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奇怪之处,涉及远古大事件,“山经”隐藏了什么秘密?

《山海经》中隐藏着很多秘密,都不是流于文字表面,而是需要我们透过文字去探索它背后的信息。之前有一期视频,专门总结归类了《海经》中代表性神话人物的记载,这一期咱们要看的就是《山经》,看看能从书中对山的描述,挖掘出什么有用的信息来。

虽然相对于活生生的人物,山可能不太容易引起朋友们的重视,但是有时候细节往往就在我们容易忽略的地方。

如果仔细留意《山经》中的记载,我们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书里记载的山有很多都是草木不生的。

假如《山海经》真的并不局限于中原本土,而是描述了当时的整个世界,那么这些山的位置应该也是分布世界各地的。

记载中南山的43座山有14座是草木不生的;西山78座中包含了10座;北山88座,草木不生的占了29座;东山的比例最大,46座山其中有一半,也就是23座是光秃秃的;比例最小的中山,209座里也出现了23座。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会出现这么多荒山呢?

我觉得其中涉及到了一个远古时期的全球性事件,也就是大洪水。这些山的情况告诉我们,当时的大洪水是真实发生过的,而且是一次全球性的灾难!

至于是怎么引起的,猜想的可能性有很多种。例如我们提到过的陨星撞击地球假设,再例如远古冰河时期消融导致,还有类似于外星高级文明或是史前文明的战争假设。其实能够引发地球海洋和陆地极端巨变的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磁极倒转,但是这种可能性比较小,科学家认为上一次磁极倒转是在78万年前。

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一个问题:78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已经出现了,而且他们的确经历了长达数千年的地球失序,那么《山海经》的记述,有没有可能追溯到这么久远之前呢?

且不论造成大洪水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但是其后果就是大部分陆地都被海洋淹没,而且程度恐怕比我们想象得更严重,导致只有一些高山的山顶没有被淹没。

我们都知道现代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经常会从山岩中发现古代贝壳的化石,按科学的解释就是“沧海桑田”,地壳随着漫长时间的运动改变着地貌,现在的高山也许就是当初的海洋。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些海洋生物化石就是当初高山被海水长时间淹没后,随海洋带过去的那些生物留下的呢?

这些化石可能就是当初这场灾难的证据呢?而海水自身是含有盐类化学物质的,再加上地下含有大量化学物质的水也涌出来,被海洋淹没的植物就会遭到灭绝性的毁灭!而且浸泡的时间越久,毁灭的程度就越深。海水消退以后,必然会导致很多山上草木不生,而且这种持续程度能够达到上千年之久!

刚才我们说到,东山的受害比例最重,占了一半,其次是北山和南山,比例最小的是西山和中山。

《东次二经》记载了17座山,没有草木的有10座,按照地理位置分析,这17座山应该在现今的山东、江苏、安徽、浙江和福建一带。大家一定看出来了,基本都是沿海地带,而沿海地带是当时受灾最严重的,结合大洪水的特点,非常合情合理!

而书中虽然记载这些多是石头山,但是山里还有很多怪兽和怪鱼!有怪兽可以理解,光秃秃的石头山,为什么会有怪鱼?很明显,被海洋淹没时带上去的。虽然海水后来退了,但是不可能一下子退得一干二净,总会留下些水潭啊堰塞湖啊,其中有些不为人知的海洋生物存在就不奇怪了。现在海洋里还有太多我们没见过的未知生物呢,更何况《山海经》记载的那个时代呢?

所以说影响到山上草木不生程度的主要原因有三点:海水浸泡时间的长短;海水的深度;当时海洋化学物质的浓度和成分。

从《山海经》中这类山体比例可以看出,当时影响我国地区的大洪水,是由东部沿海开始的,所以东山海水最深,浸泡时间也最久。之后南部和北部的海水消退比较慢,所以南山和北山的比例仅次于东山。

相反西山和中山的区域被浸泡时间相对比较短,而且因为地势高,海水淹没程度不深,甚至有一些高山的山顶没有被海水淹没,那么草木不生的山自然也就少了。像西王母所居的玉山,草木繁盛如同人间仙境,距离480里之外的轩辕丘就是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这就说明轩辕丘比玉山要低,被海水浸泡时间长。

《海外北经》中有个“三桑无枝”的地方,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印象。那有三棵扶桑树,又高又大,可就是没有枝叶。我们现在看来这种记载很神奇,这么大的树怎么没有枝叶呢?当时很可能就是北方陆地都被海水淹没了,陆地上的植物树木长时间遭受海水浸泡都枯死倒下了。唯独这三棵树太大了,虽然也枯死了,枝叶都腐朽剥落了,但是本体却没有倒下。洪水消退之后,也就成了“三桑无枝”的样子。您觉得这才猜想还算合理吗?

古代人还讲究“息壤”,咱们现在没有这个概念了。息壤就是通过空置休息人工保养后可以用于种植的土壤。也就是洪水消退以后,土壤要经过很长时间的空置休息和保养,才能再种庄稼用。不是说什么土壤都能长出植物的,有的朋友认为,不是所有土壤都能生长植物吗?那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土壤经过数千年的微生物活化,都是当时所谓的息壤了。

可在大洪水之后,息壤是极其稀少的,这就难怪《山海经》中讲:“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私自用了点息壤就丢了性命,可见当时土地遭受洪水损害的严重性了,当时的息壤关系到天下人的性命啊!我们会说,古代人少土地多,老百姓还经常被饿死,现代耕地越来越少,怎么反而能养活十多亿人呢?

一个要感谢前些日子刚刚离世的袁隆平袁先生,他可以说是当代神农,全人类的英雄;另一点就是因为现在的土壤生物活化的时间更长,产量也更高了,要是放在古代,现在这么多人口那绝对是大灾难啊!

说到这又想到一个话题,咱们中国古代的悬棺葬,一直都是未解之谜。装着尸体和随葬物的棺木要数百斤,到底是怎么弄到悬崖峭壁的崖洞里去的?也许咱们现在觉得是问题,当时就不是问题啊!

几千年前水位本身就那么高,直接用船可能就办到了。各位注意当时悬棺葬的那些地区,全都是属于古代南海时的区域,这恐怕不止是巧合吧?所以我们现在看到那些悬棺的高度,应该就是当时安葬时水位高度再高一点的位置了。等到大洪水完全消退了,悬棺就成了奇观了。

所以说一种风俗的形成,必然和当时的历史有关,悬棺葬的产生,一定也是和当时特殊历史条件相结合的。悬棺葬的形式结束了,也就说明那个地方的洪水完全消退了。大多数悬棺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么中国南方的水应该是到了那个时期才基本退完。最晚的悬棺在四川宜宾,时间约在明朝,很可能是因为地处长江上游边,水位消退得最晚。

关于这么多山草木不生的原因,咱们今天先聊到这,其实《山经》还有很多秘密没有被挖掘出来。例如说所有记载的山中,有六成的山上都有一种以上的宝藏!这么多宝藏是哪来的?现在又在哪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