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谋打仗要善控作战节奏
作战行动通常表现出一种抑扬有致、张弛有序的节奏感。科学的作战节奏是灵活运用战术和充分发挥指挥艺术的完美结合。把握作战节奏既是取得作战优势和主动的关键环节,也是善谋打仗赢得胜利的重要前提。
以政治主动为牵引,统筹好军事行动“动”与“静”的关系。战争是在一定政治背景下实施,为实现政治目的服务的。它既是军事力量的激烈抗衡,也是集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斗争于一体的综合较量。从世界战争史看,无论什么性质的战争、以何种形式展开,战争发起者都会想方设法在道义上抢占先机,为战争正名,争取政治主动贯穿作战始终。因此在组织实施作战过程中,要站在战略全局高度,通过权衡政治、外交斗争的利弊得失,客观决定当前作战活动的“打”与“停”。信息化战场具有战略、战役、战术层次界限相融合的趋势,战略级的战争目的,往往通过战役级的指挥,以战术级的行动来实现,部队的任何作战行动都将关系国家的战略全局。因此,要引导官兵充分认清“为何而战、为谁而战”等根本问题,做到打而有度、动而有序,灵活控制。
以达成作战效果为前提,统筹好选择目标“取”与“舍”的关系。目标选择,直接服务于战争和作战目的,集中体现战略意图,深刻影响作战进程与结局,极大地制约着部队作战效能的发挥。目标选择不仅是作战指挥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而且已成为现代战争作战指挥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是作战指挥层思维的聚集点,也是战争决策层关注的重心。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精确选择与打击作战目标贯穿于作战全程,目标选择与打击从确定问题开始,以评估实施作战方案所取得的效果结束。目标选择与打击更加集中于创造特定的效果,实现预定作战目标。确定作战目标,首先应准确判明目标价值,善于根据敌目标类型、所处位置、武器系统性能及功能作用,结合作战行动分析对我威胁程度,选择便于打击、便于采取有力方式、利于迅速达成作战目的的目标。对目标实施打击时,坚持军事打击与政治手段相策应、硬摧毁与“软杀伤”相结合,同步打击不同层级的要害目标,动态控制作战行动,确保先期打击为后续打击创造条件、后续打击有效利用先期打击效果,以实现最佳打击效益。
以保持攻击锐势为主线,统筹好作战行动“快”与“慢”的关系。作战行动是为实现作战目的而进行的有计划活动。集中作战威力,快速实施作战行动可给敌造成和施加足够压力,剥夺对方行动自由。信息化条件下,部队的机动能力、火力打击能力等大为提高,“杀伤链”(发现、定位、跟踪、瞄准、攻击、评估)的时间日益缩短,作战行动大大加快。当战场情况有利于进攻时,要集中威力,加快节奏,一举粉碎敌防御体系,绝不让敌人从首次突击的混乱中清醒过来,保持对敌的压力,不给敌喘息之机。但也不能一味求快,因为作战行动受到后勤保障等因素制约,过分追求快速作战,部队通常会因疲劳和资源消耗而付出代价。在实施决定性进攻之前,通常要放慢速度,查明敌重要目标位置,作好全纵深同时攻击准备,或完成再补给向扩张战果与追击阶段的过渡。指挥员和指挥机关要灵活运用战法,以保持部队攻击锐势为前提,根据态势和作战方法变化,改变运动方向,调整作战部署,积极采取有效行动,快速转入下一步作战。
以利于发挥指挥效能为抓手,统筹好指挥方式“集”与“散”的关系。作战指挥方式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关系到作战指挥质量和效率的高低,甚至影响作战成败。信息化条件下的集中指挥和分散指挥正日趋融合。一方面,指挥手段日臻完善,为指挥者干预指挥对象和指挥对象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指挥者指挥”提供了便利,模糊了战略指挥、战役指挥、战斗指挥的层次。另一方面,敌对双方的斗争日渐复杂,战场情况变化急剧,作战指挥的时效性加强,要求战略、战役、战术各个层次的指挥对重大问题的决断,都要在极短时间内迅速变成部队整体协调一致的行动,必然呈现出高度的集中指挥和适当程度分散指挥的有机结合。过分强调集中指挥,指挥对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得不到充分发挥;过分强调分散指挥,片面地把指挥权全部分散给下级,缺乏统一的指导,将使各部作战力量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形成整体合力。要正确把握指挥权限,适时调整集中指挥的范围和力度,使部队在整体上形成合力,在局部上游刃有余。具体实践中,要以适应战场情况需要为依据,把握好指挥职权集中与分散的尺度,灵活运用。采用集中指挥方式时,要防止事事包办;采用分散指挥方式时,应规定出下级行使职权的界限,防止放任自流,失去控制。
以发挥整体威力为目标,统筹好作战时序“先”与“后”的关系。作战是以时间和空间为坐标系的待解方程式,对影响变量的先期正确确定,是对作战方程式进行正确求解的必要前提。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鉴于参战力量的多元性,从全局角度考虑,必须将它们合为一体,实施整体作战。这就要求在力量编成和使用上必须有很强的整体观念,努力谋求和最大限度发挥作战力量体系的整体功能。科学确定作战顺序是发挥整体威力的必然要求。要综合采取多种技术手段和措施,最大程度发挥网络化的信息系统功能,将实时的战场感知、灵敏的战场机动、精确的目标打击、严密的综合防护,通过战场信息系统紧密衔接,构成一体化作战“并行联动”的闭合行动链路。实现下级作战指挥信息系统与上级作战指挥信息系统的融合,将各级战斗力量体系综合集成为具有内聚外联整体作战功能的战斗实体。
以合理配置资源为底线,统筹好作战保障“重”与“轻”的关系。作战,归根到底是一种物质运动,需要消耗人力、武器弹药、物资器材、时间等各种资源,以换取作战胜利。对指挥员来讲,涉及到资源消耗就存在效益问题:手中所掌握的作战资源“较少”,而需要使用作战资源的地方又“较多”,就自然构成了一对矛盾。这就需要指挥员从作战效益出发,运用资源配置理论对作战资源进行综合运筹,向核心目标、主要力量、关键时机进行重点倾斜,充分发挥作战资源的最佳效益。没有整体考虑,作战会顾此失彼;不能突出重点,作战会节奏错乱。合理配置作战资源的重点,在较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部队战斗力的强弱,抓住它就等于抓住了作战节奏,抓好它就可以带动和促进作战目的实现。同时,重点与一般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依存。只讲重点或不讲重点,都会造成作战指导上的偏颇,使部队的作战效果和战斗力发挥受到直接影响。全盘考虑,突出重点,是在有限的指挥保障资源不能完全满足作战指挥需要情况下,解决矛盾的一种有效办法,必须高度重视,合理运用。
编辑感言
曼施坦因的节奏
■周 峰
二战时被称为“德军之魂”的曼施坦因,以提出并成功实施进攻西欧的“曼施坦因计划”而成名,被喻为最会用头脑打仗的军人,当时少有的既精通战略又精通战术的高级将领。但从作战节奏控制角度而言,曼施坦因可谓成也节奏,败也节奏。闪电战之于英法苏三国来说,是防不胜防、前所未见的陆军最快进攻节奏,德军因此所向披靡。苏联元帅科涅夫曾评价说,曼施坦因的战略思想“深邃而可怕”,所统帅的军队有如德军的利剑。但类似曼施坦因的装甲部队5天内在苏境推进400公里,又使资源补给和战士体力出现空当,加上德国的对外侵略用尽了一战后人们对战败国的政治同情等因素,战争控制逐渐超出了德国的能力和管控范围,逐步转入盟军手中。
控制了作战节奏,就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住了战争的主导权,控制了战场主动权,掌握了战争的节奏权。在现代战场上,如何掌控作战节奏包含更多新内涵,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