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名家之三十】心画相印漆艺中
去周庄造访磨漆画家李小康的那天,天上的月亮很圆,才想起原来是月全食,而在月全食下的同里人家和画家对话,更有一点关于月印画圆的意韵。
和小康相识至少有了二十年的时间,难以想象这位执着而充满了个性的画家,用他的坚守和对艺术的钟爱,为自己的艺术人生写下了如此灿烂的一笔。
五十年代出生的李小康,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的美术系,最早的创作方向是国画,一次极其偶然的机会,让他投身于磨漆画的创作之中,并且在这少有人知道的小画种中,创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走出了一片极其灿烂辉煌的天地。
磨漆画,是一种极为独特的画种,最初的起源和中国古老悠久的漆器文化相关,其旖旎浪漫的传世之作,至今仍是中华文明迷人的一幅篇章。
而磨漆画就是在此引伸、发展、延续出来,并且从传统的装饰艺术中独立出来,形成一个崭新的画种。
由传统漆器到现代漆画,其漫长几千年的历史,几乎和中华文明的时间跨度等长。由于国内从事此行的从业者甚少,且需要国画、漆艺等多个层面来认识和面对,对于从事此项艺术创作的人来说,是一条非常艰难曲折的艺术探寻之路,而从中如果想在继承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特性,那更是难上加难。
好在小康有着极其厚实的传统国画基础,并经过南师大、中央美院等学院的洗礼和培养,使他在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和兼容了现代美学、西方美术的特长,为他的漆画艺术事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石。
但小康也是艰苦的,比起传统的绘画来说,磨漆艺术,不仅仅是费时费力,常常是几个月才能完成一件作品,而在创作过程中若有闪失的话,其整个创作就意味着失败,意味着只能从头再来。
因此无论从作品的数量还是市场的商业化程度,都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也正因为如此,国内的磨漆画创作队伍,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却依然是个小众群体,并且创作者还在不断流失。
没有了商业性、市场性的漆画艺术,有着极强艺术性的画种,是需要人来做传承这项工作的,而李小康就在这样的状态上选择了坚守,选择了守望在悠久灿烂的漆艺面前。
守望,并不代表一味的固执,对于任何艺术来说,继承只能是一种重复,惟有创新,才能传承,才能让美好的艺术,能够绵延并且产生新的审美情趣,让人重视和正视艺术的存在。
而存在,或许就是艺术的生命,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
然而,创作也好,创新也罢,所有的面对,意味着付出,意味着寻求,意味能够冷静地面对艺术世界的浮躁。于是心静的小康来到了同里,在古镇水乡僻静的山水庭园中,建立起自己心灵的美丽天堂,让激情和思考沉醉在自己构筑的艺术空间,而远离市俗的干扰。
真的非常佩服他对于艺术的那份守真和信仰,也许信仰能够成就信念,也就在他坚守磨漆画阵地这些年中,他的作品二度获得全国美展的铜奖,两件作品先后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这对于磨漆画这样一个成名太久,历史悠长却又是名不见经传的小画种来说,实在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为此,他也获得了太多的艺术成就感,作为中国美协的会员,市职大艺术设计系的副教授,其从事艺术的秉性和张力,足以让圈里圈外的人,为他喝彩,为他鼓掌。
艺术上纯真、生活中质朴的小康,对于艺术道路三十多年虔诚永恒的追求。让我想起,任何精神动力的来源,往往在于其内心的强大执着、平静的艺术心态,只有珍爱生活,珍爱艺术的人,才能用人生所有美好的时光,去打磨那不多的几十件作品。
显然,精神的崇高和艺术的唯美,能够让人摆脱生活的繁杂,也许,也就在这样的时候,人性和艺术的光辉,能够同时显现在画面上,艺术人生的张力也就由此产生,让人为之侧目。
我静静坐在他的代表作“清风明月”面前,看窗外的明月的光泽,淡然地斜照画面上,此时的心境,从冷、灰、明色调的渐变过程中,由枯枝、寒雀、清冷、无月的画面构成,连接到静谧的窗外月色,那散淡、自然、清宁的感觉,一下就弥散开来,并且在由画到人,因人而入画的联想和感悟中,寻找着艺术天籁的和悦和享受。
所有的美好,凝结在一幅画,一个人的身上,那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
在当今的社会,有些人或许就是为艺术而存在的,而艺术只能让相知的人而醉美。李小康和漆画,也许就达到了如此完美相融的态势,能够让人坐在那儿想,那样静静地面对,无论是人还是画。
这是很少能够让人做到的艺术享受,显然,李小康做到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