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可造之材,因此他们格外重视教育,这是其它国家比拟不了的,这是我们中国人的立身之本。
随着阅历的增加,年岁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只要我们不犯大错误,凭借着我们对教育的重视,加上工作的高效,我们肯定会有光明的未来。但是,教育带来了大的焦虑,因为背后有一个巨大的误区。有一点你肯定认同:同等资质的孩子,得到更多教育资源的,肯定机会更多。但资质的相差较大,有些资质不够好的孩子,投入再大成本,他最后也考不上好大学。不是他不努力,也不是父母舍不得花钱,只是他的资质就是不适合念书,他就是一个平庸的人。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注定只能是平庸的。这本来是常识,但在教育问题上,却被忽略了,好像一说某某某孩子平庸,就是打家长脸一样,不好听,更不爱听。今天,我们的读书群里,有几位家长在讨论:搏一把,把孩子送到国外去念书?第一种情况:家境富裕。送孩子出国念书,计算完各类学习费用,或许还需要一个家长陪读,这些成本,如果只是家庭收入的一小部分,那当然可以。即使孩子在国外没有读出什么名堂,结局依然平庸,家庭总体状况不受影响,不受打击。总之,好的教育是奢侈品。而奢侈品的目标客户是觉得奢侈品不贵的人。第二种情况:家境一般。我认为把成本都放在孩子教育上,送他去国外,就是个大败笔。这样的孤注一掷,把整个家庭陷入了只许赢,不能输的绝境。上了最好的高中,进了最好的大学,毕业后拿到同龄人中最高的薪水。这是许多人认为的教育成功,这标准确实没什么大问题。但是,一个家庭出现一个这样的孩子,概率并不高,上面说的成功教育,大多归结为运气。因为很多时候,你费尽全力,许多条件也够格,最后也可能不成功。家境一般的家庭,可以像家境富裕的家庭一样重视教育,但要控制成本,不能够影响家庭生活。这样,或许可动用的钱很少,孩子不可能进好学校,请不到出色的辅导老师,更不用说出国念书了。孩子以后的机会,会比富裕家庭的孩子少一点,不过,这有什么可抱怨的?我们的父母不是那么出色,我们的孩子不是天才,这都是人不可更改的命运,学会接受,这才是好的起步。接受平庸,这是最重要的心理建设。你拼搏你奋斗,但结局不如意,你也可以接受。许多父母对孩子教育的执念,源于不接受自己的平庸,他们要靠孩子逆袭,孩子成功了,就证明他们不平庸。这等于父母将自身成长的压力全部转嫁给了孩子:我和你妈为什么放弃我们的后半生?还不是因为要照顾你,让你好好学习?你学不好对得起我们吗?而这种监工,既慈爱又苦情,在我看来,监工相对轻松,把他们说成偷懒,我觉得再合适不过了。想要孩子成功,最好自己先成功,这样孩子才有模板可学。如果自己不成功,那就不要苛求孩子,接受他的平庸,允许他不成功。这种推己及人的思考方式,无论贫富,无论成功与否,都做得到。这么想的父母,已经意识到了,有了孩子,我也还得有自己的人生,我想从这生活中得到的,我自己去拼。所以,孩子并不欠你一个成功,你也不欠孩子的。各自拼搏,你和孩子各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