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杂感

徐建华

1987年,正是“发奋识遍天下字 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年纪,省吃俭用,卖了四大古典名著。直到2018年年末,才下定把《三国演义》通读一遍的决心。曾经起过N次势,总是读不下去。读着读着,觉得那时候的天下人怎么儿里儿戏的?今天和这个结盟,明天和那个翻脸,算计来算计去的总有人上当受骗,坏人也假,好人也假,总是读一下就厌弃了。到2019年3月3日中午,第一次把这篇鸿篇巨著通读了一遍。读罢掩卷,心潮起伏,诸多感慨,难以言表。既然不知道从何说起,那就想到什么说什么,说到哪儿是哪儿吧,是为杂感。

吕布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渣男,但他有一谋士叫陈宫非常了不起,吕布就是不听陈宫的话才至失败。吕布和陈宫皆为曹操所擒,陈宫从容就戮就不降曹,曹操心极不忍,在陈宫临死前告诉他将善待其母亲妻子,陈宫既不回头也不言谢。而人渣吕布还贪生乞降,反为世人不耻,终究还是一死。陈宫给这样的人当谋士真是明珠投暗,还为这样的人去死,太不值得。当时群雄并起,他咋不择良主而事之呢?有的人就是死生事小、失节事大,像后来的徐庶的母亲,刘禅的五子刘谌,都是可钦可敬的人物。

刘备逃生途中,有一个叫刘安的猎户,把自己的老婆杀了做肉给刘备吃,骗刘备说是狼肉。追来的曹操得知此事,没有责怪他,反而奖励他100金。联想刘备的观点“兄弟是手足女人是衣服”,还有吕布把自己的女儿许配袁术又半路撤回,后为解自己困境又背着女儿想杀一条血路把她送给袁术,等等,古代女人太可怜了,冷了是衣,饿了是食,败了是礼。即使侥幸逃过牺牲之劫,在那样的动荡岁月里,几个女人的父亲、丈夫、儿子能不上战场?能避开战祸?在男人拚死撕杀的年代,女人的灾难何其深重!

刘皇叔败走投袁绍,使刘关张三人失散。关云长和刘备彼此知消息后,刘备致信云长都是责备,疑他降曹。关云长回信一片忠心,骤向曹操打辞职报告披肝沥胆,都很动人。封金挂印、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有胆有识,有情有义。曹操追赠路资送他衣袍,也是一片真心。云长曰:人生天地间,无始终者,非君子也。他一个君子,在当时让刘备不负袁绍、曹操不负承诺,成就了两个君子。

刘关张异姓结为兄弟,刘备无论怎样斥叱张飞,张飞脾气那么火爆都能接受,关羽更是事事处处维护刘备,他们以兄长之礼事刘备,比亲兄弟还诚,这种情分世间难有,何其宝贵。刘备称帝后不图灭曹魏兴汉室,一意孤行讨东吴为关羽报仇,这情况若放在过去,我会鄙视他觉悟低目光短浅。而今觉得,这恰恰是刘备不忘初心。他是本着有情有义才得登大统,也曾许过同生同死、共枯共荣,让他一即位就胸怀天下不顾由来,太苛求他了。我想,这也是他一意孤行而诸葛亮都不阻止他的原因吧。

都说刘备的天下是哭来的,他还真有常人所不及之处。张飞火爆、关羽骄傲,都事之胜过亲兄长。刘备驾崩时63岁,十二年后诸葛亮仙逝时54岁,算来刘备长诸葛亮21岁,他三顾茅庐,言听计从,临终托孤,许若刘禅不肖可取而代之,这份知遇之恩,莫大的信任,感人至深。而像诸葛亮这样有信仰、讲信义的人,焉能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报之。还有赵云,也是赤胆忠心报效他。刘备称王称帝,都曾极力推辞,但众望所归。他讲信修睦,礼贤任能,以天下苍生为念,因此从弱小一步步走向强大,是有他的道理的。对人信任也是一种能力,刘备有信任的能力,才让一个个才智过人的英雄豪杰都死心塌地追随。

诸葛亮的出山与仙逝都写得特别精彩。刘备三顾茅庐,篇章中南阳草庐周边景物描写,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刘备在酒店遇颍川石广元 ,汝南孟公威围炉作歌,何其旷达与恣情纵意。这些都是铺垫,作者为诸葛亮出场真是做足了文章:徐庶荐,司马徽一荐再荐,崔州平算,石广元、孟公威断,诸葛均见,黄承彦现……诸葛亮就是一顾二顾不露面。好容易出场了,还要当着刘备睡俩时辰、更衣半天,真是摆足了谱。他后来的赫赫战功与鞠躬尽瘁的耿耿忠心,让读者觉得应该这样出场才是他,他知道要把才华用在对的人的事业之中。

诸葛亮仙逝前,撰写遗表,篇幅不长,非常感人。一是谆谆告诉后主要如何为明君,另外告诉后主,自己的家底,自觉公开家产:家里“唯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自己在外“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来表达他的忠诚。一国丞相,出生入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临终念念不忘的是匡扶社稷、辅佐君王、还有表自己之清白。令人敬仰,令人悲叹!

诸葛亮仙逝后,先不写蜀汉与三军将士的悲哀,独写他经手谪贬二人的反应。廖立因恃才抱怨而贬为庶人,闻诸葛亮仙逝,“乃垂泣曰:吾终为左祍矣!”李严误了诸葛亮伐魏大事也贬为庶人,诸葛亮逝世后,“李严闻之,亦大哭病死。”这两个被诸葛亮贬谪之人,没有记恨他,没有因为他的死而幸灾乐祸,反而一个悲伤绝望、一个悲伤致死。可见他们被诸葛亮处罚的是多么心服口服,还把东山再起的希望寄托在诸葛亮的身上,说明他们对诸葛亮的为人是何等信任!两人的反映,足以说明诸葛亮的人格魅力。诸葛亮舌战群儒、骂死王朗,都没有他死后这轻轻几笔写的令人震撼。

全书中有很多檄文、表、奏章、赋、书信,招书等文章,写的真好,言不在多,达情达意。袁绍讨伐曹操前,陈琳所写“数曹之恶”的檄文真是义正辞严,酣畅淋漓。孔融给皇帝写的荐祢衡的奏表也是文采斐然。一个人在另一个大才子眼中如此,实在了得!怎奈祢衡恃才狷狂,曹操放过他,刘表放过他,都不想担杀害人才的罪名。但他终被黄祖杀了。曹操说:腐儒舌剑,反自杀矣!总结得非常到位。《大雾垂江赋》、《对酒当歌》,都是佳作。还有诸葛亮的《出师表》、《后出师表》,一篇情感饱满,令人动容,意志坚定,叫人振奋;一篇执着如故,勉力为之,但透着必不得已,前途未卜的迷茫。从建兴三年到建兴六年,三年之间,读《出师表》、《后出师表》,觉得诸葛亮从一个雄心勃勃的理想主义者,变成了一个孤注一掷的现实主义者。良机已失,世易时移,不胜感慨!

读到78回曹操病故之后,突然觉得少了好多兴致。没有曹操这样的对手,即使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也没有多么惊心动魄,还拉出鬼神相助更没有劲。诸葛亮平定南方写的太多了,用一章书写完就可以了。还是喜欢曹操那代人斗智斗勇,英雄气概。觉得三国鼎立之前的群雄逐鹿有意思,因为前景未知;三国鼎立之后没多大意思,谁鲸吞了谁都是一样的结局——终归一统。才知道为什么很多足球迷不爱看中国足球,既不是势均力敌的较量,结局又没有悬念。直到司马懿重新被取用了,才又有一些看头了。

自从诸葛亮出山后,曹操就没有多少好日子过。自从司马懿反聘后,诸葛亮伐魏就艰难多了。这两个对手相互都猜得到对方的计谋,可司马懿总是输诸葛亮半着棋。每当诸葛亮用计让司马懿进攻的时候,他能够不中计,坚守不出保存实力;每当诸葛亮辙退司马懿本可以乘机追击的时候,他总是中了诸葛亮的计错失良机。他是被诸葛亮吓破了胆,以至于空城让他退兵三十里、死诸葛还能吓走活仲达。读来常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很有意思。

在《三国演义》中,如果说蜀汉是正角、曹魏是反角,那么孙吴只是一个配角。没有周郎之后孙吴的作用就是墙头草,一个虚拟的制衡力量。陆逊也打了几仗,但没有给我留下太深刻的印象。也许从军事的角度不应该这样看,但我的感觉就是这样的。

人说富不过三代,仿佛能也不过三代。刘备和阿斗就不用说了,诸葛亮的儿子还算不错的,先效其父隐于家中,后赴国难而殉国。如果是其父诸葛亮,会不会殉刘禅的国呢?诸葛谨的儿子诸葛恪,自幼聪慧过人,长大后韬略与气量既不如其叔,还不如其父。出战不察军情、败回不敢担责,落得个功不成而身死,死的很不光彩的下场。曹丕称帝时急不可耐的嘴脸,已经输气度于司马懿,后来的曹魏皇帝更是弱而且小,整个家族乏善可陈。而司马昭、司马炎也都不及司马懿的才干,惘论人品。为什么会这样呢?祖辈是奋斗的一代,靠信仰、凭德行、用实力拚得一份基业。及至下一代有了基础,开始或者懈怠、或者有小人环伺,已不如前。再到更下一代,已经忘乎所以,一味贪功求贵,完全没有了信义。这也是《三国演义》没有了曹操,就有一阶段变得很不好看的原因。

人说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而我恰恰相反。二十出头开始读《红楼梦》,一读读了几十年,选是挑着读,后一而再再而三通读。到已知天命才仔细通读《三国演义》,断断续续读了两个多月,居然一章一页地读完了。同学对我说:“你先从纯文学角度去读,然后再从军事、谋略、政治、人文去读,至少读5遍……”觉得对军事、谋略、政治没有什么兴趣,再从文学、人文方面去读一读还是很有必要的。与读《红楼梦》相反的还有,《三国演义》通读一遍之后,以后可以挑着读了,一是从文学的角度印象很好的章节反复读,二是从目录中检索故事最精彩的章节反复读。比如,那位同学说过的:“《三国演义》中刘备二顾茅庐,颍川石广元 ,汝南孟公威围炉铮歌,快意天下,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莫可相比。”那样的内容,可待再品。

初读识浅,泛泛而谈,留住碎感,不知所言。欣慰的是终于通读了一遍,不负经典,也不负当年阅读的志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