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制青绿山水的一般步骤解析
一、起稿
如果心中有数,淡墨直接勾勒即可,如果尚未推敲成熟,还是在稿纸上用炭条起稿,以便修改调整。起稿尽量充分细致,并且在心中安排好青、绿等色彩分布,想好设色后的最终效果。起稿完成后不要急于正式下笔,可以张贴在墙面上,反复端详,甚至需放置一段时间,再来重新品评。画面构图决定整幅作品的成败,故而需要慎之又慎。
当然,构图品位的高下,也反映了画家的艺术水准。因而学画之初,提高自身艺术修养至关重要。首先要长期大量品读古今历代优秀作品,在心中产生一种“感觉”,再看到绘画作品时,逐渐会有“优”“劣”之判;其次还需大量读书,借以提高作者整体的文化修养。
定稿后,将炭稿放到正式的纸、绢下过稿,也可以用过稿台等方法复制。当然,有把握的完全可以直接用淡墨勾勒绘制,根据画面需要进行皴擦。一般来讲,第一遍不宜墨色过重,要留有更改余地;否则会给人以死板刻结之感,无法体现多次加深所产生的丰富而又浑厚的效果。
二、罩染底色
一般根据情况,罩染淡墨或赭石。赭石由于材料原因,普遍粉质太重,常以朱磦色代替。
三、分染草色
草色类颜料的特点是清、薄、透明,如花青、藤黄、胭脂、曙红等。根据色彩分布,在赭石、淡墨罩染的底色基础上分染草色类颜色。一般规律是:石绿之下汁绿底,石青之下墨青底,但也不能一概而论,石青之下石绿底效果也很好,故而统一用汁绿分染打底,也完全可以。颜色要清、淡,水分要足,染要过渡自然、不留痕迹,根据画面需要决定分染的次数,直到感觉染足。
四、补足墨色
草色分染结束后需要将不足的墨色补足,一般而言,石色上不能再加墨,故而需要在这一阶段补足,当然需要宁淡勿浓、宁不足不要过的原则。
五、分染石色
石色类颜色特点是不透明、覆盖力强、靓丽鲜艳,主要有朱砂、朱磦、石绿、石青、雄黄、蛤粉、赭石等。根据画面需要,通常先染头绿,依次染二绿、三绿;同理,染头青、二青、三青。当然,画面需要区分出层次,我们会在头绿上分染三青,也会在三绿上分染三青,这就不一一而论了。
当然,设色也有规律可循,只要加强画面的对比关系即可,比如说“大间小”“小间大”“浓间淡”“淡间浓”……设色也一样,尽量避免同类、同明度、同色相的色彩出现在一起。找出区别,相互穿插,相隔相间,层次变化自然会跃然于纸上。
需要注意的是,设色时一定要薄、清、透明,色彩不足可反复多次渲染,不能一次性厚涂重抹。每次染色务必等到上次所染的墨或色完全干透。一般规律是先上底色,后用草色,最后用石色。据传张大千染红色,步骤是先染赭石,然后染朱砂,最后染曙红或胭脂(根据画面冷暖需要而定)。
六、点苔
点苔点也称为“打点”,补足墨、色,整理完成。这部分非常关键,苔点的组织关系品位修养,既要能提起整幅画面的精神,还要合理合法,更要把握好节奏、错落有致。由于反复渲染,画面很多地方颜色都已经含混不清或色相接近,就需要在前后交接处、结构转折处、阴阳向背处点苔点,如此画面上前后层次、转折结构便会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即使有些体面结构色彩已经区分明显,但适当的打点依然可以提起画面精神,有清爽明确之感。点的形状务必合乎自然,松枝之中一般用圆点、山顶、石尖常用 竖长点,水坡、石脚处多用横卧点等等。在打点过程中,有“孤一并二”“攒三聚五”等说话,需要把握节奏,切不可等同对待。根据情况,可点梅花点、圆点、小混点……要有疏有密、有轻有生,产生错落有致的美感。
由于石色不透明会覆盖住一些墨色,这就需要最后一步再适当补足墨色。由于石色不适合上墨,故而在补墨色、复勾轮廓线和打点的时候要根据底色情况和画面需要来进行选择,比如石绿、石青上可以用汁绿、墨绿、胭脂、墨青等,都能产生不同的效果。一般规律依然是青上加青、绿上加绿,意思是石青上面勾点花青、墨青,石绿上面勾点汁绿。草色上直接浓、淡墨打点即可。最终染、补、点至神完气足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