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泰中医是这样看病的

邢大夫,我一朋友,年轻时得了心肌炎,现在是心衰,肝脏也有问题,这种病中药能治疗吗?

邢医生,小孩子肌张力低,能不能治?

邢医生,我弟弟18岁,脸上一直长痘痘,喝中药能治吗?

邢仙,我最近患了盆腔积液,中药能治好吗?

邢医生,宝宝三个多月,一直感冒,昨天下午拍片说是肺里有痰比较深,医院让住院输水,宝宝太小了,不想输水,那像这种情况不输水吃中药能好吗?

邢医生,结肠炎能治吗?打呼噜能治吗?

邢医生在吗?我一邻居让我问问你,痔疮中医能治不?

邢医生你好,膝盖用力时酸软,早期的,能治好吗,从前找你治过失眠……

类似上面的问题知周隔不了几天就会被问到一次,要么问一个病名,要么说一个指标,要么说一个症状,然后就问“中医能治吗?”

当然还有下面这种情况:

邢医生,我顽固性失眠,找你是慕名而来,我同事的失眠在你这里看好了……

邢大夫,我高血压三年了,听说你高血压治的不错,所以就挂号来找你了。

邢医生,听说你会治牛皮癣,我也想找你治治……

类似上面的情形,知周在门诊上容易碰到,听到这样的说法,知周内心总是有点忐忑,原因下面分解。

所以本期的题目是:中医是这样看病的。“看”者,看待、诊断、治疗之意也。“病”者,疾病、病人二者均在其中。

一、中医只是在“调理”

当然这个“调理”不是大家通常说的,我身体没啥事,就是来调理调理。

这里的调理是指调“阴阳”,这个不是知周瞎胡掰,《黄帝内经》是这么说的。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

——《黄帝内经》

通俗的说,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发现人体虚实、寒热、表里存在的偏颇,然后用药来纠正这个偏颇,让这些偏颇达到相对平衡就可以了。

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补之以味。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黄帝内经》

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散者收之,抑者散之,燥者润之,急者缓之,坚者软之,脆者坚之,衰者补之,强者泻之,各安其气,必清必静,则病气衰去,归其所宗,此治之大体也。

——《黄帝内经》

写到这里,聪明人开始懂了:哦,中医治病就是纠偏,哪里偏了纠哪里,纠到不偏就可以。

所以罗大伦博士有本书叫《阴阳一调百病消》,“阴阳只要一调,疾病立刻就消”这个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说的大致是这个道理。

二、为什么是调理到相对平衡而不是绝对平衡?

病是人生八苦之一,也就是说病是人生在世的其中一个必备属性。农谚说“人吃五谷杂粮,没有不生病的”也是这个意思。

人生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所以不要贪求不生病,那是妄想。但想办法让自己的身体更舒服、更强壮一些是可以的。所以中医能做的事,就是纠正病人身体存在的偏颇,使之尽量恢复正常,减轻一些痛苦。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医生自己也不能例外,作为医生也只能是随缘尽力帮助病人罢了。俗语说“药医不死病,死病无药医”,就是教人明白这个道理,到了疾病要加重的时候,到了生命要结束的时候,往往会不论年龄、不讲身份。

只有明白了上面这些道理,我们在求医治病时,在面对死亡时,才能更“正常”一些。

三、还会有人总是问,这病中医到底能不能治?

(一)、中医其实不治病

中医并不过多的重视疾病的诊断,不像西医,西医严格来说不诊断出病名是无法用药的。

通常来讲,中医更关注人体虚实、寒热、表里的状态,发现这些状态中存在的偏颇,然后纠正这些状态。如果能够切实对症,那么大病可愈,大病当然包括癌症等让人恐惧的病名;如果用药不对症,或疾病持续恶化的趋势不可阻挡,那么即使西医诊断只是小病,中医也不一定能够治好。

比如2017年冬天的流感,知周治好了不少,但知周不需要看化验单,不需要知道具体流感病毒的名称,知周更多关注的是患者本身的虚实、寒热、表里的状态,这就是中医与西医的最大区别。中医多从主观找原因,西医多从客观找问题。

有人柳絮一飞就过敏,是该怨柳絮,怨春天,还是怨体质?

(二)、医生水平有高低

判断人体虚实、寒热、表里的状态,并纠正这种状态,是需要一定功力的。

有人看到舌苔黄就说有湿热;

有人看到上火症状就知道清热解毒;

有人听说身体寒就知道用艾灸;

有人遇见大便干就知道用泻药;

……

不光是老百姓,有的中医也是这么干的。这样的人实际是学中医还没有入门,连中医的基础理论都没有学好。

当然即使入门了,个人的经验积累、临证判断等都会存在差别。所以每一个个体都不能完全代表中医,只能代表医生自己个。所以老百姓都知道“看中医是找某个医生,看西医是找某个医院”。

(三)、擅长病种会不同

中医们因为门派的不同,个性的不同,即使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都过关了,仍然会存在专长的不同。但这种专长不能与西医的分科看病划等号,中医擅长病种的不同也是基于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基础之上的,不同于西医的机械分割和程序化操作。

头脑灵活的朋友会问了:为什么西医不辨证,还能有效?这个问题很关键,知周会对此专门再写一篇文章。

(四)、病有轻重得知道

一般来讲,疾病越轻,越偏于表,得病时间越短,正气越足,就越容易好转或治愈,反之难治。

比如有的人失眠严重,多依赖安眠药;有的人高血压多年,一直服降压药;有的人糖尿病多年,胰岛素和降糖药都在用;有的癌症病人,体质差还已经多次化疗了……以上等等这些人群,如果见了知周说:“邢大夫,我的病就交给你了,你一定要给我治好”,那么邢大夫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跟这样的病人签一个知情同意书,让他知道疾病的复杂性和医生水平的有限性。

有的病人就比较客观、理智,会说“我这病时间长了,也重,在你这里吃吃药,能帮我缓解些痛苦,西药能少吃点就不错了”。听到这样的话,知周就比较安心,只考虑用药治病的事就可以了。

(五)、别人好了你未必

知周自临床以来,大病小病都治好过不少,但知周几乎从不因此而自夸。即使有的人说我知道谁谁谁的失眠、高血压、牛皮癣……是邢大夫给治好的,所以也慕名而来。这个时候,知周多半要说:“我这里不包治,可以先吃两三次药试试”。因为中医不是针对疾病下手,只是在调虚实、寒热、表里的偏颇,偏颇如果能够得到纠正的话,疾病、指标或不适症状一般都会缓解。

但这事不一定,有些病长到有些人的身上,它就非常顽固,有些偏颇未必能够纠正过来,即使在别人身上有纠正得很好的先例。有的时候是病在好转,但症状或指标也有可能会反复,这个属于退病反应的范畴。有的人整体状态虽然好转,但症状或指标并不能完全恢复正常,这种不完美的情况也是客观存在的。

知周在给每个病人的嘱托单上都写着“大夫水平有限,此处就诊期间对治疗效果不满意,或三次调方后无效者,敬请另寻高明。病情出现严重或紧急情况者,请及时到就近医院急诊科就诊”,就是在客观的说治病这件事。

(六)、若不忌口别复诊

俗语:病人不忌嘴,大夫跑断腿。

“忌口”只是一个代名词,是指在生病服药期间,甚至平常生活中应该注意的“饮食起居注意事项”。比如:禁忌生冷、辛辣、油腻、牛奶,不要熬夜、饮酒、滥用偏方等,详见文后推荐阅读内容。

有的病人来找邢大夫复诊时,反馈说服药效果不理想或病情有反复,邢大夫就会绞尽脑汁考虑用药是否得当的事。但在询问病情的过程中发现,其中有些人的无效或反复是因为“不忌口”导致的。

有的人会主动承认说,不好意思,没有忌口;有的人不会自己说,大夫问到了,才想起这个事。真是白瞎了邢大夫满满的一张A4纸上的良苦用心啊。

有的人甚至怀疑服药禁忌,说别人家没注意的这么仔细,也好好的,我们已经很注意了,怎么还总是生病。当然这句话后面的潜台词很丰富。

知周会说:体质差的和体质好的能比吗?这么注意了,还不行,要是不注意,你看看会成什么样子……或者你找个不要求忌口的大夫看看去……

(七)、影响因素实在多

病生在人的身上,所以中医更多在研究人,而不是研究病。而人这种高级动物太复杂了,复杂到难倒老祖宗。下面是神医扁鹊的六不治。

人之所病,病疾多;而医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则重难治也。

大致意思是说:人们担心的是病太多,而医生担心的是治病的方法太少。有六种难以治疗的情况:一、狂妄、骄横、不讲道理、不遵医嘱的人;二、只重视钱财而不重视养生、治病的人;三、穿衣、饮食不顺应自然规律,或温饱问题不能解决的人;四、阴阳即将离决,脏腑精气不能安定的人;五、身体极度羸弱,不能服药或不能承受药力的人;六、只相信鬼神、不信任医生的人。有上面其中一条的话就很难治了。

所以治病这件事,三分治,七分养,患者为主,医者为辅。主导者和辅助者都不能颠倒了自己的位置。主导者要求辅助者全权负责,或辅助者越俎代庖,都是不讲道理的行为,有害无益。

(八)、五种类型要认清

知周的老师三七先生将疾病分为五种类型,敬请病家自己认清归属。内容如下:

治病求本,方不致误。依理而行,不入歧途。病因不同,深浅各异。详分类型,认清归属:

身病

饮食劳倦伤其内,六气感冒袭其外,并误药所伤,跌打所致,通属身病。可以草药、针灸、按摩、气功等种种自然疗法治疗,更重要的还在于治后的养。

心病

此为情志不和所致,喜怒哀乐发而不中节,因情志失和导致气血逆乱:怒则气升而不降,喜则气散而不收,悲则气消而不振,思则气结而不行,恐则气下而不升。通属心病,心病还需心药医,当拨阴取阳,明其君火,则自然阴霾四散,杲日当空矣。此病可以药物为辅,关键还在情志调节,不可本末倒置。

性病

性指秉性,王善人所谓怒、恨、怨、恼、烦是也。怒伤肝,恨伤心,怨伤脾,恼伤肺,烦伤肾。秉性一动,必然五脏受伤。当认己不是,找人好处,方能舒解结滞。要在拨阴取阳,化五脏阴性为阳性,则自然百逆全顺,诸境无扰,病魔无所着处。此非药力可解,非化性不足以拔根。

业病

业病为恶业感召,有宿业,有现业,果报尚未成熟,可行善积德补过,修行忏悔消业。业力退却,诸病自消。非药可医。

果病

此为宿世业果成熟所感,修行忏悔但可减轻,不能消除。当以慧眼观察,知为果报,自做自受,自然不怨天尤人,畏因不复更造,受尽自脱。此更非医药可解。

对于上面一些药物不能解决的情况,三七先生是这样劝诫的:

病有百药不痊者,当静室问心,知因达果,可以无惑。治法宜在忏悔中求之,体力不足,辅以心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经云:致心一处,无事不办。治病亦然。

特录于此,与诸君共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