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连良在天津跳河自杀的传闻

(摘自《天津芥园居士的博客》)

梨园行里一直流传着“北京学戏,天津唱红,上海赚包银”的说法。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自徽班进京后,北京就成为了中国京剧艺术的基地,想在京剧界投名师、访高友、学点儿真本事,那非是皇城根儿不可。而天津的观众个个是内行,更挑剔至极,听戏只看能耐大小,不论名气高低。哪怕是红遍四海、唱响九州的名角儿,在津门这地盘上想蒙混过关,那就一把茶壶飞上台,满场倒彩。

著名津味作家林希先生就在《其实你不懂天津人》中对此做过分析,他这样写道:“天津人有天津人的想法,天津人看戏和北京人不一样。北京人有钱,看戏是一种消遣,尤其是北京的老八旗子弟,人家有的是钱,有的是时间,看戏就是一种消磨,唱好唱不好,人家明天还是这个时间准来。天津人就不行,首先,天津人的钱挣得不容易,用天津人自己的话说,那是汗珠子掉地上摔八瓣儿挣来的,好不容易看一场戏,偏赶上你失手,你说说他能不给你喊倒好吗?你说明天我再来侍候你,对不起,你有时间侍候我,我还没有时间再来呢。我就是今天有这么点工夫,有了这么一点钱,你失手,可以明天补上,我今天买票的钱,明天谁还会给我?所以,天津人看戏,就是看的这一回,也就是要你万无一失,一步成功。但是,只要你好好'做活’,天津人也真捧你,天津人叫好的劲头,哪里人也比不了。天津人只要看你唱得好,用心,天津人叫好的嗓门,比你唱戏的嗓门还要大,那才是真正从心里给你叫好呢……”

俗话说:“人有失手,马有乱蹄”。在津沽的戏园子里栽过跟头的名家大腕儿不胜枚举。而其中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就是马连良的“王佐断臂”。经过几十年的口口相传,此事已衍化出多个版本,不过总结归纳起来,大致是这样。上世纪三十年代,已经成名的马先生在天津唱《八大锤》,他扮演断臂的王佐。唱戏时在台上不小心将“断”了的左臂摇了一摇。底下的观众就不干了,哄堂大笑、倒好连天。马老板无话可说,退票谢罪。据传散戏之后,他气的非要跳万国桥寻死不可,并发誓从此再也不演《八大锤》了。

事实真的如坊间传闻这样吗?前两年马连良的嫡孙马龙在其撰写的《马连良画传》中对此事做了澄清。

“一天,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八大锤》,马连良饰王佐,叶盛兰饰陆文龙,马富禄饰乳娘。阵容十分硬整,戏票很快销售一空。“王佐”上场后就得了碰头好,一段“听谯楼打初更玉兔东上”也唱得痛快淋漓,马连良有些神采飞扬,'断臂’一折演得很圆满。马连良回到后台脱了青褶子换襕衫,为下一场'说书’做准备。因前一天演出《要离剌庆忌》,要离断的是右臂,负责扮戏换行头的余国栋习惯性地把马连良的右臂绑在了襕衫之内,而忘了王佐应该是断左臂,马连良自己也没有在意。

上场之后发现台下有人不时地议论纷纷,凭马连良多年的舞台经验知道一定是出了问题,于是在台上偷偷地问马富禄怎么了?马富禄说,你膀子绑错了。马连良这一惊可非同小可,只是干着急没有办法。这时台下个别观众的倒好就上来了,马连良顿时觉得颜面尽失。想不到一个对艺术要求到了苛刻的人,自己却在不经意间栽了跟头。

倒彩声不但提醒了马连良,也使台上的叶盛兰、马富禄紧张到了极点。因为他们都是马连良的左膀右臂,一起共事多年,他们知道马连良没受过这种倒彩,怕他承受不起。一旦起哄捣乱的人占了上风,剧场里的氛围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如果马连良情绪失控,不但马个人的名誉扫地,扶风社也将偃旗息鼓,从此退出“江湖”。于是,叶盛兰、马富禄使出浑身解数,卯上了十二分的气力。马连良也在他们的感染之下,极快地调整了情绪。三人齐心协力,凭着他们高超的艺术以及马连良多年的人缘,硬是把倒好给压了下去,演出平静地结束了。

这件事对扶风社来说是多年不遇的重大事故,后台人人都十分紧张,不知将要发生什么事。余国栋是位尽职尽责的人,见到马连良后非常懊悔地说:“三爷,我没脸再跟着您了,我走人。”马连良虽然情绪低落,但始终没有把责任推到余师傅身上,他认真地说:“这都是我的错,您千万不能走。我在哪里跌倒的,就在哪里爬起来。咱们过两天还唱《八大锤》!”

一些专靠'八卦’新闻、小道消息维生的报纸仿佛看到了赚钱的机会。他们立马厚颜无耻地对马连良说,'倒好事件’可以不做报道,但是马老板必须对此要'破费、破费’。没想到马连良不为所动,于是这些小报记者便恼羞成怒。第二天,他们在报上胡编乱造,说马连良被倒好羞辱颜面扫地,昨夜在万国桥(今解放桥)跳海河自杀云云。”

从对当年事情的发展经过和细节描述来看,马龙的说法更加详实丰满,可信度也更高。另外还有一点儿耐人寻味,为何小报记者偏偏会把马老板的投河地点选在万国桥呢?主要是由于当年万国桥下是通航航道,所以河水较深,再加上附近水势湍急,就成为了解放前走投无路之人自行了断的绝佳场所。历史上不知曾有多少人在此纵身一跃,绝红尘而去。也正是基于此,才有了马连良跳万国桥的传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