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第一大造富产业?这对悉尼夫妇20岁就退休了

在一场房产拍卖会上,位于悉尼著名旅游景点邦迪海滩(Bondi Beach)的一套顶层公寓以2010万澳元价格售出!

成为了澳大利亚有史以来通过拍卖售出的最昂贵公寓。

5年时间翻了一千万的公寓!

悉尼遭遇强降雨,但依然挡不住火热的房产市场!

一套位于悉尼邦迪海滩的诺茨大街(Notts Avenue)四房,四浴室顶层公寓吸引了大量人群前来。

其中7位竞标者注册参与了竞拍!

起拍价为1450万澳元,买家指引价在1300万至1500万澳元范围内。

在经过第二次叫价1460万澳元短暂的停留后,价格直接飙升25万澳元,到1650万澳元。

随后,加价的步伐开始放慢,甚至拍卖官声称要成交的时候,又有买家出价,价格跳到了1680万澳元。

而在达到1,700万澳元的时候,这场竞标开始“开挂”,竞价像坐火箭一样飞速上涨,每次加价有50,000澳元和100,000澳元。

在经历多达65次竞标后

最终,以2010万澳元价格成功拍出!

该物业成为了澳大利亚有史以来拍卖中最昂贵的公寓,也是所有拍卖中最昂贵的住宅物业之一。

去年9月份,位于悉尼富人区Vaucluse的一套五居室独栋别墅以2460万澳元的价格成交,打破了澳大利亚的拍卖纪录。

这套公寓可以俯瞰邦迪海滩,由前世界冠军帆船运动员詹姆斯·梅奥(James Mayo)拥有。

要知道,詹姆斯在2016年购得该物业的时候仅花了980万澳元。

澳大利亚第一大造富产业?

尽管,近些年科技行业造就了不少亿万富翁,造富速度堪称奇迹。

但是,长期来看,地产行业才是澳大利亚过去数十年来第一大造富产业。

在澳大利亚最富裕的250名超级富豪中,64位富豪来自房地产相关行业,成为所有行业中富豪最多的一个行业。其次分别是投资行业的42人、零售行业的23人和科技行业的19人。

尽管现在房价上涨幅度不如过去,但在全球经济面临巨大压力之际,房地产仍将是最好的投资工具。

以富豪榜常青树、素有悉尼公寓大王之称、美利通(Meriton)的老板哈里·特里古博夫(Harry Triguboff)为例,在最新的排名中以155亿澳元身家位居前三。

房地产的造富能力,不仅仅是对超级富豪!

对于普通人而言同样,同样也是跃升“上流”财富社会的快速通道。

悉尼夫妇20岁退休了!32套房年入租金$100万!

34岁的斯科特(Scott)和32岁的妻子米娜·奥尼尔(Mina O’Neill’s)并不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富二代故事那样。

而是真真切切靠着自己的努力,在四年前成功实现财富自由,就“退休”了!

现在坐拥房地产投资组合价值2200万澳元!

斯科特最初是一名工程师,从小住在Sutherland Shire。

两人从2010年还是大学生的时候,开始打造属于他们的房地产帝国,当时他们还只是在酒吧工作。

这对夫妇的第一笔交易是在Shire买了一套带有老奶奶套间的独立屋,使用的是他们从十几岁起就开始积攒的6万澳元。

购入价为48万澳元,他们付了10%的首付,政府当时为首置业者提供了印花税豁免。

房租是每周640澳元,几乎抵消了他们所有的成本。

但他们的投资组合真正膨胀是在2014年开始投资商业地产时。

“当时就灵光一现的时刻,”斯科特表示。

“商业地产并不像住宅那样在烧烤时被热议,但它并不复杂。你实际上会从中得到更多的收入。”

他们的第一套商业地产是位于珀斯的一座价值64万澳元的迷你超市,还附带一家鱼店。

这家店的租客刚好租约就要到期,在奥尼尔夫妇刚买下后就决定续签,这意味着银行将房产的估值比他们当初支付的价格高了15%。

“从那以后,我们就再也没有回头,现在我们买商业地产。” 斯科特表示,投资商业地产的关键,是把关注重点放在能够抵御衰退的企业上。

他们的大部分物业是医疗办公室或工业所用,他们避开了大多数类型的零售物业和CBD办公空间。

“牙医或医生通常会在同一间办公室呆上几十年……但CBD的办公空间则是最弱的物业类别。”

现如今,他们手中价值2200万澳元的房地产投资组合包括:珀斯、布里斯班、悉尼、首都领地和昆州东南部的商业和住宅地产。

2016年开始,两人就一直在寻找富有激情的项目,包括帮助其他人在市场上站稳脚跟。

在新冠前,他们每年都会度假三个月,通常是住在希腊科斯岛他们拥有的一套9卧室房产里。

除去抵押贷款成本和其他所有权费用,他们每年的租金收入为45.2万澳元。

如今,他们已经搬到了Bellevue Hill居住。

斯科特表示,他们受益于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购买了多处房产。

他们还受益于住宅和商业市场房地产价格的飙升——过去10年,一些地区的房价上涨了近两倍。

“随着时间的流逝,没房的人群会发现,想要积累财富越来越难。”

有房一族与无房一族人群进一步分化。

相比之下,前一类人群退休生活更为容易。

来自澳洲财经见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