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正阳题
演好自己的角色
--“中国的白求恩”、著名作家刘任涛先生铜像在黄梅刘畈村安放揭幕(本次活动现场视频,详见本平台今日推发的第三条消息。)4月3日上午10时,被美国记者史沫特莱称为“中国的白求恩”,被文学史研究专家称为“民国时期黄梅三大作家”之一的刘任涛先生(1912-2009)铜像揭幕仪式,在黄梅小池镇刘畈村隆重举行。刘任涛先生铜像安放在刘畈村回龙地路边、港边风水地。从广西、江西、武汉及本县专程赶来、本地乡亲共数百人参加揭幕仪式。这尊铜像,安放在1米多高的石基上,是刘任涛先生晚年穿风衣的坐像,先生风度翩翩,目光平视,伸出一根手指,远望,好似一支笔,又如一把手术刀,又似是指点家乡变化,刘任涛自己认为,他的武器,就是手术刀和笔。铜像由刘任涛女儿刘雪花一家出资20万元、刘任涛外孙、著名雕塑家黄熙设计完成。铜像一侧是他的墓地,墓碑的一面刻着:演好自己的角色。
他是一名党外“布尔什维克”,担任国民党军医而为新四军伤病员提供医药、策划国民党军舰“重庆号”起义者之一;是发现并指挥扑灭日寇散布在上饶、广丰鼠疫的指挥者;是为刘伯承元帅、胡风做眼科手术的著名眼科医生,为家乡黄梅一年时间培养40余名眼科医生并以每天门诊68人、手术8人的工作量,先后治疗4万余名眼病病人、手术2300人次;是电影《生命交响曲》(徐苏灵导演、乔奇张莺魏鹤龄主演)、《和平鸽》(陶金导演、周旋陶金顾而已主演)等6部影片和《生命是我们的》《当祖国需要的时候》等多部话剧的编剧、著名的电影编剧、作家;是一位“新人道主义者”。
他虽然仙逝了,他的后代又以他的铜像,让他再次扮演一位文化名人的角色,屹立在家乡的土地上。刘任涛先生1912年出生于湖北黄梅县小池镇刘畈村(2009年逝世,终年98岁)。1924年毕业于孔垅第二高等小学,15岁报名参加北伐军,由于年龄小,只能做医务兵。大革命失败后,先后在武汉、上海等地半工半读,1931年在上海东南医学院专学眼科。1935年,毕业于南京军医学校,分配当军医。1936年,他拿到了“医师证书”,因不满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在泉州开设眼科诊所。1937年“8.13”战争爆发,他立即关闭诊所,投入救死扶伤工作。抗战初期,从事军医专业,任少校军医。1937年冬,他结识了共产党人杜国庠、石凌鹤、何家槐、杨应彬、武石、邵荃麟、葛琴、舒文、黄粲、王朝闻,开始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进行革命工作。1938年在南昌又结识了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黄道、新四军卫生部正副部长崔义田、宫乃泉,写了一篇欢迎白求恩的文章(笔名“柳陶”)当他提出加入共产党要求时,黄道指示:“先不要入党,留在党外工作更好。”1939年冬,为了纪念白求恩大夫之死,他首次试写了独幕剧《血十字》,邵荃麟甚为赞赏,推荐给金华中心话剧团演出,受到好评。抗战胜利前夕,他创作了三幕话剧《生命是我们的》,主题是批判旧人道主义。1945年抗战胜利后,他辞去公职,在上海开设眼科诊所。《生命是我们的》在上海出版和公演。未演到10场即结束。改编为连环画,销路不错。郭沫若认为主题、人物、故事都不错,可以改好,他还作了序文,希望再版。由于眼科业务繁忙,兼做地下策反工作,生死斗争,再无时间过问此事。上海解放前夕,他因军舰“重庆号起义”案件被捕入狱,内定死罪。未被执行的原因,内有专案参谋阎璞起义,暗中把与他有关材料全部投入抽水马桶销毁,外有蒋介石干儿子黄崇武援救。
上海解放后,组织派他任市立第二劳工医院副院长兼眼科主任。后调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卫生部医院管理科长兼卫生宣传科长。他利用夜间休息时间创作了电影剧本《生命交响曲》,投寄给上海电影文学创作所,即被采用。由上海国泰电影公司拍摄,全国公映,受到华东行政委员会嘉奖。由此,产生了电影剧本创作的信心和兴趣。抗美援朝期间,他为上海医学院赶写四幕话剧《祖国在召唤》,此剧在医学院礼堂演出,上海戏剧研究室魏照风看了,认为此剧应扩大宣传,在全市公演。后改名为《当祖国需要的时候》,由建文话剧社在解放剧场公演一个月时间,日夜两场,场场爆满。上海医护人员看了演出,踊跃参加援朝医疗队,在全国起了带头作用。刘任涛被吸收为上海作协和剧协会员。《当祖国需要的时候》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后,全国各大城市纷纷上演。1951年春,陶金和顾而已看了话剧后,大为赞赏,立即要他改编为电影剧本,他欣然同意,改编后,定名为《和平鸽》,香港大光明影业公司迁回后,所拍的第一部电影就是《和平鸽》。为了解放台湾,三野解放军学习游泳,大批战士染上血吸虫 ,他到该病流行地区南汇任屯村视察疫情,见十室九空,情况异常严重!他赶写出《防治血吸虫病》科教剧本。但是全国无科教片厂,只好发表在《华东卫生杂志》上。四年后,上海科影厂成立,将它拍摄。1952年,全国实行大学生统一分配,上海文化局长夏衍认为这是我国教育界的空前大事,要他将此题材写一电影剧本。他访问从治淮工地回沪的青年防疫医护人员,获取资料,写出《磨炼》。剧本送治淮委员会审阅,该会领导认为,反映治淮的第一部电影,主人公应是民工英雄,而不是青年医生,剧本被否决。
1953年春,夏衍将它调到电影剧本创作所工作。他写了《生命摇篮》,反映农村推行新法接生。此时夏衍调任文化部副部长。剧本修改后,夏衍看了二稿,比较满意。结果修改到八稿,还是被否决,理由:知识分子是改造对象,土产婆是劳动人民。他认为青年助产士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符合科学规律,坚决不改。过了一年,整风开始。谢晋和徐昌霖到该所检查工作,认为第三稿即可拍摄,这样处理不公。他将剧本改为中篇小说,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北影的董克娜石联星喜欢《生命摇篮》,要求拍摄;长影刘国权看了中篇小说,写成分镜头,准备拍摄,后来,北影、长影协商,将摄制权让给了长影。1958年大跃进,各厂都搞跃进片,《生命摇篮》寿终正寝。1958年,他回到故乡黄梅做眼科医生,开展防盲治盲工作。他向县委建议,开办三期眼科训练班(每期三个月),县委王书记同意。他带领青年男女学员,开展下乡巡回防治工作,用实际结合理论的教学方法,培训他们诊疗常见的农村多发性眼病。《人民日报》报道了他的事迹。1959年,他被调往武汉电影制片厂继续做编剧。在此三年,他与辛雷合作《天堑飞渡》,因中苏关系恶化,未拍。还写了《没有马的马戏团》(写杂技团)和《晚霞》。后武影与珠影合并,他带着《晚霞》初稿来到珠影,剧本没有通过,理由:主角不是工农兵。将它改写成20万字长篇小说。后来先后写了《车从深圳来》(反香风)《04号渔船》(反特)《光耀山村》(农村电影放映员)均告失败。《在海洋上》(水产科研),因主角不是渔民,被否认。“文革”中,被列为审查对象,为救护一青年被打断5根肋骨、3根腰椎横突,坐了97天牢。1968年冬,到五七干校被监督劳动,他依靠信念生活,用刮须刀刀片为一位双目失明七旬贫农老婆婆,作眼科手术。有人劝告他风险太大,搞不好,失败了,就会落下“阶级报复”罪名,再进监狱。结果,患者重见光明。他遇见广州美院美学讲师迟轲,刘任涛讲到这件事时,引用马克思一句名言“拯救了自己的灵魂”。迟轲后来引用这句话作标题,写了一篇文章。干校所处英德横石塘农村盛传有个“臭老九”会治眼病,纷纷赶来找他,干校不胜其烦,只好让他到公社卫生所做眼科医生,做了200例手术,看了1000多人眼病。1972年,他年届六旬,并患冠心病要求退休,组织批准。1985年他的退休更正为离休,从1938年算起,按厅级待遇。
【作者简介】王唤柳,国家二级编剧,省作协会员,退休后在县志办编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