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谋国张子布(三国演义与三国志)
在《三国演义》当中,张昭张子布这个角色并不是很高大,往往起到的是背景板的作用,主要用来衬托其他人物的高大上。最著名的就是赤壁之战前,张昭是东吴文官的代表,整个东吴的文官集团在当时都是主降的,张昭就是其中的精神领袖。然后就是诸葛亮舌战群儒,张昭这批人的作用就是映衬出诸葛亮睿智,然后诸葛亮智激周瑜,智激孙权,坚定了东吴抗曹的决心,赤壁之战大胜,东吴以张昭为首的文官就越发显得渺小可笑。
张昭不光配合过诸葛亮,还配合过周瑜,比如“战长江孙氏报仇”一段,孙权想要出兵攻打黄祖,张昭说:“居丧未及期年,不可动兵。”因为去年冬天孙权的母亲亡故,孙权服丧不满一年。但这话立刻被周瑜驳斥,周瑜说:“报仇雪恨,何待期年?”然后孙权决意动兵,并且报仇成功,斩杀了黄祖,收了黄祖手下大将甘宁,等于又是周瑜对张昭错。而且周瑜驳张昭不是一回两回,张昭的意见总是被无视,而且驳斥张昭的意见最后总是被证明是正确的,张昭就显得有点尴尬。

更为尴尬的是,如果张昭的意见被采纳,执行的结果经常是失败。比如说“张辽威震逍遥津”那一段。曹操打下了汉中地区,严重威胁到了刚刚在益州站住脚的刘备集团。诸葛亮给刘备出主意,让刘备把和孙权集团在归属权上存在严重争议的荆襄九郡让出三郡给孙权,条件是让孙权出兵攻打曹操,缓解刘备集团的压力。这回是张昭出主意,他看出了刘备集团的目的,建议孙权将计就计,趁势出兵,攻打曹操。结果孙权出兵,在合淝被张辽杀了个灰头土脸,吃了大亏。
不过您注意到没有,虽然张昭的表现有点儿惨不忍睹,但他还一直是东吴的首席文官,而且每次遇到事情,他还都能参与决策。孙权不是不会用人的人,要是张招真是个废物点心,早就让他哪凉快哪待会儿去了。那么为什么张昭一直能够受到重视呢?
您肯定熟悉这句话:“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郎。”这是孙策临死前给孙权留下的话,所谓的“内事”就是治国理政,处理政权内部事务;而“外事”就是征战杀伐,纵横捭阖,争霸天下。而《三国演义》的故事基本上都写的是群雄逐鹿,攻杀战守,连横合纵这些事情,基本上都属于“外事”,所以这根本不是张昭的强项嘛。所以张昭的意见经常不如周瑜很正常,他们就不是一个项目的选手,你让梅西去打篮球,那不是要他的命吗?如果放到汉朝开国年间,如果遇到争夺天下的事情,刘邦让萧何出主意,肯定也比张良陈平差很多,萧何的能力在于治理内政,保证后勤供应,跟张昭差不多。而属于张昭强项的治国理政这些“内事”在《三国演义》的情节里基本没有涉及到,因为这些东西故事性不强,在小说里大量出现,影响小说的可读性,所以基本都被忽略了。
张昭比较露脸的事迹在《三国志》当中记载的比较多,在孙策时代,他总揽文武之事,一把抓。后来孙策死了,临终前把孙权托付给张昭,所以张昭也算托孤老臣。而且在《三国志注》当中,裴松之先生引用《吴历》的记载,原文是:策谓昭曰:“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就是说“您要看孙权不是那块材料,您就自己把江东收过去归您就行了。”诸位,您看着眼熟吧,不光是刘备跟诸葛亮说过这话,这话在三国时期属于流行用语。关于刘备白帝城托孤,很多人评论刘备跟诸葛亮说要是刘禅不成器,您就挑班自己干,这是试探诸葛亮,一旦诸葛亮流露出这个苗头,立刻他的脑袋就没了。这话没办法印证,只能是猜测,而孙策托孤张昭的这话,只有这句话,没有张昭的反应,我们也不知道当时是一个什么情景。
不管怎么说,孙权上来以后,张昭就属于老同志了,在孙权面前说话很有分量,他就经常劝谏孙权。孙权和曹丕一样,也喜欢打猎。而且孙权年轻,喜欢表现自己,打猎的时候如果看到老虎,他第一个骑马冲上去射,弄的老虎经常扑到他的马前,有时爪子都扑到马鞍子上了,孙权觉得很刺激,后世苏东坡也写词称赞孙权“亲射虎,看孙郎。”不过可把旁边的张昭吓得够呛,他就跟孙权说:“您虽然年轻,但是东吴的最高领导,您不能总这么玩命,真出点儿事,非乱了不可,也让天下人笑话咱们。”张昭这话跟后来一些拍马屁人士说的领导总想着工作,不注意身体绝对不是一回事,他确实是为东吴着想。孙权一听,表示虚心接受,但到底是年轻人,老同志的意见不能不听,又想找刺激,他也有办法,让人做了一辆射虎车,车上加装加了防护设施,配了一个司机兼保安。但还是有猛兽可以跑到车前,用爪子击打车身,孙权听着挺高兴,张昭又劝,这回孙权是坚决不改了。

这一老一小挺有意思,老的总是苦口婆心教导小的,小的倒是知道老的为自己好,就是总觉得老的管得太多,时不时的有点逆反心理,真有点儿像一对父子。后来孙权在武昌大宴群臣,玩嗨了,孙权喝多了,让人拿水泼大伙,还告诉大伙:“看见旁边这个水池子没有?今天大伙要放开喝,喝到醉的掉进水池子才能算完,否则都不能走啊!”张昭一听,站起来就出去了,到自己车里坐着。孙权把他叫回来:“大伙都挺高兴的,您老人家这是怎么了?”张昭就说:“当初商纣王弄酒池肉林的时候大伙也挺高兴的,但那是好事吗?”孙权一听,没词了,赶紧让大伙都撤了吧。

这回孙权是听了,再说一个孙权不听的,曹魏建国以后,远在辽东的公孙渊反了,他也玩远交近攻,派使者千里迢迢来到东吴,向孙权称臣,让孙权帮他抵抗魏国的征剿。孙权挺高兴,派张弥和许晏到辽东册封公孙渊。张昭一听,就在朝堂上拦住孙权,说:“公孙渊现在怕魏国打他,他扛不住,才拉上咱们,其实他本心不想尊您为老大,这就不是他的本意,一旦这小子改主意了,他们俩就回不来了,咱们这个眼就现大了。”孙权不停,坚持自己的主意,张昭也不退让,两个人越呛越激烈。最后孙权翻脸了:“现在吴国的官员在宫里怎么拜我的,在外面就怎么拜你。我够尊重你的了,你总在大伙面前让我下不来台,你信不信我哪天一激动把你杀了?”张昭哭了,说:“我也知道我的意见你经常听不进去,但我是托孤老臣,我必须把我这一腔热血都泼在你身上,因为太后临死时招呼我,让我帮着你的话我还没忘呢(估计老头没敢说孙策那话)。”孙权一听,感动了,把刀一扔,也哭了。
哭是哭了,但张昭的意见孙权还是不听,张昭老头也拧,回家以后把大门一关,表示我不出去了。孙权拧劲也上来了,你不不出来吗?那你就别出来了,直接让人拿土封了张昭家大门。张昭一看,行啊爷们,你不封我家大门吗?我从里面再封一道。这俩人又杠上了。
后来公孙渊果然改主意了,那哥俩就被他杀了。孙权一看,还是张昭的意见对,就派人去找张昭,老头还生气呢,不开门。孙权亲自去,他也不开。孙权也有主意,他学晋文公找介子推那段,直接放火烧张昭他们家大门。结果张昭到屋里,把窗户都关上了,你烧吧。孙权怂了,赶紧派人灭火。在门口站着也不敢进去,还是张昭的那几个儿子有眼眉,把老爹扶出来,孙权把张昭带回宫,向张昭作了深刻的自我批评,张昭这才重新出来工作。
其实这些事情也挺有意思的,但《三国演义》基本没涉及,可能是跟主线离得有点远。所以《三国演义》里张昭这个人物比较单薄。不过我还要为他主降这事说两句,劝说主公降曹也是一种意见,毕竟在当时虽然不是山穷水尽,但明显面上胜算不大,特别是对于他们这些不上战场的文官来说。毕竟这战争没有正义性,所以他们的意见是不打无意义的战争。而且他们并没有主动投降,只是发表意见,这也是他们分内之事。而且一旦大政方针定了,他们也能坚决贯彻执行,没有三心二意,挺好。至于张昭经常被反驳这一点,那是因为孙权找他们议事,就是要听所有人的看法,兼听则明,张昭就不能藏着掖着,必须说出自己的意思,否则就是不尽职。而且您看,张昭屡次被驳斥,但并没有什么不高兴的表示,也没有记恨周瑜这些人,暗中拆台什么的。大家都是为了工作,没有私怨,张昭做的挺好的。
连着说了四个《三国演义》当中形象不那么高大的文官,给他们找了找脸,接下来咱们该聊聊武的了,后面说说曹营几个被忽视的武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