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州罕见合住大家庭:8兄弟70多口人同住400多平方大楼

在高州深镇镇造贤村委会山塘村,一座山峰下建起了一座大楼,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大楼共5层,在当地少见,更难得是此楼是兄弟8人合资建设,一家人在家时同煲同食,和谐相处。当这栋楼装修完工后,全家人都回齐时,将住进70多人。3月20日,记者慕名前来采访这一家人。
>>8兄弟合建大楼<<
陈立武是这栋大楼8兄弟的父亲,今年86岁,他是一位老铁匠,是当地一位名人,记者就是听到他的名气才来采访的。
到陈家有2公里长的上山路,走的是“之”字形,全程硬底化,大楼“豪宅”修在一座山峰之下,屋前建的挡土墙看起来很有气势,修建的时间已有几年,用的是大大小小的花岗岩砌的,应该花不少的人力物力才建成。
记者到访时,刚好当天是“春分”日,兄弟8人中除最小弟弟的工作忙没回家外,兄弟7人回来了。他们在大楼前接受记者的采访。
家中老大(辈分上排位老二,第一与第三是女儿)说,现建大楼的位置是阿公在世时已在此居住,当时阿公是从约50米外的旧屋址搬了过来,在此地块上建了“三间过”泥砖房。后来在老爸手上建了座“5间过”的泥砖房,兄弟8人都是在此出生长大。现在这栋新楼是去年初拆了老泥砖房修建的。目前大楼工程主体部分施工已有一年多,基本完成,但里面的间墙还没有做。装修工作将由兄弟们自己做,也就是要兄弟们节假日返乡时才有时间做,估计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装修工作。
兄弟8人合资建楼,已不是第一次。20年前,家里人口增多,泥砖房已不够住。兄弟8人就在约200米外的对面山更低的位置建屋,400多平方米,兄弟8人合住。当时先是建了一层,得到了政府补贴支持,也贷了款才建起来的,过了几年才加建了二层,又过了二三年才装门窗装修等。现在从远处看去,这二层屋看起来也像是“豪宅”,当时家庭还是比较困难,兄弟就克服,齐心协力把屋建了起来,解决住房的困难。
陈家兄弟这种合力建屋的做法,在造贤村委会引起关注。据村委的潘书记介绍,该村还有约10户人家是学着这种做法,兄弟共建房的。这样既可节约土地,也避免了兄弟的因屋地问题引起的纷争。
>>8兄弟家教良好<<
山区建房,难度大,记者见过不少山区上建房的都是难出入,门前难上小车。记者在此村看到,山上住的数户人家都是水泥路到家门口,小车能回到家门前。
兄弟8人同心建楼,如何做到的?此时,大家都说开了老爸爸的历史。老六说,老爸是老党员,他们从小至今,每年过年时,在年晚饭前都要“开会”,教育他们该怎么做人,怎样做事。在这种教育下,兄弟8人从小就懂事,上山到家之路也就是他们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将一条步行的小路逐渐开辟成目前可通车之路。
据记者了解,陈老是老党员,至于是那一年入党的,他已记不起来,推算是上世纪60年代。现在村委开党员会,陈老是常参加的。记者从造贤村支书了解到,陈老的党龄有60年了。
老六说,阿公生了11个孩子,老爸是第11个,是唯一的男丁。打铁,是陈家三代人所熟悉的,也是一种手艺的传承。从爷爷12岁开始打铁,老爸打铁,兄弟8人中也有多人有过打铁的经历,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才结束。
>>传统美德在传承<<
陈老年轻时是一位铁匠。陈老的父亲就是一位铁匠,12岁大时就去为“师傅”拉风箱、抡大锤。陈老在12岁时也开始了铁匠生涯。在先在古丁、平山的圩上打铁,主要是刀、锄头这些家用器具。新中国成立后,在深镇公社年代,陈老加入了经济社即“打铁厂”主要做加工农具的工作,食的是“国家粮”。后来,他父母年纪大了,他也就放弃了“粮本”,回来照顾父亲,在村中当了队长,也就在家中打铁了。此时,兄弟中有人笑着说:“老爸打铁从古丁回到深镇,从深镇回到家里来。”这时陈老也笑了。
目前,八兄弟中的老大,从深圳回来了,父亲已是八旬高龄,他也放弃了在深圳的工作生活,回到家中照顾父亲。目前,他在家种种菜,照顾父亲生活起居。三四年前,陈老还是自己走路去趁圩,现在走不了那么远了,他想趁圩,老大就用摩托车搭他去。
陈老当年放弃工作回家照顾父亲的传统,现在正在下一代的身上继续。
>>8兄弟相继到特区创业<<
兄弟8人的工作性质基本一致,从事的是装修、油漆工作。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初,兄弟中的老大就下了深圳,做房屋装饰工作。随后弟弟们在读完书后都相继走出家口,到了深圳,跟着大哥从事水电装修、油漆的工作。各自找工程,有工作时大家就相互照应,有大工地做时,兄弟就一块做。
现在的大楼,就是他们自己设计的。记者看到一楼厅中布置一些水管,就是他们兄弟齐心协力一齐动手做的。楼高5层,一层挑空,2-4层设计出8套房,一人一套,按排序分配。内部的设计再根据各自的小家人口需要设计房间,目前知道的一套房中设计房间最多的含厨房是8间房。
采访结束,天色已晚。一家人又共同准备晚餐,兄弟们与父亲一齐,共享和谐大家庭的快乐与幸福!
来源丨茂名晚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