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珍惜自己拥有的,不贪求自己不该得到的

一、

《道德经》有一句话,叫: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就是说:过分珍惜必定会造成大量的耗费,丰厚的货藏必定会造成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到耻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不会产生危害,这才能让自身长存。

人生的问题通常来自于自己贪得一些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很多人并不懂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东西,但是总贪得自己未曾拥有的,看不上自己已经得到的,而总是贪取那些本不该属于自己的。

当自己过分贪求物质的同时,并未意识到这只是自己贪念之中产生的错觉,因为这并不是你真的需要,而是你压抑不了自己的贪欲妄想。

所以当我们失去某一种东西的时候,才知道要珍惜这种东西的可贵之处,而过分贪求不能自己无法得到的事物,最后反而会贪来莫名而来的祸患。

春秋时期的智伯就是因为贪得无厌,才有过分想贪图他人土地的贪念,用阴险卑鄙的招数过度欺压旁人,甚至侮辱韩国和魏国的国君,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正是因为过分贪婪的举动,最终导致韩、魏两国的君主与赵襄子里应外合,回过头来将智伯杀死。

所以说人生的智慧,就停留在自己可以拥有的范围之内,不贪求不应该得到的,一切顺其自然所为,自然不会有灾祸,人生必然顺遂。

《素书》之中有一句话叫:能有其有者安,贪人之有者残。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能够拥有自己应该拥有的就会心安理得,总是贪图人家所拥有的就会残暴怜悯,这样残暴过分的手段,最后都会导致突如其来的祸端。

就像战国时期的商鞅,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家,而且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事件,就是他谋划的,而秦国也是得益于他的变法改革政策从而强大起来。

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商鞅最终的人生结局并没有他的变法精彩,也没有他自己所期望的那么美好。

一则是因为商鞅变法时的手段过于强硬,就连太子犯错的时候都不留宽容的余地,而将太子的老师治罪。二来,当商鞅变法成功之后,商鞅在秦国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处事态度也开始骄纵起来。

二、

商鞅有一个好朋友叫赵良,就劝他说:“你是凭借国君宠幸才进入官场的,这样的状态已经很不受人尊重了,而且每次出门的时候还率领一众将士前后相随,《诗经》上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你这样的做法已经算不上是'德’了,所以你的荣华富贵也只是像早上的露珠一样,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就要化为乌有,但是你却没有觉察,这样贪图享受,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很难料到自己的下场。”

商鞅听了赵良的话之后,非常不以为然,结果距离谈话不到五个月的时间,商鞅就因为新帝登基而被处罚,导致车裂而死。

而同一时期为官的百里奚却与商鞅的截然相反,百里奚出身贫贱,后来作为晋国公主的随从陪嫁给秦穆公,他不堪屈辱只身逃跑之后,又被山地人抓住,秦穆公听说之后用五张羊皮才把他换回来,任命他为秦国宰相。

百里奚在任职期间任劳任怨,而且为秦国的发展和壮大也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当他身居高位之时,却从不刻意摆阔,不讲排场,甚至连车子都不坐,即便坐车也不会带着随从,也不会装饰的绫罗绸缎。

因此得到了全国民众的拥护和爱戴,百里奚去世之后,举国上下失声痛哭。

过分贪得者虽富而贫,能够知足者虽贫而富,一个贪欲如渊的人,无论获取再多的物质都不会感觉到富足,反而在贪多的路上越走越远,最后用欲望埋葬了自身,而能够适度知足者,即便拥有的物质有限,但是他所获取的人生也是一份畅快和释然,这也是外在物质给予不了的财富。

《菜根谭》之中说: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真?

生活奢侈的人不管有多少财富都不会满足,还不如生活艰苦的人虽然贫穷,但是心里踏实。有才干的人辛勤谋事,却又怨谤集身,还不如生性愚鲁的人,生活安闲也能保全纯真本性。

人生向外求者是可悲的,能够向内修者才是可贵的,能够放下贪图富贵的“奢者”心态,平复心底的欲望之渊,才是对人生最好的厚待。

作者|国学书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