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可以成就你,也能毁掉你,远离陷阱,从了解这个心理因素开始
英国作家狄更斯在短篇小说《圣诞颂歌》中借雅各布·马里鬼魂之口写道:“我戴着我在生活中锻造的锁链。”这一富有诗意的名言,却深刻地揭示了挣脱坏习惯束缚的困难程度。
正因如此,富兰克林才会向世人这样吐露他的智慧:一盎司的预防比一磅的治疗更值钱。
除了我们在生活中无意识养成的坏习惯,还有一种情况更为可怕,那就是“生活”缔造的我们的思维方式、观点,以及结论,我们称之为“思维习惯”。在《习惯陷阱:终身自我更新的15堂必修课》这本书中,作者实用性的向我们揭示了应该舍弃的15个“思维习惯”。更进一步,作者强调,如果想要拥有自如、幸福的人生状态,应该按照四个步骤依次推进,它们分别是:
1、清空错误观念,学会舍弃错误“思维习惯”;
2、重新审视内心,了解自己的需求;
3、将自己的特质作为武器,找到前进的新方向;
4、了解自己的长处与弱点,学会接纳自己。
“习惯”的作用如此强大,它又与什么心理因素有关呢?我们又该如何减弱这种影响呢?下面,我们简要谈论一下其中的要点。
一、习惯陷阱:你需了解这些心理因素
查理·芒格在“人类误判心理学”一文中,曾普及了“避免怀疑倾向”和“避免不一致倾向”两个概念。所谓避免怀疑倾向,是指我们消除疑惑,尽快做出决定的本能。它常常受压力、困惑、社会认同等因素的影响。而避免不一致倾向,则是我们的大脑不愿做出改变,维持现状的现象。
举例来说:一些父母总是会拿“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都多”这样的信念“教育”孩子,让他们不要争辩,不要问为什么,按照父母说的话做就对了。在父母的强压,以及周围人都认为应该听父母说的话(社会认同),还有些许困惑的三重状况下,我们的行为与观念开始慢慢形成。又由于避免不一致倾向的影响,这些行为习惯与某些错误的观念甚至会伴随我们很久很久。
网络上曾流行过这样一个词——妈宝男,指的是那些缺乏主见,永远只听妈妈的话,还没长大的“大男孩”。这毫无疑问,都与上述两个心理学概念息息相关。现在想想,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塑造孩子的人格显得多么重要了。
避免不一致倾向还不仅仅只体现于此,即使是那些最聪明的人,也会受此影响。诺贝尔奖得主、物理学家普朗克曾经这样说道:“一个新的科学真理不是通过说服它的对手,使他们恍然大悟,而是因为它的对手最终死了,通晓它的新一代成长起来了。”
英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达尔文深刻地明白这点:我们不仅倾向于否定、忽视与我们观点相冲突的证据,还倾向于只寻找那些能够证实我们观点的证据。
这虽然是人之常情,毕竟谁会把自己付出大量时间与心血提出的假说彻底否定,来证明自己的理论毫无用处。但事实就是事实,自欺欺人也无济于事。正因如此,达尔文采用了极为苛刻的方法,他比任何反对者都严格地试图证伪自己的假说,以此来克服这种因避免不一致倾向导致的“证实偏见”。
后来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了,《物种起源》中的思想渗透到了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至今都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二、几个重要的习惯陷阱
1、舍弃“说过就要负责”的习惯
“说过就要负责”这一至理名言,常常来自于我们在孩提时代父母与老师的教诲。总体来说,这一名言并没有错,对“说过的话负责”是一种可靠、有担当的表现,也是一种重要的品质。
然而,真实情况是,父母或老师是在用一种过度简单化的说法来帮我们在心智未成熟时期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但由于避免不一致倾向的影响,当我们成人时也常常无法摆脱这一片面理论的误导。
理性想一下,我们的想法总会随着时间与阅历的增加不断发生变化。以前说过的话,现在可能不再适用,总不能因为“善始善终”而去坚持做“错误”的事,这样也太过于固执了。
敢于对自己或相关的人说明此时此刻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这才是真正的“负责”。
2、舍弃“随意评判”的习惯
如何判断“是非好坏”?同样的,我们常常会犯先入为主的错误。对和自己特质类似,有着相似看法的人格外亲近;而对于和自己特质“完全不同”的人,则会有讨厌、厌恶、不可理解的负面评判。
当我们带上一个客观的“面具”,其实我们并不了解的人或事,并不能代表就是不对或者不正常的。少一些随意评判,多一些接受心态,你的心灵将会更加自由。
3、舍弃舒适区
大脑的运作方式很奇怪,如果不加干涉,它就会寻找阻力最小的思考路径,行为也是一样。如果持续呆在舒适区,虽然轻松惬意,但它也阻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
脑神经和肌肉都被证明了存在可塑性,主动跳出舒适区,迎接挑战,这是我们实现突破的关键。
结语
习惯能够成就你,也能“毁掉”你。维持好习惯,预防并戒除坏习惯,简单、明智的生活智慧从发现习惯陷阱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