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观 | 年轻健康时有没有必要买保险?
很早就想写几篇文章聊一聊「保险观念」方面的话题了,拖延症阻碍了我。常言道:千足之虫,死于足下,脚太多了迈不开,想太多了干不来。提笔就写,以下是这个系列的第一篇文章:
1 有没有「必要」买保险
我想「买保险」并不是「必要」的,因为「必要」意味着「不可缺少,非这样不行」, 而实际上,包括「买保险」在内,我们最少有四种方法来管理「人身风险」:
1.1 风险规避
指设法回避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举个例子:
有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道路交通事故864.3万起,造成死亡人数约6.3万,其中高速公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道路交通事故死亡总人数的10%左右。
那么,「不上高速」可以作为一种「风险规避」的手段。
1.2 风险预防
即“防患于未然”。
举个例子:
吸烟被公认是肺癌的首个高危因素,80%以上的肺癌患者有着长期主动吸烟或被动吸入二手烟的经历。研究表明,吸烟人群的肺癌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出10至20倍,其中男性吸烟者患肺癌的几率是不吸烟者的23倍,女性则是13倍。[引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效预防肺癌的最佳手段》]
那么,拒绝烟草,远离二手烟,可以作为肺癌的预防手段。
1.3 风险转移
指为避免承担损失而有意识地将损失转嫁给其他单位或个人。
投保「人身保险」可以看作是一种「风险转移」,因为投保人实际上是通过与保险公司订立合同,将被保险人发生风险后的财务损失转移给了保险公司。
1.4 风险自留
指不做刻意的安排,当风险真的发生时就自行承担损失的方法。
举个例子:
家中有人患了重病,先花家里的储蓄,不够再找亲友借,借不到则卖房卖车或者到“众筹平台”上找陌生人捐款。内心阴暗的甚至还会从一开始就“按钱不动”,直接找陌生人“众筹”捐款。这类方法大体就是先「裸奔」,然后「生扛」加「募捐」。
综上,「买保险」并不是应对风险和损失的唯一方法,也确实有幸运的人可以平安健康地活一辈子,买与不买保险本身没有对错之分,只是基于风险认知后的选择,只不过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2 要在「年轻健康」时买保险么?
因为年轻和健康,发生疾病的风险较低,在这个阶段买保险是否合适? 还是应该等到年老体弱时再买更划算呢?
2.1 重疾发生率
「投保健康险」其实是跟在保险公司对赌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年轻健康时患病的几率低,年老体弱时患病的几率高, 这个道理你懂,保险公司更懂。
以下是我根据《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2006-2010)》绘制的两张折线图:
26-65岁男性群体发生6种及25种重大疾病的经验概率
26-65岁女性群体发生6种及25种重大疾病的经验概率
看过图,你应该能理解下面的故事:
西城先生30岁, 东楼先生50岁,他俩身体都还算健康,但是在投保同一款保险产品时, 同等保额下东楼先生的保费几乎要比西城先生的保费高出一倍。另外,东楼先生还发现自己可购买的最高保额要比西城先生低得多,很难真正起到保障作用。
尽管如此,东楼先生还是幸运的,因为很多他的同龄人已经有了一些健康状况,投保的结果轻则加费承保,重则除外承保,甚至直接被拒保。
「健康险」真的是「今天你对我爱搭不理,明天我让你高攀不起」的一种保险。
2.2 「裸奔」多久才最合适?
「年轻健康」是现在的状态,而保险所保障的是未来的风险。虽然从整体上看,人群的健康状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差,但就个体而言,却存在健康状况「突然」恶化的可能。
且看一组来自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
20-39 岁年龄组的肿瘤发病率在 2000 年是 39.22 / 10 万,到 2013 年增至 70.01 / 10 万,这也意味着,13 年的时间里,年轻人癌症病发率增加了将近 80%,按照 2013 年的人口统计数据进行计算,中国每一年新增约 30 万名年轻的癌症病人。
面对恶性肿瘤发病的年轻化趋势,到底该在多少岁或者身体健康变成怎样时去投保才能做到成本最低收益最高呢?
其实很难有一个确切的答案,最稳妥的做法应该是有了投保意向后尽早投保,尽快获得保障。
2.3 意外伤害的风险
意外伤害并不会因为一个人年轻健康就不会发生在他的身上。
3 小结
买不买保险,取决于个人的「保险观」,但是「年轻健康」绝对应该是选择保险公司和挑选保险产品的资本,而不应该成为「拖延投保」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