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6大学生的浅层、深层和策略学习

关于大学学习方法最早的经典研究是瑞典哥德堡大学研究团队,将大学学习方法分为浅层学习方法和深层学习方法。后来随着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英国恩特威斯特领导的小组通过访谈发现除了浅层学习方法和深层学习方法之外的第三种——策略学习方法。

一、浅层学习法

浅层学习指向于能够回答问题而对文本进行背记而非理解,是在外力的驱动下,采用简单的记忆、复述、强化的方式获得新知识的学习方式。其特征是由外在动力所驱动的被动学习,以机械学习为主,不注重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也没有关于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认知过程”被分为“记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其中“记忆、领会、应用”属于浅层学习。从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来看,学习可以划分为九个阶段,分别是“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迁移阶段、反应阶段、反馈阶段”,其中动机阶段、了解阶段、获得阶段是浅层学习。

浅层学习在大学中普遍存在。有些是因为资源限制而浅层学习,比如大学的政治类和外语类公共课,实行的是大班教学,教师出于时间精力的限制,在课堂上既没有互动也缺乏延展,学生更多的就是浅层学习,效果缺乏足够的保障。有些是因为内容清浅而浅层学习,比如有些休闲性通识教育课程,大学生只需要泛泛了解即可,师生都认为广博重于精深,那么浅层学习就是合适的方法。从课程性质上讲,自主发展课程、选修课程,都更偏向于浅层学习。有些是处于自主决策而浅层学习。比如面对相同的课堂、相同的学习,不同学生的学习策略并不相同。就像“田忌赛马”一样,不同学生的发展方向、生涯规划不同,对待特定内容的学习,就会自主决定是采用浅层学习还是深层次学习。比如继续深造的学生会忽略实习实践;立志直接就业的学生,则会在实习实践中全身心投入。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涵盖了课堂内外的时间如何配置、校内校外的学习如何取舍、学习方法如何选择等,自己决定要学哪些内容,怎样开展学习。在这些抉择中,浅层学习非常普遍,体现出浅尝辄止的效率效益。

二、深层学习法

深层学习又被称作深度学习,指向于对文本意义的关注,是学生对学习有内在的兴趣,是在经验知识的理解上进行主动建构、问题解决以及触及到心理深处的批判性学习。常见形式包括合作学习、观察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式学习等。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分析、综合、评价”属于深层学习。在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中,“保持阶段、回忆阶段、迁移阶段、反应阶段、反馈阶段”是深层学习。一般来说,采用深层学习方法的人,比采用浅层学习方法的人学习效果更好。

跟浅层学习相对应,深层学习在大学中更加重要。从课程性质上讲,专业必修课程最适合深层学习,这不仅是学生的自主选择,更体现出学校的期待与保障。高等教育是专业教育,专业性必须通过深层学习来实现。学生在学习专业课时,由于是小班上课,教师直接可以和学生一对一开展交流沟通。加上专业性更强、更具有实用性,那么学生在这时更多的就是深层学习,是触及心灵深处的思考,是实践技能的手把手传授,教学效果更加有保障。从教学的人力投入、时间投入,到教学过程的高要求高挑战,到考评方式的全程性和创造性,都要求大学生进行深层学习。它体现在大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堂研讨、课后作业、专题论文、期中期末考试等方面,是“学业压力”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挑战。专业奠基于高深学问,高深学问必然艰深,也就必然要求学生采用深度学习的方法。

三、策略学习法

策略学习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其特征是主动性、有效性、过程性和程序性,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种动机就有一种与之相关的策略与其对应。在大学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根据不同的课程、不同的情境以及不同的主题,不断变换学习方法。但是在一门学科、一种情境和一个主题中,所采用的学习方法具有相对稳定性。这些方法在长期的实践中被证明行之有效,因而不断得到流传和改进。

策略学习法超越了浅层和深层学习法的二元对立,体现出动态性和包容性。策略强调“刺激-反应”式灵活应对。首先,从教师来讲,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中,学生需要采用接受学习的方法;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中,学生需要采用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能体现探究性的学习方法。而且,教师通常采用的讲授法与探究法,实质上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各自有不同的适用条件和范围,属于教学自由的范畴。其次,从学生来讲,大学生普遍参与群体层面的学习,在公共性学习领域要尊重教师风格、服从集体利益;但在自主学习时,学习方法属于个体选择,学生可以结合某一阶段或某一课程的特点而采取适当的自学方法。再次,从时间来讲,学习方法会发生流变,不管学习什么类型的知识,都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未知到已知,不断由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转变的过程。学生随着认知水平的不断提升,会根据学习的情景、学习目标以及学习内容等,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更好的提升学习效果。又次,从比例构成来讲,在一门课程或一个主题中,学生可能运用多种学习方法,并不是单一的一种。最后,从“学会学习”的意义来讲,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大学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以及学会成长。大学中的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更好地学,更会学。教师在指导学习方法时,要依据学生的动机趋向、心智加工水平以及学习效果,帮助他们寻求最佳的学习策略。

所以,学习方法虽然能看出“量的多寡”,但很难区分出“质的优劣”,而要考虑“是否适当”。学习方法的选择需要考虑学习的不同情境、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习目标,以及不同的学生特征。大学生自身也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法,而不能盲目运用或排斥某种或某些学习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