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柳》 知青拾零

风中柳  ·   知青拾零

作者  马希玲

赐号[3]知青,所住野村荒谷[4]。晓鸡鸣、躬耕自足。祈观天竹[5],劳思[6]松菊[7]。晚乡愁、袅飞寒屋[8]

凄凉是处,惨淡石丘衔绿[9]。叹秋收、逢霜险熟[10]。风嘶山曲[11],喧窗敲筑[12]。望无涯、怅然孤宿。

2017年12月11日忆题与新疆大学北区西院

(步韵刘因)

【注释】

[1] 知青:1968年秋中央下令全部在校学生都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统称知青。

[2] 拾零:拾零这里指某方面的零碎资料收集起来。

[3] 赐号:这里指国家中央机构命名的称呼。

[4] 野村荒谷:穷乡僻壤,荒村偏岭。

[5] 天竹:即天英。天空中显现的美丽色彩。

[6] 劳思:苦思苦想。

[7] 松菊:松与菊不畏霜寒,喻坚贞节操或具有坚贞节操的人。

[8] 寒屋:寒冷的房屋,亦指寒士居所。

[9] 石丘衔绿:山丘石缝中嵌点绿色。

[10] 险熟:勉强熟了。

[11] 风嘶山曲:风的嘶吼声沿着弯曲的山势回荡,时弱时强。

[12] 喧窗敲筑:风吹破碎的窗纸,声如击筑。

【浅析】 (由砅)

“知青拾零”是词人2017年12月11日忆题于新疆,又一首步韵刘因“风中柳”词。

知青,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 1968年代中央下令全部在校学生都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些学生来到穷乡僻壤的农村,对未来一片迷茫。晨鸡鸣,劳人起,耕田种地求自足。仰头看着天空美丽的色彩暗暗祈祷,苦思苦想松竹无畏霜寒的精神,“苦劳松竹”词人喻坚贞节操的人。冬夜夜寒觉夜长,思亲念家几辗转,缕缕愁绪袅袅飞绕寒屋,难释怀。

秋尽冬初天转寒,草木凄凄,满目荒凉,山丘石缝间还有些许绿色,好似人心中留有一丝希望。感叹农民对秋收的渴望,早霜伤田,庄稼勉强成熟。风的嘶吼声沿着弯曲的山势回荡,时弱时强,风吹破碎的窗纸,呼呼作响,声如击筑。这样的暗无天际的夜,孤宿难眠,怅然无助。

(0)

相关推荐

  • 刚刚读完的一本书!

    栗子的精神食粮 读书看世界观人心 11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第一次阅读阎连科的作品,其实之前一直想要拜读来着. 正好,最近有书友让我测评阎连科的新书,就先在微信读书上先看了阎连科的<我与父辈&g ...

  • 6个大凶的阳宅忌讳!最凶险的竟然最常见

    阳宅风水是一门有很多讲究的学问,阳宅即是指我们所居住的房屋,阳宅风水主要是根据我们房屋内部和外部的布局来判断风水的好坏,下面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八种大凶的阳宅布局. 1. 第一凶:穿风堂煞 穿风堂煞指的是 ...

  • 冯地模:好大的风(一)|小说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冯地模 [作者简介]冯地模,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协.美协.电视协会会员,重庆文学院创作员.20多年来在<红岩><四川文学& ...

  • (朗诵) 我是当年的知青 || 真实*诵读/真实(吉林)

    我是当年的知青 文/真实  诵读/真实 编辑/落英小桥 最近, 看了一个作品<什么是知青> 让我回想起--知青的大院, 知青的生活,知青的苦乐年华. 虽然有苦,有累, 但也有成长,有欢笑, ...

  • 相信爱情的人 灵魂不老

    妈妈年轻时作为知青,经历过上山下乡,现如今大家都已经退休,儿女也各自独立成家,她们多出来很多空闲时间,常常聚会,出游. 最近萌发了去当初下放的农村走走的计划,于是深夜接到一个来电.那是60年代末的事情 ...

  • 知青,有说不完的过去

    五十年过去了,我们知青已不再年轻.曾经揪扯着亿万人心扉的上山下乡运动,也逐渐远去,成了被许多人淡忘的历史. 可是我们不愿这段历史被人忘记.因为它是我们用青春与激情.用汗水与泪水.甚至是用鲜血与生命写就 ...

  • #知青##青春#绝版的女知青老照片在那个...

    #知青##青春# 绝版的女知青老照片 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 是永远也无法抹去的回忆 网友说 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看过一定会哭 这种情感其他人根本无法体会

  • 老照片:70年代女知青们在北大荒的真实经历,看完让人感慨不已

    北大荒,指的是黑龙江北部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的广大荒芜地区.1950年代末期开始进行大开发,经过数十年的经营,北大荒成了北大仓.北大荒的变化离不开1970年代在北大荒辛勤劳作的知青们. ...

  • 70年代的老照片,乡村赤脚医生,穿补丁衣服的女知青

    山里人 书记到俺家 食堂服务员 乡村赤脚医生 养蚕姑娘 解放军医疗队进山来 解放军医疗队进山来 解放军医疗队进山来 解放军医疗队进山来 解放军医疗队进山来 女民兵 知识青年参加劳动,衣服上带有补丁 下 ...

  • 知青岁月 农场趣事 作者/高文忠

    公众号第61期 农场趣事-高文忠 我是1968年下乡到柏各庄农场五场三队的.在农场5年中,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使我懂得了劳动的价值,了解了社会,理解了人生,这5年的一瞬间是基石,托着我又走过了5 ...

  • 唐山知青诗社 公众号第61期

    爱情不是终点,陪伴才是归宿.恋爱的甜美和新鲜感终会化为平淡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在烟火味儿十足的生活中彼此陪伴,才最让人感到心安. 爱情不是终点,陪伴才是归宿.恋爱的甜美和新鲜感终会化为平淡生活中的柴米油 ...

  • 【海南知青】/ 妙闻

    海南知青 妙闻 上世经五十年代,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一"知青".在那个刻骨铭心的岁月里,我们有着共同的命运,上山下乡.共同经历了一程又一程的艰苦历程,共同经受了一陳又一陣风 ...

  • 坪村知青二三事(欧阳兆福)

    中国知青,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66年-1976年10年间,为了响应毛主席号召,全国有1700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插队落户:到边疆去军垦拓荒:到草原牧马放羊:到农场植树耕田.到祖国最需要 ...

  • 1968年,女知青下乡住我家

    作者:巢书林 来源:乐亭文化研究会<读乐亭>杂志 题图来自网络,仅为配图,和本文无关 1968年9月11日,高粱红了,玉米上场的时候,一辆大马车拉着全县第一批知识青年下乡来到我们村(汀流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