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3种“慢节拍”促进心理健康:延迟决定、延迟反应、延迟满足
心理大咖李松蔚在公众号“反馈实验070”中,回答了两个求助者问题,一个纠结是否离婚,一个纠结纠正孩子磨蹭写作业到啥时候。
对于前者,建议设定“缓冲期限”,在这期间不再考虑离婚事情,该咋过咋过,到了设定日期再权衡是否离婚。对于后者,建议设定“最后期限”,到了这一天仍不能改变孩子,那就随他去吧。
我们可以把这个暂时放下的期限设置称之为“延迟决定”,就像有读者留言说的类似股市“止损点”,也是心理缓冲期。从求助者反馈来看,效果不错,可以接受。
我们作为旁观者来看,这个“延迟决定”解决的只是心理问题,而不是现实问题,具体问题还在那里放着,离婚与否,孩子拖拉,丝毫没有变化。
但是,由于我们暂时放下这个纠缠不定的具体问题,也就有了心理上的可控期,“解放心灵”,缓解焦虑痛苦情绪。
事情还在那里,因为我们自己给自己转个身,放个假,事情带来的情绪困惑不见了。这时候最大好处,就是摆脱情绪干扰,可以从容地冷静地面对具体问题。
“慌了不打粮”,会刹车才会开车,这就是情绪的干扰作用,只有放下情绪,才会“看见”面前问题,否则心理能量耗费在情绪中,无法理性决策。
“延迟决定”小决定起到大作用,缓解负性情绪,这就是“慢”的智慧。慢即是快,用慢来实现合理情绪疗法的目的,“影响情绪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看法”,一旦速度慢下来,我们就会看清当下道路,甚至不需他人提醒。
与此类似,还有应对愤怒情绪的方式。处理自我情绪采取“停稳慢说”4步法,也就是停止反应(理性强迫)、稳住情绪(深呼吸)、慢慢思考(情绪背后欲望)、说出诉求(感受与诉求),处理别人情绪就是等待12秒,然后表达诉求,最好提问 “你需要我帮你什么”。
这里处理愤怒情绪方式还是立足“慢”,可以称之为“延迟反应”,关键在于第一步“停止反应”,耐心等待12秒,哪怕非常痛苦也要按下“暂停键”,不容易,那就在事上磨。
最后,我们来看看自我控制的“延迟满足”。著名棉花糖实验证实了即时满足与延迟满足的区别,那些能够延迟欲望满足的孩子,成年后会取得更多成绩与更大成就。
我们平时都说要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冲动控制,到底在说什么?其实就是在刻意练习“延迟满足欲望”罢了。
比如即将发怒时候,与别人争论时候,出现情绪同频共振时候,慢一点发作情绪,延迟满足自己情绪的宣泄,这就是“延迟反应”。再延伸一点,设定某个纠结事情的最后决定期限,对于情绪发泄则是设定这次全过程闭嘴不说,这就是“延迟决定”。
可见,生活中那些让我们心神不宁的事情,不在于事情多么复杂而在于影响情绪太重,引发欲望太多太乱,用慢节拍的“延迟满足”“延迟反应”“延迟决定”,未尝不是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