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间道 : 深山讲药 | 王伟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导读记得初学医时,甚为羡慕易水流派李东垣,其跟师张元素从自然中了悟天地人之气,无规矩方圆,灵犀会通,处处是医道,本文介绍王伟师兄深山讲药系列好文,字字珠玑,不忍增删,特刊录以飨读者,千佛山中悟禅机,心向来处可识医,如此学习,不亦快哉!!
___________________
深山讲药(1)
2014年11月10日与师弟师妹一起爬到济南千佛山对面一座山顶,席地而坐,谈论天地间百草。
古人如何知道药物的治病作用的呢?
古人的生活环境与我们现在(所在的山顶)差不多,大家静下心来,感觉一下在这个山顶与我们生活的都市内心的差异。学中医第一步要做的就是静下心来,我们一旦皱起眉毛,内里的智慧就不能够自然的流淌,我们就学偏了。现在我们试着感受一下大地的力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宽厚稳重的踏实感,只要我们不离开大地,我们不会感觉到匮乏,也就不会感觉到紧张,现在人精神压力很大,就是因为离开了大地母亲的怀抱,住在都市的鸽子笼中,每天一睁开眼就要为自己的生存奋斗,只要我们亲近大地,大地回馈给我们丰富的物产,你就会感觉很踏实。现在人精神疾病与亚健康特别多,原因是气放松不下来,为什么放松不下来,因为害怕放松下来就掉到深渊中。而人如果居住在土地而非水泥地的自然中,你会自然而然的想放松,你不可能怀疑大地的承载力量,只要你放松下来就会感觉到大地的力量,舒服无比,大家试着放松下来,感受这种踏实富足的感觉。
感受到大地坚强的臂膀为依靠,我们的形体放松下来,气自然沉了下来,自然的呼吸,感受天空无形的空气自然的在体内流畅,感受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气自然的呼吸,你会得到天地间的智慧,这种智慧是一切经典书籍的源头,也是人类智慧的源头。不同的经典只是从不同的角度阐发了这种智慧,《神农本草经》则从天地间药物的方面为切入点来表达这种智慧。
一切有形的实体怎么出现的呢?
我们试着静下心来,感受一下古人认识的世界,世界怎么来的是人类思考的永恒话题。一切有形的实体怎么出现的呢?古人感受到的答案认为是有生于无,无中生有,是看不见的气聚合到了一起而产生了实物。这里我要说明不是看不见的原子或分子的聚合产生了实物,不是物质产生物质,而是一种能量的聚合,能量向一个圆心点聚合形成一个能量场,在这个向内的能量场中产生第一个最微小的实物,经过时间的延续越聚越多。这个能量场古人称之为气,气越聚越多就形成了有形的物质大地,还有无形的能量就是天气。最原始的气的状态古人称为混沌。气聚则成形,物极必反,重阳必阴,当气往内聚产生了实体,实体必然会产生相反方向的力,有来无往的结果必然是爆炸。气聚到了极点之后,在物体的内部必然产生相反的力,地气就会向外生长,大地就有了生气,产生向天生长的植物、高山、水蒸气,这便是
“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地气上升到天极处变为云,然后天气再继续下降,以雨的形式下降,如此往复的聚合离散,慢慢的产生了游行于其中的动物。这个世界就这样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如此循环往复而产生。
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气聚合的产物,地球之所以有生气,是因为有气的出入,表现就是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为一个出入的小周期,一年春夏秋冬,为气的出入的大周期,天地像人一样也在呼吸。生长在这个土地上的任何生命与大地一样都是气聚合的产物,也都有气的出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人是气聚合的产物,人形体的任何改变的前提都是先有气流通的异常,然后才有形体的改变(外伤除外),正常细胞与癌细胞都是气聚的产物。如果人的气能够很好的与天地之气同步,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就不得病,因此《内经》中的养生根本不是吃这吃那,做各种奇怪的保健项目,只要顺应天地就是养生,这在《四气调神大论》说的再清楚不过了。正是因为古人认识到了疾病的本源,所以中医看病,不是看你的有形实体,而是看背后的气。我们通过脉诊、望色、尺肤诊、问诊等诊断方法所诊断的是病人的气的状态,只要病人的气处于阴平阳秘的状态,我们可以说病人无大碍,反之如果一个人活蹦乱跳,我们一诊断,脉象都没胃气了,我们可以判断此人体内藏着一个未启动的炸弹,在《史记》记载的淳于意、扁鹊的医案里都有这种未病先知的医案。
药—草木得气之偏
下面是关键,我们看病不是看他的形,我们对药的认识也不能只认识它的形,人得气之全,草木得气之偏。我们拿到一个植物,不要急着给植物命名,不要急着问老师这个植物的功效。我们拿到一个植物,要感受这个植物内部的气。就以我手上的这株植物为例,现在过来采收季节枯萎了,这株植物的气已经不多了,我们回想一下春天这株植物的状态。春天大家见到这株植物时,这个植物的特点就是一个细长的颈直直的伸向天空,往天空钻,很显然内里的气是辛透的,如果人服用之后与植物的气相感应就会使人的气偏向外运行,类似这种的植物还有艾叶、薄荷、藿香、苏叶等等。所以对于古人而言,感受植物的气很容易,而最难的是给植物命名,并记住这些植物的名字。
深山讲药(2)
发现身边植物内里的气,这个并不玄乎,也不需要超能力,只要静下心来就能感受到,这是认识药物最简单最真实的方法。
历史上的本草学著作很多,《神农本草经》(以下称《本经》)之所以是药学经典不是仅仅因为它成书早,而是因为它最真实的记载了药物,最接近药物的本原。很多人认为药物气味没有用,只要读读后世本草,知道药物的功效就行了,只要知道麻黄能发汗治疗风寒感冒,王不留行能够通经下乳,我们知道临床怎么用就可以了,不需要知道机理。我刚开始学中药的时候就是这么认为的,每天死磕历代本草专著,对每味药的功效及特效都做笔记。第一本书说麻黄能够发汗治感冒我记住了,第二本书说不仅能治感冒,还能治风寒痹症;第三本书说还能振奋阳气调理血脉治疗各种五脏郁滞。所以从功效上看麻黄包治百病。而实际应用即使麻黄治疗风寒感冒,很多时候都会因辩证或配伍等原因加重病情。所以如果通过后世本草了解药物的应用,最后的结果是思想里认为一味药啥都能治,临床上啥都不好用。
曾经有一个西医大夫对我说中医是骗子,我就问中医怎么伤着你了?他告诉我他曾经从《本草纲目》中记载的某某药治疗某某病特效神效都记录下来,临床应用发现大部分没效。呵呵!这方面我上过的当比他多百倍,所以博闻强识在学中医上是不可取的,我们需要的是放下自己的知识感受自然,感受天地的运行规律——道。每一味药之所以能治病取决于其内部的气,而非功效。
下面我们就用最简单的方法感受每一味药的气,《本经》药物气味主要是辛、苦、甘。酸味与咸味仅几种。每一个植物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感受的是这个部分气是向内聚的还是向外散的,向外散就是辛味,向内聚就是苦味,聚散相对平衡而安静就是甘味。任何一个植物生长都遵循生长壮老的规律,就整株植物而言,在生与长的过程整体植物为辛味;壮与老的过程整体植物为苦味。这里是就整株植物的全草而言,在生长壮老的过程中植物的局部会有局部的特性。下面我们一个一个的来,用我们最天真的方法来判断药物的性味,分析出这个药在进入人体后会给人体气带来的运动,忘掉你的经验,他会影响你对药物的全面认识。
种子类药物
先谈种子,种子是一株植物的精华,种子的性味大体分为甘味、辛味、苦味。凡是植物生长环境良好,质地稍柔软,种子外多有果穗包绕保护的为甘。具体分析:
人以五谷为养,五谷的主味皆甘,《本经》神农尝百草,定出五谷,让民种植以为食,可养五脏。
如何从天地百草中定出五谷?
这五谷必须有个特点:它必须是天地的精华。我们以小麦为例分析一下:冬天种小麦,经春天发芽,成长后成为一株植物,春末夏初,植物开始枯萎,果穗开始成熟,逐渐植物枯萎形成一穗麦实。生、长、收、藏,每个生命都要经过这个壮观的过程,看小麦这个过程,从一个小小的麦子,破土而生,长为一个麦草,然后气开始收,将天地的精华收到内里,逐渐枝叶枯萎,将全部的精华藏于它的子孙,一串麦穗中。天地无私,麦草成长到最壮丽之时有半人多高(差不多吧),无私的枯萎只为收藏到的这一穗麦穗,麦穗中的每一粒麦子都是天地的精华,大补,我们每天能吃到如此大补的粮食,还有什么能不让我们赞叹天地的化育呢?还有什么让我们不生感恩呢?百姓日用而不知,现在人弃最补的五谷不吃,希望从草根树皮中得到补养,可悲!人如果虚弱到没有胃气只有五谷可养,决不可妄补。五谷中的其他谷类都有如麦子般的特点,较长的生长期,收藏为极聚精华的种子,而且种子有生气能够生长成新的植物。故五谷在《本经》中皆属甘,大方向皆补,只是不同的谷物有微细的差别,大豆质重,在补益的同时偏于补下焦,麦子稍轻,补偏上,有的补而偏黏腻,有的补而偏动,只要静下心来,并且心要细腻,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这些差异,精确的指导病人养生治病。
类似五谷的种子很多,如柏子仁、芡实、莲子、薏米等,这些种子类的药可以养胃气,安五脏气,或可为君以补虚,或可在攻邪时配伍以安未受邪之地。具体的细微应用,需要大家静下心来体会,并在《本经》中得到印证,于临床中进一步验证。
辛味的种子
所有种子都是天地的精华,为何还有辛味与苦味呢?这个只要静下心来观察,我们都会自然得到答案。我们静下心来更深入的观察一下一株植物气的聚散过程,先从一个植物的枝叶说起,大部分的树枝内里的气都是向外扩散的,越靠近树枝的末梢向外扩散的气越强,故大部分树枝都是辛味的,越细而坚韧的枝条辛透力越强。在内里的气的推动下树枝向四面八方延展,在延展的末梢气开始蓄积,气蓄积到一定时候树枝上便长出一个花骨朵,大部分未开放的花朵内里都蓄积了很强向外扩张的气,通透性很强。花朵在这种类似小炸弹一样辛散的气的推动下花朵打开,接受阳光的熏洗。
植物开花的时候,是它生命最辉煌的时候,不同的植物争先生长,呈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让这个世界充满了五光十色的精彩。天地无私,天地无私的将阳光、空气、土壤中的养分给了植物,植物在天地的爱护下成长,植物淋漓尽致的彰显自己与众不同的生命状态,无保留的呈现于天地之间,这些无私的奉献构成精彩世界的基础,这是世界最原始的能量状态——爱。花尽情的开放之后,花瓣开始萎缩,整个植物的气也由向外扩散转为向内收敛,将天地之气内敛结成种子或果实。所以种子刚开始结实时气是内敛的,很多种子在正处于内敛状态下,便选择被风带走,带到其他地方去彰显新的生命。
这些种子就是苦味的,这些种子具有如下特点:
1、种子质地很轻,颗粒较小;
2、生长环境土壤柔软肥沃,湿度较大,适宜种子生存,故种子不必具备太多的气就能在新的环境里茁壮成长;
3、植物种子由于储存的气不多,故单株植物产生的种子数较多。
苦味的种子
苦味的种子并不太多,多数的种子都是辛味的,大部分植物的种子都要经过长时间气的蓄积,然后才会脱离母体,这些气长时间的蓄积,种子变得比较坚硬,质量沉重,如此可以在严寒的冬天或艰苦的环境下也能生存。这些种子成熟时蓄积了大量的气,重阴必阳,这些气聚成一团像炸弹一样具有向外的扩张力,故这些质地坚硬质重的种子气多为辛。恶劣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脾气大,恶劣环境下生长的植物脾气也大,人服食后会引起体内的气动的较快。在恶劣环境下结下来的种子,饥一顿饱一顿的采收大自然的气,自然具备对付坚硬的土地与恶劣环境的本领,质地坚硬,在坚硬或贫瘠的土地上能够破土而出,他们发出的芽也是质地硬而粗,所以这些植物的气味为辛,走窜力强。如果人有郁堵,无论是气郁、痰郁、水饮郁滞、血瘀、癥瘕积聚、九窍不通等等,皆可辨证的选择相应的种子,借助其辛窜之气通之。
种子质地轻重,辨别药性
质地较轻的种子可以用于无形的气郁或通窍;质地中等的种子可以化水饮、痰等的郁滞;质地较重的种子可以破血瘀、破癥瘕积聚。
选药宜恰到好处,过犹不及,对于轻轻的气郁只能选轻轻的药通,若选重药不仅不能通郁反而伤气。同样道理对于症瘕郁滞也要根据郁滞特点选择质重的药,否则不仅无功反而伤气。郁滞如果纯实无虚,选几味破郁的药便可,如果病人虽有郁滞,整体虚弱,虚中夹实,如此气本不足,强力破气不可多用久用,需根据病情配伍安养五脏的药,通郁一定不能伤正。
到这里朋友如果有什么疑问,不要急着问,再静下心来观察,答案就在大自然中,发挥自己的智慧,我只希望能做到抛砖引玉的引路人,没有资格做一个合格的导师,静下心来继续观察大自然,像神农一样品尝百草,一定要自己“品”与“尝”,“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深山讲药(3)
全草类药物
今天我们继续聊天地之间药物的性味及作用,下面聊聊全草入药的植物。全草植物的气味多非辛味就是苦味,现逐一细聊。
辛味的植物
大部分植物都是春生夏长,气味为辛味的植物的特点如下:“↑”。我想了想一两句语言很难表达,这个符号表达更形象。详细说说:这些草春天破土而出便直直的往上钻,而且生长速度比较快,往往有一个主茎直直的冲上天,其他枝叶都围绕在主茎周围,植物大的形状是瘦长。这些植物内里的气是向外扩张的,他们有靠种子繁衍,有靠分开的须根繁衍,都是将蓄积的能量快速的像外释放,这些植物的气味为辛味,且多芳香,动性大。人服食之后,与人体内的气交感,会使人体内的气向外扩散,可用于解表、通窍等。具体植物如艾叶、薄荷、苏叶、藿香、荆芥等。
苦味的植物
气味为苦味的植物多有如下特点:这些草春天破土而出之后,没有一飞冲天之势,而是向四周延展,他们这种延展的目的是向内收集天地能量,内里的气是向内走,气味为苦味。待植物壮大之后,向内收集的能量充足,他们会从中心点发出一个或几个细长而向天的小茎,小茎会快速向天上钻,钻到一定高度后开花结果,之后茎叶凋零。因此这些植物向四周延展,而能量是向内收的,整个延展的过程就是将天地能量聚集到中心点,无偿为新的生命现象服务。每每感受到植物的这种代谢,我都会感慨:天地无私。也有些草没有向上的细茎,会在中心点或每个局部的中心点开花结果,这些草也一样属于苦味。这些草我们服食之后,与体内气交感,会使外散之气内收,且这些植物多生长于冬春之交,采收于春,故气多寒凉,这样能使外散而躁动不安的气内收而安静,很多百姓所谓的上火症状效果不错。具体植物如大青叶、茵陈、败酱草、蒲公英等。
全草类植物气味的辛与苦可以通过很多方法来判断,前文提到的是否先长主茎,植物形状上是向上的瘦高形还是向四周的矮胖形。我们还可以看植物的叶片,凡是辛味植物的叶片形状多是细长形或是像叉子形状四周有尖的棱角,这就反映了内里的气是向外扩散的。苦味植物的叶片形状多是小圆叶、大圆叶或是大方叶,这反映了内里的气是向内收敛。有诸内则有诸外,不差分毫。因此多说一点,人长什么样子与内里的气有关,手术整容是没有用的,内心不美外表不可能美,每每见到整形的妹子,我不敢想象她十年之后的样貌。
按季节採药,方得药效
采收季节上,现在很多药不按季节採,这样很影响药效。不同的植物采收时节不同,大部分全草类植物采收时节都应该在植物的青年期采收。每个植物要找到它的青年期,辛味植物从破土而出到长到青年期这段过程生长相对较慢,慢慢长到一定大小之后,会快速的成长,在即将快速成长之前采收是最佳时节,采早了植物太嫩还没上药气,晚了植物就变老,药气衰减,如过午之日。苦味药的采收也是在植物向四周扩散而未长出细长的茎之前采,采早了植物没长开,太嫩没上药气,长出茎就老了,药气衰减。但是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很多药都采老了。太老的药只能当柴火烧,药性大减。
有了大的方向,我们还要就具体植物气味、功用的差异具体分析,这需要继续静下心来感受,比如同是辛味药,凡是生长越快,芳香气越强的动性越大,且动性大的植物多比较坚韧。同是苦味药,内里也是有很多差异性,多看《神农本草经》,从《神农本草经》的字里行间感受其微妙的差异,这些差异要在自然与临床中静心的体会,细小的差异很难以文字表达。
深山讲药(4)
根类药物
继续谈论根类药的性味与功用,其实只要沿着古人的天地思维,静下心来继续观察身边的植物,根类药的性味及功用自然可以推导出来。
甘味根类药
根类药主要有辛、苦、甘三种性味。所有甘味药都是天地的精华,甘味的根类药都质地饱满且相对柔软,这些根的目的就是储存天地能量。根类药的甘味药都具有如下特点:把这个入药的根埋入土里,会慢慢长出一株植物,且这株植物茎叶都比较柔软,向四面扩散,生长也比较缓慢,长成后枝叶枯萎,将天地能量收藏于根中,以待来年继续长出植物。形象化想一想你种过红薯、土豆等就知道了。这些根类药储存了天地的能量,以备来年发芽,口尝味道甘甜。这些根类的甘味药很多,都具有补益作用,有的补益而安静,比较滋腻,这些药物性状上水分比较多,比较润,质地较重,如生地、沙参、玉竹、麦冬等。这些药在补益的同时,会使躁动的气安静,并对机体有很好的濡润作用,因为这些药比较滋腻,对脉象偏迟涩,病人表现亦是运化不足的像时用之谨慎。有的甘味药补益而躁动,这些药物性状上水分比较少,比较粗糙,质地相对较轻,疏松,如党参、人参、黄芪等,这些药补益的同时会加快机体的运化,因为这些药动性较大,对脉象细数的病人用之谨慎。当然同时一类的甘味药,每一味药之间的差异还需要读者自己多读《神农本草经》,多体会天地本草的形状差异,如此才能真正掌握每一味药。
苦味、辛味根类药
根类药去掉甘味之后,剩下就是苦味与辛味了,这两个性味很容易区分。找一个未经修剪的植物的根,只要主体形状是细长的圆柱形,这个药就是苦味药;其他圆锥形、多边形、圆球形的根都是辛味药。只要形成了天地一气的思维,很容易就能知道其中原因。圆柱形细长的根,主要目的就是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供植物生长需求,这些根内的能量是向内的,因此是苦味。凡是密度越大,这个药的苦降泻实之力就越强,如大黄、芍药、白头翁等,质地越疏松则苦降泄气之力越强,如升麻、柴胡、术等。其他形状的根类药,仔细看他的形状,圆锥形根给人的感觉就是向下钻,圆球形根给人的感觉就是向地雷一样爆炸,多边形根给人的感觉就是向四面扩张,人服食之后会使人内里的气向外快速扩散。辛味的根类药中质地越坚硬其味越厚,其辛通散结之力越强,质地越疏松,则药的气越多,其辛串理气通经之力越强。
同为甘味药,根类、种子、果实各不同
同样的甘味药,地下根类的甘味药与地上种子、果实之类的甘味药作用不同。根类的甘味药偏于充经脉,能使中空的脉象快速满溢坚硬,病人的脏腑虚弱也可以快速的填充。种子、果实类的甘味药则偏于填充络脉,补益脏腑源头之气,安未受邪之脏腑,能使经脉慢慢得到濡养,对于久病脏腑真气虚弱,表现脉搏不柔润,缺乏胃气,可以慢慢充养。当然部分根类药如山药、土豆等可以充饥的根类药也如种子、果实类的药一样填充络脉,这些植物的根有繁殖后代的作用,一定程度上与种子的作用一样,功用亦与种子类药类似。
同为苦味药,种子、根类药物各不同
同样是苦味药,种子类的苦味药与根类的苦味药作用不同。种子类的苦味药主要是苦降,能将上焦火气清下来,凡是病人表现出两寸脉特别大而实,病人也表现出气上逆的火气症状,均可以用苦味的种子药为主清降火气,常用如栀子豉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等。根类的苦味药主要是苦泻,能从内里泻掉亢奋之气,如承气汤、黄芩汤、白头翁汤等。需说明如果根类药不入煎剂,只是用沸水泡服,亦可起到很好的降气效果。
同为辛味药,种子、根类药物各不同
同样是辛味药,种子类的辛味药与根类的辛味药作用不同。以根为繁殖下一代的植物如大蒜、附子等与种子类药的辛味药作用机理一样,都是辛窜力强,想想这些药里孕育了一个生命的能量,就是一个微型炸弹,这种辛窜可以用于化各种有形的郁滞。这些辛窜类药物质地越坚硬、密度越大越重,则通经络之力越偏深,可用于治疗顽痰、死血、癥瘕积聚等,其脉象在沉位有如小豆样的结,或是脉象沉弦、沉涩等;质地疏松、密度较轻的药物,通经络之力也偏浮,可用于治疗新痰、气滞、水湿郁滞等,其脉象或是比较滞涩,或是弦长,或是脉象在浮位有一个较大的结。一定注意,选择辛窜药物散结不能病重药轻,也不可病轻药重,否则邪气不去,徒伤正气,会使病情加重。其他辛味的根类药,无论是圆锥形还是多边形都具有很好的通经络理血气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各种脏腑经络不通,或为破结类药的佐使。
我不想告诉大家什么药有什么功效,更不知道什么特效药,这些真的没什么用,我希望的是大家用这种经典的思维,自己去感受,感受每一味药的气与味,只有从心里认识这味药才会真正的应用,如果以知识的方式对药物功效进行记忆,只是知识层面的掌握药物根本没办法应用于复杂多变的疾病。
深山讲药(5)
药分上中下三品
继续讲通过观察区分药物的上中下三品。
我们与身边的同学相处,时间长久自然知道每个同学的性格特点。如果把你身边的同学分为等级,其实这并不难,我们认为的上等同学的特点一般为富有爱心,与之相处感觉放松安心,从对方能够得到的是鼓励光明等正能量,生气勃勃。一般具有这样特点的同学相貌虽然各有差异,但气质上都会有共同的特点,打眼一看这个人就是堂堂正正、光明磊落,神情自若。我们认为的下等同学的特点一般比较猥琐,与之相处感觉紧张害怕,从对方得到的是仇恨妒忌等负能量,低沉灰暗。一般具有这样特点的同学相貌虽然各有差异,但气质上都会有共同特点,打眼一看这个人就是面目狰狞、獐头鼠目,神态慌张。只要静下心来观察,每个同学的心性可悉数洞察,只要能识得一个班里的同学就能识得天下的人。
同样道理,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跟周围的植物朝夕相处,自然就会知道身边的植物的气味特点。《神农本草经》(以下简称《本经》)列举了常见的365味药,对每一味药的气味与作用进行了分析,我们按照《本经》总结的药物特点熟练掌握常用的中药,只要知道常用中药以此类推,就可以知道全天下的中药。《本经》言上品药养命,可多服,下品药治病,不可久服,病去即止。我们可以用相人的方法来认识身边的中药,凡是《本经》列举的上品药都具有上等人的特点,下品药都具有下等人的特点。下面大体说说。
凡是上品药,我们看上去就会心生爱心,就会喜欢,这些药虽然长相各异,多具有如下特点:质地柔软细腻,颜色平淡,长相中正,气味柔和。凡是下品药,我们看上去都会从心里排斥,不愿接近,这些药虽然长相各异,多具有如下特点:质地坚硬粗糙,颜色鲜亮或深重,形状多怪异,气味多较重。随便举几个例子说一下就能清晰认出。以矿石类药而言,我们随机从上下品个抽出一个比较一下就知道他们的差异,玉石与代赭石相比,玉石打碎后颗粒细腻,给人感觉也很柔和,自然是上品;相反代赭石打碎后颗粒粗糙,给人感觉如同刀剑,自然是下品。草类药上品都是些如当归、地黄、参、灵芝等,一看就喜欢,质地细腻,给人感觉柔和,这些药可用于养正;而下品药如大黄、附子、甘遂等,一看就感觉不想亲近,质地坚硬,感觉不温柔,这些药可用于攻邪。介于上品药与下品药之间的便是中品药。就名称上我们也会给上品药美丽的称呼,下品药听上去多不雅。神农尝百草,就是用最纯净的心感受身边的世界,从所有植物中挑选出最亲近的五谷、五菜、五果等,教子民种植,久服以养五脏,其余为药,分为上中下三等,以纠正人体阴阳气血之偏差。需说明不同的《本经》版本很多药归类不同,大体符合以上规律。
在我的观点里不仅药分上下品,医生亦是分上下品,医理亦是分上下品。医生掌握的理论不同,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无论是学院培养还是民间师承,上品医生都应该望之端正,温良恭俭让。下品医生则言高好胜,让人望而畏惧。医理并不是越玄越不接地气的越好,甚至很多玄的医理一学就头疼,凡此皆是邪说。上品医理一定就是老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简单天地真理,经得住细久的品味。
本文摘自王庸医先生的新浪博客
文源:中医思维十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