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病高发于五岁以下的孩子,做好这几步即可有效预防

最近天气转暖,又到了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

有妈妈说,最近幼儿园开始了严格的检查,稍微有点症状就要回家接受隔离。

每年4-9月,手足口病都会集中爆发,根据手足口病流行规律,4月起手足口病病例数将逐步上升,5-8月出现第一波发病高峰,在 10-12月出现第二波发病高峰。

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A6(CV-A6)、A16(CV-A16)型和肠道病毒71(EV71)型等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于5岁以下的孩子。主要通过接触患者分泌物、唾液、疱疹渗出液、粪便、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奶瓶、餐具等物品或环境进行传播,传染性强。

手足口症状

患者的主要症状有口腔溃疡、在手、足、口及肛周发生疱疹,表现为发烧、无力、肌肉酸痛等全身反应,严重的会导致脑膜炎、脑炎。

它的潜伏期为3-5天,先是发烧,1-2天后在手、足、口等处长出米粒大小的白色疹子,这些疹子通常给宝宝带来不适,由于疱疹会疼,很多孩子会表现的不爱吃饭喝水、流口水、烦躁,哭闹等情况,能表达的孩子会说嘴巴疼或者嗓子疼。

这种时候,家长就要看看孩子嘴巴里、手、脚、肛门周围等地方有没有皮疹、水泡之类,有不对劲的地方要及时带孩子去检查。

虽然手足口的病症来势汹涌,状况也很多,但一般1-2周就会痊愈,也没有什么后遗症,因为手足口病和大多数病毒感染一样,属于自限性疾病

所谓自限性疾病,就是疾病在发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靠自身调节就可以控制病情发展并逐渐恢复痊愈。可一旦出现了其他并发症,合并心、脑、肺等重要器官损害时,需要及时对症处理,防止进一步恶化。

警惕手足口重症

早期发现重症并及时送医非常重要,在出现症状的头 3 天,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特别是 3 岁以下的孩子。

出现下面这些情况,一定要及时去医院。

1.持续高烧超过48小时腋温>39℃,退烧药效果不好;

2.和平时相比孩子精神萎靡、眼神呆滞或异常烦躁,吃奶时吸吮无力呕吐、睡眠时一惊一跳

3.孩子呼吸加快、口唇变色,出现冷汗、四肢发凉等异常状况

4.尿量明显减少,比如连续 4~6 个小时都没有排尿

成人也会得手足口?

手足口病高发于五岁以下儿童,可成人也是会感染的;成人一旦感染病毒,发病迅速,短期内就会出现高热、咽喉红肿、食欲不振、困倦乏力、口腔溃疡、手足有红色斑丘疹的症状。症状可轻可重,轻者症状不明显,发病慢,一周后症状就会消失,疾病痊愈。重者症状明显,并发肺水肿,脑膜炎等症状,持续被症状困扰和威胁。

手足口目前无特效药

手足口病目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主要对症治疗。由于孩子在发病期较痛苦,医院通常会开具一些药物进行缓解,也不是马上就能好的。妈妈需要随时观察宝宝的情况,直到完全康复。手足口病通常持续发烧2到3天,需要注意降温,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家庭护理很关键

手足口病的重点护理在于饮食,在饮食方面,长了疱疹的宝宝可能会因为难受拒绝进食。

● 妈妈可以准备点温凉的流质或较软不需咀嚼的食物,比如营养粥、米糊、果泥、菜泥等,避免热烫、辛辣、酸、咸等食物刺激,增加孩子的疼痛感。

● 穿衣服要尽量宽松柔软一些,避免摩擦到疹子产生不适,保持干燥清洁,勤洗勤换。

● 宝宝长了疱疹的区域要保持裸露,注意清洁。如果水泡破裂,可以局部涂聚维酮碘液消毒。

● 部分宝宝在恢复期有手脚蜕皮、脱甲,也不用害怕,做好皮肤的清洁、保湿,脱落的指甲会在 1~2 个月长出来。

● 积极控制高热,低热时不需要特殊处理,体温超过38.5度可以服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

注射疫苗可以预防手足口病?

由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及死亡病例中EV71阳性占绝大多数,目前的疫苗只针对EV71病毒。针对手足口病的EV71灭活病毒,6个月到五岁期间的孩子都可以接种,一般需要接种两次,两次间隔至少4周;

以下情况不能注射疫苗:

1. 对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

2. 出现发热症状;

3. 急、慢性疾病发生期患者;

从现在开始,让宝宝远离手足口

1.勤洗手;家长首先要做好榜样,帮助孩子从小养成好习惯。宝宝从外面回家后、玩耍后、吃东西前、上厕所后都要及时洗手,而且洗手要彻底,手心、手背、指尖、指背都要清洁到。

2.定时消毒;导致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不耐高温和紫外线,可以用高温及紫外线对给宝宝的玩具、餐具等进行消毒。

3.及时打疫苗;建议 6 月龄到 5 岁的孩子都要接种。

4.患病的孩子需要暂时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患者用过的物品都要彻底消毒,可以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后,清洗干净再放到阳光下晾晒。

5.如果当地出现比较多的手足口病号,就不要带宝宝去人扎堆的地方玩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