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自然崇拜
古人对自然现象不能理解,把自然物和自然力视作具有生命、意志和伟大能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是最原始的宗教形式。当时人们尚未形成明确的超自然体的观念,但已开始具有将自然物和自然力超自然化的倾向。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将其神异化,作为崇拜物,认为具有某种神力,可以预告吉凶,或可以驱魔降邪,或可以通灵显神,或可以行云布雨,于是,各种自然现象都被当做崇拜物,例如日月星辰,河流山川,风雨雷电,树木石头等等。
以人格化的或神圣化的自然物和自然力等为崇拜对象的自然宗教的基本表现形态。崇拜范围包括天、地、日、月、星、山、石、海、湖、河、水、火、风、雨、雷、雪、云、虹等天体万物及自然变迁现象。原始人认为这些自然存在现象表现出生命、意志、情感、灵性和奇特能力,会对人的生存及命运产生各种影响,因此对之敬拜和求告,希望获其消灾降福和佑护。自然崇拜与人的社会存在有着密切关系,人类原始部落群体因其生活环境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自然崇拜对象及活动形式,一般都崇拜对本部落及其生存地区的社会生产与生活影响最大或危害最大的自然物和自然力,并且具有近山者拜山、靠水者敬水等地域及气候特色,反映出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丰产富足的实际需要。原始自然崇拜,后因对其崇拜对象的神灵化而发展出更为抽象的自然神崇拜,形成天体之神、万物之神、四季之神、气象之神等千姿百态、各种各样的自然神灵观念和与之相关的众多祭拜活动。这种具有原生型特点的宗教崇拜形式自远古社会延续下来,成为流传至今的宗教信仰之一。
自然崇拜,就是对自然神的崇拜,它包括了天体、自然力和自然物三个 方面,如日月星辰,山川石木,鸟兽鱼虫,风雨雷电等等,这是人类生产能力低下而依赖于 自然的一种表现。 在原始社会,自然现象的变化,尤其是那些能够直接影响人类生存的自 然变化,被看成了有人性的、有意志的实体,从而激起人类对自然的崇拜。
人类社会早期,由于定居生活尚未稳固,为生存所迫,人们不得不随着 自然环境的变化而迁徙。虽然环境改变了,但有些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却 始终伴随着他们,这种现象是影响人们生活的自然条件。 一般说来,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现象和季节的更换以及与自身 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庆祝活动。这就是说,最古老的崇拜对象是自然力,是那 些经常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利害关系的自然现象;这些自然现象都 具备有神的力量,因此,自然物便成了自然崇拜的主要对象。
中国古代居民居住分散,民族众多,所崇拜的自然物也很多,而且与居 住的环境有很密切的关系。例如,居住在沿海地区的居民,多崇拜海神;居 住在河流两岸的多崇拜河神;居住在林木山间的又多崇拜山神和树神。 原始人思维中灵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观念,也明确的反映在中国古 代的祭祀制度上。《礼记·祭法》:“燔柴于泰坛,祭天地。瘗埋于泰折, 祭地也。埋少牢泰昭,祭时也。相近于坎坛,祭寒暑也。王宫,祭日也。夜 明,祭月也。幽宗,祭星也。雩宗,祭水旱也。四坎坛,祭四方也。山林、 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 费尔巴哈在《宗教的本质》一书中,曾说过下面一段话:对于自然的依 赖感,再加上那种把自然看成一个任意作为的、有人格的实体的想法,就是 献祭这一自然宗教的基本行为的基础。人类生活在大自然环境中,大自然千 姿百态,变化无穷,这些现象为原始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所不能承受,这种 超人的力量震撼着原始先民的心灵,从而便产生出了强烈的而又普遍的恐惧 心理。这就是自然崇拜所产生的原因。 在原始人的眼里,强大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具有至高无上的灵性, 这种灵性往往能主宰人类的命运,改变人们的生活。因此在不能征服和认识 它们的时候,只有把它们当作有生命力的神灵加以顶礼膜拜。 这种对自然力的崇拜,直接表现为对自然物本身的崇拜。原始人类通常 把自然力拟人化,赋予自然力以形体,就像雨有雨师,风有风伯,雷有雷公, 云有云神一样。实际上,自然崇拜是原始人的一种自发宗教,而这种宗教又 没有固定的形式,因为当时人类只凭着极不发达的思维观念和微妙的实践经 验,去观察周围庞大的、神秘的世界,又因为自然界是人为生存和依赖的基 础,所以对于凡是不可理解的自然现象,人们都会将其作为自己崇拜的对象。 费尔巴哈在《宗教的本质》一书中论述宗教的本质时曾说,“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而这 种依赖感的对象,亦即人所依靠,并且人也为自己感觉到依赖的那个东西, 本来不是别的东西,就是自然。自然是宗教最初最原始对象;这一点是一切 宗教和一切民族的历史所充分证明的”。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原始生 产力的低下,大自然一方面给赖以生存的人类提供一切物质资料和条件,另一方面又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自然崇拜就是这一矛盾冲突的产物。
下面我们列举一些自然崇拜的对象:
1、太阳崇拜。太阳崇拜在许多民族中存在,中国的日神是羲和和东王公,西方的日神是阿波罗,而印度教中的日神则是苏里耶。在中国神话中,羲和是太阳的赶车夫。
《山海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东海之外,甘泉之间,有羲和国。有女子名羲和,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泉。”羲和国中有个女子名叫羲和,她生了十个太阳。“太阳之母”这是关于羲和的传说之一。
羲和又是太阳的赶车夫。《楚辞·离骚》说:“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无迫。”(弭:平息;崦嵫:yānzī牞古代指太阳落山的地方)。诗句的意思是:羲和不慌不忙地赶着马车,和太阳一起走在归家的路上。
羲和掌握着时间的节奏,每天由东向西,驱使着太阳前进。因为有着这样不同寻常的本领,所以在上古时代,羲和又成了制定时历的人。《尚书·尧典》说:“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于是指示羲和,密切注视着时日的循环,测定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给大家制定出计算时间的历法。
羲和在古代中国神话中最早是帝俊的妻子,是生太阳的女神(见《山海经·大荒南经》)。又因语音之变,分化为帝俊妻娥皇、常羲二女神(见《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娥皇又演化为舜妻(见《尸子》、《列女传》);常羲则为生月亮的女神(见《大荒西经》),又变为羿妻,最后仍飞回月宫为嫦娥(见《淮南子·览冥训》)。随着时代的演化,羲和由生太阳的女神演化为太阳本身,又成为太阳的驾车者(即日御,见《离骚》、《天问》等)。又有一说为黄帝手下主管占日占月的两个男性官员羲和、常羲(见《吕氏春秋·勿躬》、《世本》等)。再继续演化,羲和由黄帝手下一人,变为尧手下司天文历法的二人或六人(羲氏、和氏,及羲仲、和仲、羲叔、和叔)。
东王公,又称“木公”,“东华帝君”。究其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楚地信仰“东皇太一”神,又称“东君”,即为神化了的太阳神(太阳星君),此为东王公之前身。
东王公一词,始见于晋葛洪《枕中书》,书中称之为扶桑大帝,文曰:“元始君经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头,治三万六千岁,书为扶桑大帝东王公,号日元阳父扶桑大帝,住在碧梅之中。”《仙传抬遗》说他“冠三维之冠,服九色云霞之服,亦号玉皇君。”《真灵位业图》将其排在上清左位,号曰太微东霞扶桑丹林大帝上道君。显示了其由日神演变而来。
对于东王公的来历有诸多记载,《枕中书》称他为元始天尊与太元圣母所生。《仙传抬遗》又说他为青阳之元气,百物之先也。《酉阳杂俎·前集》卷一和《列仙全传》卷一皆称其讳倪,安君明,钟化于碧梅之上,苍灵之墟。
道教创立后,将东王公纳入神系,称其主阳和之气,理于东方,亦号王公焉。与金母皆挺质太玄,毓神玄奥,于东方溟溟之中,分大道醇精之气而形成,与西王母共理二气而育养天地、陶钧万物,凡天上、天下、三界、十方,男子登仙得道者悉所掌焉。《尘外记》所说与《列仙传》略同,称东王公居方诸山上,并说方诸山在东梅之内,其诸司命三十五,所以录天上人问罪福,帝君为大司命总统之。山上有东华台,帝君常以丁卯日登台四望学道之品者。凡仙有九品,一曰九天真皇,二日三天真皇,三曰太上真人,四曰飞天真人,五曰灵仙,六曰真人,七曰灵人,八曰飞仙,九曰仙人。凡此品次,升仙得道之时,得先拜木公(东王公),后谒金母(西王母),此后才得升入九天,入参三清,拜太上而观元始。故汉初有小儿歌谣曰:“着青裙,入天门,揖金母,拜木公。”时人皆不知道,只有子房往而视之,并说:“此东王公之童也。”声称从前元始天尊告十方天人曰:“吾自造言混沌,化生二仪,役御阴阳,始封皇上元君。自东华扶桑大帝阳,始封皇上元君。自东华扶桑大等棱量水火,定平劫数,中皇元年,太上于玉清琼房金阙上宫授帝宝经花图玉诀,使传后学玉名合真之人。”故《玄纲》云:“东华不秘于真诀是也。”紫府为东华帝君校功行的地方。秦汉时,相传海中有三岛,而十洲位列其中:上岛三洲,为蓬莱、方丈、瀛洲;中岛三洲,为美蓉、阆苑、瑶池;下岛三洲,为赤城、玄关、桃源。三岛九洲鼎峙洪蒙之中。三岛之间有紫府州,为东华帝君别理统传灵官职位,较量群仙功行,自地仙而至神仙,神仙而至天仙,天仙而转真圣,入虚无洞天的地方。凡此三迁都是由东华帝君主管。据《三教授神大全》卷一释曰:“东华者,以帝君东华至真之气化而生也,分治东极,居东华之上也。紫府者,职居紫府,统三十五四司,迁转洞虚宫较品真仙也。阳者主东方少阳之气,生化万汇也。帝君者,位东方诸天之尊,君牧众圣,为生物之主。”故《易》曰:“帝出乎震也。”因此有“东华紫府少阳帝君”之称。又《真教元符经》云:“昔二仪未分,溟滓蒙洪如鸡子,玄黄之中生自然。有盘古真人移古就今,是曰盘古,乃是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行虚空之中。又有太元圣母化生天脊膂中,经百劫,天王行施,圣母连生天皇,号上皇元年,始世三万六千岁,受元始上帝符命,为东目大帝扶桑大君东皇公,号曰元阳
2、月亮崇拜。月神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的神仙之一。月神又叫月光娘娘、太阴星君、月姑、月亮嫲嫲等。崇拜月神,在中国由来已久,在世界各国也是普遍现象,这是源于原始信仰中的天体崇拜。在黑夜中,月亮给人带来了光亮;月色朦胧,又会使人产生许多遐想,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产生,“嫦娥奔月”就是其中著名的一个。仙话传说姮娥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因射九日,得罪了天帝,把他们贬在人间,后来,后羿得了西王母的长生不老药,姮娥吃了仙药后升天而去,住于月宫,成了住在广寒宫里的女神。《搜神记》等古籍中记有此事。
月神就较普遍地为中国民间供奉。我国古代男女热恋时在月下盟誓定情,拜祷月神。有些分离的恋人也拜求月神祈求团圆。元代大戏剧家关汉卿就写过一出《拜月亭》。《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也虔诚地对月神倾诉希望遇到意中人的情怀。清人丁耀亢所著的《续金瓶梅》第十八回中,一对痴男怨女郑玉卿和银瓶私尝禁果后,推开窗户,双双跪倒,对着月亮说:“就两人有一人负心的,就死于千刀万剑之下。”有趣的是,有些单相思的男女也要请月神评理,或诉衷肠。明代有一首《桂枝儿》云:
闷来时独自在月光下,想我亲亲想我的冤家。月光菩萨,你与我鉴察:我待他的真情,我待他的真情,哥!他待我是假!
我国有许多少数民族也盛行拜月的风俗。如苗族就有“跳月”的活动,青年男女在“跳月”中,寻求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永结同心。
除了月神太阴星君,广寒宫女神姮娥外,还有为月驾车的女神。“望舒”就是楚神话体系中为月亮驾
车的女神。屈原《楚辞·离骚》有记载:“前望舒使先驱兮”,王逸注:“望舒,月御也。”洪兴祖补注:“《淮南子》曰:'月御曰望舒,亦曰纤阿。’”
望舒又名“纤阿”。“纤阿”,御月者。见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阳子骖(can 一声)乘,纤阿为御。”集解:“纤阿,月御也。”索隐:“纤阿……美女姣好貌。又乐产曰:'纤阿,山名,有女子处其岩,月历数度,跃入月中,因为月御也。’”都来用作月亮的名称,也作:明舒、素舒、圆舒。亦可代指月亮,可见于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昼竞羲和之末景,夕照望舒之馀耀。
3、星辰崇拜。星神,是中国民间对某些星辰的特殊崇拜。如对金、木、水、火、土五星的崇拜,就都与每个人所属的上述五星照命紧密相关。同时,又把金星附会为主司征战的太白金星;把北极星附会为主司帝王之象的紫微星;把文昌星附会为主司人间仕禄文魁的文曲星;把南极老人星附会为寿星;又把木星附会为福星等加以供奉祭拜。另外,中国民间又对各种形态的彗星俗称为扫帚星,流星为贱星,附会为不贤与邪盗之灾星。于是又形成十分繁杂的星占、星忌。
·4、树木崇拜。树木崇拜是一世界性文化现象,起源于远古,一直影响到今天。古小说是中国小说史的起源,内容庞杂,展现了最为广阔的普通民众的生活。古小说是保存古代树木崇拜资料的最主要文献载体,透过古小说可以描绘出树木崇拜观念发展的完整历程。同时,树木崇拜以及由其演化来的传说故事不仅构成了古小说中别具特色的故事类型,而且树木崇拜观念也影响到了小说的故事讲述,树木崇拜也由民俗事象转化为小说的情节单元。例如董永和七仙女成婚时树木为其做媒。
崇拜树木都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或情感上寄托,历代群众祭拜的“替身树”“寄身树”等,都寓意着人们对命运的迷茫与探求,深深地打上了以树木为护身符的图腾文化
绯红艳丽的桃花,像似女人的美貌。桃树易于繁殖成林,且三年即可结实。其惊人的繁殖能力,更易诱发古人繁殖子孙后代的联想。基于原始的感应巫术。因此除祭坛,青年男女亦愿在桃林中结识,幽会。现今流行的“交挑花运”、“桃色新闻”等词语,便是古代桃崇拜习俗语言衍化的残留
传说王母娘娘举办“蟠桃会”,把鲜桃与长寿联系在一起。以至今天献给老人的桃仍称“寿桃”。
桃实际上确有医病的功能,它的叶、花、桃仁和果壳,都可入药。从上古的医巫起,便逐渐把它神化,宣扬它能驱鬼逐疫,压胜除祟。
对桃的崇拜集中体现在岁末的宫廷大傩之中,张衡在《东京赋》中叙述驱傩的场面时,就曾提到“桃弧棘矢,所发无臬”。桃弧棘矢成了驱鬼逐疫的锐利武器。
汉代大傩中使用的桃弧棘矢,后来演变为桃弓柳剑。在民间,破土动工前,要用桃弓柳剑射向四方,驱赶四方鬼蜮。新房封顶前,将桃弓柳剑置于大梁上,以备长期震慑鬼蜮的侵扰。
桃在巫师的法事活动中,被利用得最充分。西南、中南地区的端公将桃木制成各种神器,如桃棍、桃条、桃板、桃人、桃印、桃木令牌、桃木剑、桃弓、桃符以及酿造桃酒、桃汤等,它们各有专用,共同的目的是驱鬼逐疫,消灾纳吉。
中国最古老的神话“夸父逐日”,史书上虽然没有桃图腾崇拜的明确记载,但学者张振犁先生通过对神话和有关记录材料的考察与分析,认为夸父族是以桃树为图腾的氏族;王大有先生从历史学的角度认定:桃为夸父族的图腾,夸父死而化桃,即死而返祖归根之意。
神荼、郁垒及钟馗是桃崇拜的拟人化。神荼、郁垒为门神的神话传说,多见于战国、秦汉之际的史书,尽管这些载录互有出入,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他们是在桃林的环境中统领鬼怪的,是以桃枝作为治服鬼怪的工具的。钟馗为门神的传说盛于唐宋,高承《物事纪原》载曰:“开元中,明皇病,居小殿。梦一小鬼,革郭一足,悬一履于腰间,窃太真紫香囊及拈玉笛吹之,颇喧扰。上叱之。曰:臣虚耗也。上怒,欲呼武士;见一大鬼,顶破帽,衣蓝袍,束角带,径捉小鬼,以指刳其目臂而啖之。上问为谁?对曰:臣终南进士钟馗也,因应举不捷,触殿阶而死,奉旨赐绿袍而葬,誓除天下虚耗妖孽。言讫觉而疾愈。乃召吴道子图之。上赏其神妙,赐以百金,是以今人画其像于门也。”这些传说虽多敷衍铺成,但其实质亦是桃木能驱鬼辟邪文化观的反映。
其二是在节日挂桃人、桃木、桃板、桃符等于门旁及门内外。就春节而言,其习俗活动有:《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帖画鸡户上,悬苇索于其上,插桃符于其旁,百鬼畏之。”《太平御览》卷二十九引《玄中记》:“今人正朝作两桃人立门旁……”沈约《宋书》:“旧时岁朔,常设苇荚桃梗……以禳毒气。”《说郛》卷十引马鉴《续事始》:“《玉烛宝典》曰`元日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岁华记丽》载:“元日,肴列辛盘,觞称椒酒;桃板置门而纳庆,苇绳罗户以祛灾。”今天的青州人则迎门挂上桃型灯笼。就清明节而言,其习俗活动有:《苏州风俗》载:“清明日,满街叫卖柳条、桃枝,人家买之插于门头。”就端午节而言,其习俗活动有:汉代民间,每到此日,人们皆在门旁挂朱索、桃印,以禳除恶气。宋代及今日的泰安和胶东部分地区则在此日于门旁插桃枝,不仅能驱鬼,又能辟邪。今天的春联和门神
在门神的传说中,神荼和郁垒二神的传说在民间早有流传。《山海经》、《风俗通义》、《重修纬书集成》、《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等书都有记载。
《山海经》里就有这样一段记述:“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说的是在东海之中有一座神山“度朔山”,这度朔山上有一株特别大的桃树。这棵大桃树盘曲三千里,在枝干延伸出去的最东北处,有一座“鬼门”,那里是众鬼出入的门户。而把守着鬼门的两位神将,一位叫神荼,一位叫郁垒,防止害人的鬼进入人们的家中。
另外,还有一些传说更加详细地描述了这两位门神:西南方的门叫“神门”,由神荼守卫,凡有邪神入山偷桃,神荼就用桃木剑砍其颈,用桃枝贯其腮,并将邪神投入海中喂毒龙。东北方的门叫“鬼门”,由郁垒守卫,如发现饿鬼上树偷吃,就缚以苇索,射以桃弧,扔到山里喂老虎。这两位门神各有十名壮士协助,所有邪神恶鬼见了他们都闻风而逃。
神荼、郁垒两兄弟是驱鬼辟邪之神,其形象自然不会慈眉善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有一幅画,画中即有神荼、郁垒的肖像。二神坐在桃树下,袒胸露腹,虬髯虎须,头上长角,手执桃木剑,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这种“凶神恶煞”的形象,显然是人们想象出来的。
5、柳树崇拜。柳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生殖力,能够无性繁殖,折取一枝纵横倒顺插之,皆能够正常生长。因此,古代人对柳树执以宗教的感情,幻想通过对其这种旺盛的生命力和极强的繁殖力的崇拜,把它旺盛的繁殖能力转化到人的身上,使自己的生殖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实现人类自身种的繁衍的神圣目的,故而视柳树为女性生殖器崇拜物的象征。
柳在古代一直被视为女阴、女性的象征,《汉书睦弘传》称柳为“阴类”。中国先秦时期的祈雨桑林仪式就是象征男女性交合的场面,以桑象征女阴生殖器。视柳树为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如汉族成语中就有“柳信花情”、“眠花宿柳”、“寻花问柳”等,以花和柳象征女性及其生殖器。汉族人存在清明节佩带柳枝、插柳枝的习俗,清明节是祭祖节,祭祖其实际也是生殖崇拜。
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载清明:“用面造个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清嘉庆河北《滦州志》载:“男女簪柳,复以面为燕,著于柳枝插户,以迎元鸟。”元鸟即玄鸟,乃是家燕。郭沫若认为“玄鸟”乃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以柳枝迎玄鸟实乃是生殖交媾的象征,其意义是祈求生殖。
汉族民间至今还有“清明不戴柳,下辈转生变黄狗”的说法,柳树的象征意义不言自明,当是女性生殖器崇拜的符号象征。汉族崇柳习俗更是历久不衰。清明时节家家门前都要挂杨柳枝, 孩子们也要戴柳, 有的用杨柳枝编成圈戴在头上, 有的用柳条当马鞭玩, 不管怎样, 这一天孩子们一定离不开柳枝。因为民间有一句俗话“清明不带柳,死后变黄狗” 。人们不但希望柳枝能保护孩子健康成长, 而且关心他们的终生幸福
6、石崇拜。古人把自然物和自然现象都看做有生命力的。而石头作为自然界的一个物体,被我们老祖宗所深爱着。在原始社会里,石头的功用真是非同一般。它既可以打制石刀、石斧、石锄、石铲、石碾,也可以修造石屋、石墓、石城,还可以研磨成粉,配制各种药剂。由于石头在原始先民们的生产、生活中起着如此重要的作用,为此,考古学家便将这———时期命名为“石器时代”。
石头的功用真是非同一般!作为一个有科学头脑的现代人,每当我们在历史博物馆里漫游阅览时,看到石头在人类文明史上曾写下了那么光华四射的一页,尚且会感慨万千,为之而折服,更遑论古人会对它崇拜得五体投地了。
石头崇拜是一种自然拜物教,它已具备宗教信仰的基本要素。在世界和我国各地,石头崇拜反映的风俗均有所不同。例如彝族的石头崇拜主要表现在生育风俗中,每年二月祭龙以后,由两个已婚无子的男性,各抱一块象征一公一母两个石神的椭圆形石头,绕树转圈;其他男青年便朝这两个人身上泼水。以此祈求石神保佑他们生儿育女。又如羌族的石头崇拜则是表现在信仰风俗中,据传说,羌族的祖先曾有过一次大流亡,其中之一支,因为得到神灵所附的白石的启示而获胜,使羌族得以安居,故此,白石被视作神的象征。而至于汉民族的石头崇拜,则主要反映在建筑民俗中,这就是风水巫术之一的“灵石镇宅法。”
石头是风水文化中的灵魂,后来被作为了风水文化的标志。有了石头,人们什么都敢当自然崇拜与宗教崇拜具有一个相同点,那就是它们能够安定人的心灵。然而,汉民族最深的崇拜并非宗教崇拜,而是自然崇拜,它首先表现于山水崇拜,形式之一就是所谓“风水”,当传统风水形成理论和学派的时候,风水文化就成型了。中国的许多传统故事都缘起于山而基于石,其中承载着中国祖先“巢穴氏”的基因,所以,称它们为“土缘故事”或“石缘故事”就不为过了。《西游记》和《红楼梦》都有“石缘”,但中国十大名著之一《水浒传》的缘起却是水。这就促使我们将山水做一种内在的联系,找到精神世界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石头坚硬,不易变形,这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自然会让人推崇和顶礼膜拜。这种崇拜和信仰直接影响了我们几千年,一直到现在。石斧比如我国各个民族的神话,汉族神话里的女娲补天,用的就是五色石,《路史·前纪三》记载:“土石自天,星陨如雨,或夜明逾昼,或月裂崩陀,则天有时而毁矣。”可以看见,神话里,上天有石头,上天崩裂时土石会掉下来。而纳西族传说中天地初开时,圆石崩裂生出公母二猴,然而二者交配才有了人类,在彝族中有种说法是“滇池之内,白石是我母。”而这也直接说到了石头能创世,生人。
这种说法甚至直接到了我们熟悉的古典四大名著中。西游记里孙悟空就是从石头里生出来的。古人坚持“石头崇拜”,是因为石头是大自然中最坚硬的东西,它是远古人类直接可以用来阻挡邪恶、担当要件的首选物,另一个原因则是后来由于风水文化的推动,其中“五行理论”那种“土生金”的观念深刻地激发人们去尊土、崇石。因此,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泰山被人们视为中华大地的“镇宅石”而世代崇拜,泰山的“石敢当”就此也被作为了中国风水文化的标志。灵石镇宅民俗在我国由来已久。北周瘐信《小园赋》里就说:“镇宅神以蕴石,厌山精而照镜。”意思是要镇定宅神,使其常护左右,就必须于造屋时埋石为祭。又据《通俗编·居处》引《墨庄漫录》,谓唐代大历五年“石敢当”刻石,可见此俗古已有之。
在民间,最简便、最常用的“灵石镇宅法”是设立“石敢当”牗又称“泰山石敢当”牘。其适用范围和设立的具体方法是,每当人家房屋、大门被巷口、桥梁所冲时,就正对巷口、桥梁,立一石人或植一片石,上刻“石敢当”三字牗或“泰山石敢当”五字牘,以此象征镇压不祥,“敢当”无敌。
与立“泰山石敢当”的意义相近,唐代以后还流行一种可在室内悬挂的绘有“东岳真形图”的秘符。此图勾绘出了泰山山脉的形状和走向,与现在用等高线表示的泰山图差不多少。
“石敢当”主要适用于镇压道路冲射。至于非道路性的冲射,则采用刻写着其他字样的灵石予以镇压。成文于唐玄宗时期的敦煌写卷伯三五九四号《用石镇宅法》则开有以下条文:凡人居宅处不利,有疾病、逃亡、耗财,以石九十斤,镇鬼门牗即东北角牘上,大吉利。
人家居宅已来,数亡遗失钱不聚,市买不利,以石八十斤,镇辰地大吉。
居宅以来数遭口舌,年年不鲍牗饱牘,以石六十斤,镇大门—下,大吉利。
与《用石镇宅法》时代相近的伯四五二二号《宅经》则提到了:保佑升官的特别灵石镇宅法,也格外神奇有趣:
又法取来赤石一,悠长五寸,钱五文,阳宅埋丑地,阴宅埋未地,必迁官。
埋石五寸,埋钱五文,花费无多,即可迁官。这真给那些连梦中都想跳加官的人带来了福音牎至于其有效率为多少个百分点,只有唐代的风水先生知道,谁若有兴追问,请直接找他们联系。
自然崇拜的种类繁多,不胜枚举,不同民族的早期的吉祥物,分别来源于远古人对自然物、自然现象、动物和植物的崇拜。来源于自然物的吉祥崇拜主要包括:水、石和日月星辰等。来源于动物的吉 祥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