著。
实脾饮(《济生方》):主治脾阳不足,水饮内停,下半身肿甚,胸腹胀满,身重懒食,手足欠温,口不渴,苔润而厚腻,脉沉迟者,宜温中健脾,行气利水为法。方以干姜、附子、草果温中去寒;白术、甘草、生姜、大枣实脾补虚,土健则水利;腹皮、茯苓、厚朴、木香、木瓜,行气利水,气化则湿化。气者水之母,土者水之制,通阳则气化,气化则水行,土实则水制,故方名曰“实脾”。
此方重在温中利气导水,阴水寒盛而气不虚者颇宜。实脾饮也是董氏常用验方之一。对于寒湿困脾,阴盛水肿,证见四肢面目浮肿、四肢不温、腹胀便溏、纳呆食少、苔白而腻者,常于本方加入芳香化浊、醒脾开胃之品,如藿香、佩兰、苏叶等,以苍术代白术燥脾祛湿,健脾消肿,疗效显著。
总之,湿病其来也渐,初起往往不被人察觉,因而病理反映也不典型,初期可似外感,晚期又似内伤,诊断上往往也有一定困难。因此运用祛湿法,尚需辨别湿邪部位的上下内外之分,审察病情应有寒热虚实之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