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大三的第一个学期,争取到了一个上海大学刘寅斌老师【创业人生】课程的视频组志愿者身份,下文是他写的,记录了这段经历,很高兴他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找到更好的自己》。
找到更好的自己,这也是妈妈给你的生日祝福!
那天回学校的地铁里,时间已过10点,敏吉坐在我右边,卓文在我对面。我们刚刚完成了第一次商业摄影的拍摄,大家都很疲惫,一路无话。快到站的时候,我突然转过头,对身边的敏吉说:“遇到你们,真的很开心。”
我们很少有这样煽情的对话,在说这句话之前,我看着地铁窗玻璃流光闪动中我们模糊的影子,脑中浮现了太多画面。
首先想到的是我们熬夜制作第一支课堂视频时的情景。那次我们卯足了劲想要用自己的方式诠释那个学期的第一节“创业人生”课,时间已过六点,敏吉刚休息了两个小时,我还在进行最后的修改,在看到那一层层把天空染成金色与红色的朝霞时,敏吉揉揉眼睛,只说了一句话:“老子要拍照!”后来我把他拍的朝霞发在了朋友圈,那个瞬间不仅感动了我们,还感动了余剑老师,他把我的朋友圈截图发在了课程群里,用一句话总结了那一次通宵——这就是全力以赴的本质和找到热爱的感觉。当时我的心情就是如此。
我还想起了J201教室最后一排座位的后面,每次“创业人生”课的各个时间段,那里总会蹲着一两个摄影团队的成员。卓文和蓓佳会在课前蹲在那里吃饭团,敏吉和子懿会在课间蹲在那里整理素材,我也曾窝在那个有插座的角落给视频加字幕直到腿麻的站不起来,等着敏吉笑着来拉我起身。
印象极深的还有制作雨尘老师关于“我们都是一颗种子”的那期视频时,我们为了拍到一段泮池鸽子的特写镜头,在大草坪上匍匐前进;为了做出一段表现种子在土里扎根的动画,没有接触过动画制作的我们,绞尽脑汁换了四五种方案,最终用一段“闪电”的素材加以修改,做出了我们满意的效果。当看到屏幕里种子的根系缓缓向土壤深处蔓延的画面时,本来已经困的睁不开眼的佳毅和我们兴奋地击掌,平时习惯十点睡觉的她已经为了这个画面连续熬夜好几天了。
回想加入“创业人生”摄影小组的这学期,真的很像一部电影。十几个摄影志愿者,由刘老师在不同时期课程群里随机找到,事先并不相识,也没有严苛的筛选标准,却能如此默契地合作,激发出这样的热情和创意。当画面和音乐配合出惊喜的效果时我们的相视一笑,视频在课堂上放映时同学们的笑声和掌声,反反复复听课堂录音直到可以背诵个大概,值得记录的片段太多,甚至一部电影的时间都放不下。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加入“创业人生”这节课以后的感受,我想会是“找到我自己”。时间回溯到半年前,彼时的我刚刚接触视频制作,发现它比我的专业更能激发我的热情。精心制作了一些视频发布在网络之后,没有收获想象中的回馈,成就感渐渐消退,我开始独自在坚持自己喜欢的风格和模仿他人中游移不定,怀疑自己这样零星地自学是否真的比不过那些专业的视频制作者,同时又苦于没有施展的平台和相互扶持的伙伴。刘老师的课堂视频志愿者的邀请就在这时候出现了,我当时感应到这就是扭转我糟糕状态的一把钥匙,于是立刻抓住了它,激动的都忘了介绍自己的名字。经过一个学期的“创业人生”课,现在的我对于视频制作重获信心,不再孤军奋战,可以和最好的伙伴一起在未来创造出更多让更多人喜爱作品,更重要的是,我找到了那个充满热情,全情投入,将自己的风格和热爱倾注在作品中的自己。
找到自己,我想这也是刘老师想要通过“创业人生”传递给同学们的一种理念。通过邀请各个行业的创业者来到课堂,将不同的人生展现在同学面前,让大家看到各种不同的可能性,从而跳脱出现在的眼界,去寻找自己更好的状态。不甚满意的专业,眼前令人沮丧的状态,都不过是当下的选择罢了,只要有所准备,更好的状态和真正的热爱,也许就在下一个转角处。
这也是上海大学一贯的风格。从当年钱伟长先生立下拆除教育的“四堵墙”,打破专业与专业之间壁垒的规矩,到如今各个社团,各门特色课程,各种活动百花齐放,上海大学给了我们太多的平台和机遇去邂逅自己更好的模样。
“上海大学到了,请从右边门下车!”
地铁的提示音将我从回忆与畅想中拉了回来。到站了,我们分别在地铁站门口,临别前,敏吉回过头来对我说:
“邱导,记得明天一起剪片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