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湖湘文化 1周前
岳麓山风景名胜区以其秀美的自然景观而闻名遐迩,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沉淀了丰富的人文内涵。景区历史名胜古迹和近代名人墓葬、革命纪念遗址繁多,现有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其中包含全国四大书院之一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被外界誉为“汉魏最初名胜,湖湘第一道场”的古麓山寺,被道教称为“第二十三洞真虚福地”的云麓宫,被誉为“建党先声”的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名人墓葬林立,黄兴、蔡锷等仁人志士长眠于此,伟人足迹处处,橘子洲、爱晚亭都留下了革命的红色篇章。厚重的传统文化沉淀,传奇的革命历史传统,以及与湖南人,与湖湘文化血脉相连的精神内核都使岳麓山风景名胜区具有了珍贵而独特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今天刋载网载文章,略论岳麓山的人文历史:
一、朱张理学,道南正脉。
岳麓书院 ,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因袭增拓”创立岳麓书院,与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河南登封嵩阳书院、河南商丘应天书院,合称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嗣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改为湖南高等学堂,尔后相继改为湖南高等师范学校、湖南工业专门学校,1926年正式定名为湖南大学。历经千年,弦歌不绝,故世称“千年学府”。北宋大中祥符(1008-1017)年间,在周式执掌下的岳麓书院成为天下四大书院之一。大中祥符八年,宋真宗召见山长周式,亲书“岳麓书院”匾额。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延聘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教岳麓。张栻主教期间,以反对科举利禄之学、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出了一批如吴猎、赵方、游九言、陈琦等经世之才的优秀学生。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历史上有名的“朱张会讲”。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时人描绘“一时舆马之众,饮池水立涸”。这次会讲,也推动了宋代理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所以不仅是长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朱张会讲之后,岳麓书院名声更加远播,元代理学家吴澄在《重建岳麓书院记》中说:“自此之后,岳麓之为岳麓,非前之岳麓矣!”绍熙五年(1194年),在岳麓会讲27年之后,朱熹任湖南安抚使,再次来到潭州,重整岳麓书院,颁行《朱子书院教条》。经过他的整治,岳麓书院再次进入到繁盛时期。岳麓书院历史上经历多次战火,曾七毁七建,几度兴衰。1507年(正德二年),阳明心学一代宗师王守仁来岳麓讲学,标志着了岳麓书院又一个学术繁荣期的到来。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春,康熙帝御书“学达性天”匾额。1744年(乾隆九年),乾隆帝又赐御书“道南正脉”于岳麓,岳麓书院在全国的重要地位再次获得肯定。1833年(道光十三年)巡抚吴荣光仿学海堂制,在此创设湘水校经堂,首开湖南书院教学改革之风。清末,岳麓顺应历史潮流,设译学、算学等科,增置时务和西学图书,进行了教学改革。清末实施新政,废书院而兴学堂,“岳麓书院”于清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被湖南巡抚赵尔巽奏废为湖南高等学堂。岳麓书院不但是程朱理学的道南正脉,更是湖湘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灵山宝地。书院大门上的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道尽了岳麓书院历史上人才辈出的事实。
岳麓书院讲堂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学达性天”、“道南正脉”三块牌匾 实事求是讲堂位于岳麓书院的中心位置,讲堂檐前悬有“实事求是”匾。1917年湖南工专迁入岳麓书院办学,悬匾于此。“实事求是”源于《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其中说到献王治学时有“修学好古,实事求是”的评语。湖南工专校长宾步程手谕“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旨在教育学生从社会的实际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毛泽东青年时代曾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实事求是”对他的思想形成产生过影响。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毛泽东丰富发展了“实事求是”的内涵,使“实事求是”成为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学达性天“学达性天”是康熙皇帝赐给岳麓书院的匾额,表彰岳麓书院对于传承理学、培养人才的贡献。“学达性天”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是指通过教育,通过做学问,通过“养性”,达到“性命合一”,达到“性”与“天”齐,达到“性”和“天”的统一。这既是儒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也是中国教育几千年不变的目标。对我们现在的教育教学工作仍有现实借鉴意义。原匾毁于战火,现匾是1984年集康熙手迹而成。道南正脉“道南正脉”是清乾隆八年(1743年),清廷为表彰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功绩而颁赐乾隆帝御书匾额。指岳麓书院对长沙历史文化中思想意识、学术观念、文学艺术、宗教信仰等社会意识文化的重大影响。此匾为原匾,在战乱年间受到书院工作人员的巧妙保护而免于炮火。直至解放后才将此匾重新悬挂上堂。
湖湘文化湖湘文化,是指一种具有鲜明特征、相对稳定并有传承关系的独特地域历史文化形态。以先秦、两汉时期的楚文化为源头,自南北朝以来,历唐、宋、元、明,伴随着几次大规模的移民,由于历史的变迁发展,组合、建构出一种新的区域文化形态,称之为湖湘文化。湖湘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淳朴重义”,“勇敢尚武”,“经世致用”,“自强不息”。湖南先民文化传统中,又蕴含着一种惯于发扬主观能动性,敢为天下先的性格特征,成为湖湘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基础,形成了国家民族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集体主义价值观、突出的爱国主义传统指向以及个人对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身在其中的湖南人,都无不深受湖湘文化的影响,深深地打上它的烙印。对于许多湖南人来说,他们都因有这一文化的深厚底蕴而骄傲,而自豪。湖湘文化从社会心理层面,主要源于本土文化传统。而在思想学术层面,则来源于中原的儒家文化,二者冲突融会,构成了湖湘文化独特的“倔强”、“刚坚”、“峻激”的风格。岳麓书院讲堂所悬的“道南正脉”匾额,显示着湖湘文化所代表的儒学正统。
湖湘文化的形成,两宋时期理学文化思潮的兴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理学一方面以复兴儒学为旗帜,另一方面,又大量吸收、综合了佛、道两家的宇宙哲学和思辩方法,将儒学发展为一种具有高深哲理的思想体系。两宋时期中国出现的另一个重要的学术现象:“儒学地域化”。儒家学者集聚于各个地域的书院中,形成了具有各自学术传统、思想特色的地域学派。理学思潮的兴起,文化重心南移和儒学地域化,必然使这种以儒家为核心、综合释道的文化形态在南方繁衍、发展。最终促使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地方学术形态-----湖湘文化的形成和崛起,并在日后大放光彩。儒、释、道汇聚,并拥有“道南正脉”岳麓书院的湖湘名山岳麓山,不但是湖湘文化孕育成型的蚌床,更因为代代湖湘学子从此走出,去实践它、展示它、升华它,而成为了湖湘文化千年生息薪火相传的一部完整编年史。早在南宋初期,岳麓书院就形成了当时理学中较为兴盛的湖湘学派,出现了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人才群体。明清之际,杰出的思想家王夫之也出身岳麓。晚清以后,这里涌现出了众多的人才群体,其中最著名的有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以陶澍、魏源为主体的政治改良派人才群体;咸丰、同治年间出现的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胡林翼为主体的“中兴将相”人才群体;戊戌变法期间出现的以谭嗣同为代表的维新变法派人才群体;变法失败后以蔡锷、陈天华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人才群体。1916至1919年间,青年毛泽东数次寓居岳麓书院半学斋,从事革命活动,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此后,大批岳麓师生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事业中去,如蔡和森、邓中夏、何叔衡、李达等等,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汉族,宋营道楼田堡(今湖南道县)人,北宋著名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著有《周子全书》行世。周敦颐曾在莲花峰下开设濂溪书院,世称濂溪先生,濂溪书院是他讲学的讲坛,他的学说对以后理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沧洲病叟、逆翁。出生于南宋时期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尤溪县),后随母迁居建阳崇安县,晚年曾在抚州定居,游历甚广。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张栻(1133-1180),字敬夫,一字钦夫,又字乐斋,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南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县)人。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湖湘学派集大成者。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涢斋,别号一壶道人,湖南衡阳人,汉族。晚年居衡阳之石船山,世称“船山先生”。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与方以智、顾炎武、黄宗羲同称明末四大学者。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原属湘乡)荷叶镇。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
胡林翼(1812—1861),字贶生,号润芝,晚清政治家、军事家,湘军重要首领,汉族,湖南益阳县泉交河人。与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并称为“中兴四名臣”。左宗棠(1812-1885),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著名湘军将领,洋务派首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清收复新疆之战)等重要历史事件。
毛泽东(1893-1976),1893年生,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蔡和森(1895-1931),字润寰,号泽膺,复姓蔡林,学名彬。祖籍湖南湘乡永丰镇(今属双峰县管辖)。中国无产阶级杰出的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卓越领导人之一,著名政治活动家、理论家、宣传家,新民学会发起人之一,法国勤工俭学组织者、实践者之一。
杨昌济(1871-1920),又名怀中,字华生,湖南长沙县人,伦理学家,教育家。曾赴日本、英国留学。
徐特立(1877-1968),原名懋恂,字师陶,中国革命家和教育家,湖南善化(今长沙县江背镇)人。毛泽东和田汉等著名人士的老师。 二南诗刻位于岳麓山爱晚亭后右侧亭中,四方刻字的立方体石桌,高72.5厘米,基高18厘米,碑顶空白,碑的四个侧面刻有宋代张南轩(张栻)、清代钱南园游览岳麓山的诗句,故称“二南诗刻”。此石刻字体方正端庄,字方而意圆,敦厚雄秀,气势张扬,师法颜鲁公。1911年,湖南高等学堂监督程颂万立碑并刻“宣统三季秋,补葺爱晚亭,刻南轩、南园二先生诗,并征罗鸿胪故事,书'放鹤’二字,以永嘉游。程颂万并记。”程颂万为当时湖南高等学堂的学监, “罗鸿胪”即罗典, 张南轩《青枫峡》诗:
扶疏古木矗危梯,
开始如今几摄提。
还有石桥容客座,
仰看兰若与云齐。
风生阴壑方鸣籁,
日烈尘寰正望霓。
从此上山君努力,
瘦藤今日得同携。
钱南园《九日岳麓山》诗:
雨歇江平政亦闲,
相寻故事一登山。
红萸黄菊有深味,
碧涧丹崖俱净颜。
北海碑看落照里,
南轩座接清风间。
归欤具住究8幽兴,
细楼林鸦几队还。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