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反复腹痛需考虑肠系膜淋巴结炎

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腹痛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肠系膜淋巴结炎由Bremenan于1921 年率先报道,因此又名为“Bremenan 综合征”,是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其症状表现为腹痛反复发作,腹痛多以脐周痛为主,其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常不固定,患儿可因外界环境、饮食、疾病等因素诱发。部分患儿可伴有厌食、恶心、呕吐、腹泻或者便秘等。随着现代医疗检测设备的发展,通过腹部彩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发现小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占小儿腹痛比例约为70%。

肠系膜是由双层腹膜形成的膜性皱襞结构,起到悬挂、固定肠管的作用,是腹膜的一部分,并使其保持一定的活动性,分布于肠道的部分血管及神经需要经过肠系膜到达肠道各处,因此,肠系膜为腹腔内重要结构,腹腔肠系膜淋巴结多集中于脐周,因此当腹腔淋巴结肿大时,肠系膜的血运及神经受到肿大的淋巴结刺激,而造成痉挛,故腹痛多位于脐周,以痉挛性疼痛为主。现代医学认为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发生于呼吸道或肠道反复感染后,致病微生物及其代谢毒素等外源性物质沿血运行到达肠系膜,从而引起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发炎。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诊断依据:

(1)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之后。

(2)疼痛为非特异性间断发作,多为隐痛、钝痛或者痉挛性疼痛。发作时间无规律,可伴食欲不振、腹胀、呕吐、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3)疼痛部位多在脐周、或无固定范围,腹部查体可有脐周压痛或无异常发现。

(4)腹痛发作间歇期多数患儿感觉良好,经解痉、驱虫、保护胃黏膜治疗无效。

(5)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6)经检查排除外科性腹痛、感染性腹痛、腹型癫痫、紫癜性腹痛等病。

(7)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有肿大肠系膜淋巴结,横径>0.5cm,纵径>1.0cm,纵径/横径≥2。

目前西医对于本病尚无针对性的治疗药物,在治疗上多采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激素、解痉、改善肠道菌群等方式,但临床疗效一般,腹痛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小儿身心健康的发展。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并无其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特征,可归属于中医“腹痛”的范畴。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对于肠系膜淋巴结炎引起的小儿腹痛,常反复发作,日久不愈,中医临床辩证以“气滞血瘀型”常见。近年来我科采用中药内服联合外治法治疗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现谈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中医治疗与调护:

1、中药内服:小儿肝常有余,且当今小儿生活环境优越,加之家长骄纵宠溺,情绪变幻无常,稍不如意,就大发雷霆,从而肝火旺盛,容易肝气郁结。小儿脾常不足,加之本身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卫外功能不足,机体易感外邪或饮食不能自节,脾胃更弱,旺盛之肝木更易乘克脾土,以致脾运失健,中焦气机不利,阻滞气机,气滞则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病及血,气滞则血瘀,导致腹痛迁延不愈,日久则气滞血瘀更加明显。对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采用疏肝理气、化瘀散结类中药口服,疗效显著。

2、穴位敷贴:采用自制肠系膜贴,使特定中药敷贴于腹部穴位,药物可对穴位产生刺激,通过经络对机体的调整作用,发挥药物及穴位的双重功效,从而达到行气活血、散结止痛、缩小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的作用。

3、磁疗:脉冲磁治疗仪采用矩阵式脉冲磁场输出,能够对人体深部组织进行刺激,同时辅以热疗及振动按摩功能,多种物理治疗因子有效叠加,可以止痛镇静、消炎消肿,从而促进炎症的吸收。

4、艾灸:取穴:神阙、中脘。手法以悬灸为主,采用回旋灸与雀啄灸相结合的方法,每穴每次灸5-10分钟,每日 1 次。

5、小儿推拿:

(1)补脾经、揉板门、揉外劳宫、揉一窝风,150次-200次。

补脾经:将患儿拇指屈曲,用拇指罗纹面沿患儿拇指桡侧缘由指尖推向指根。具有健脾胃、助运化的功效。《伤寒论》中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强调了补脾的重要性。

揉板门:用拇指指面按揉患儿手掌大鱼际。揉板门能健脾和胃,通达上下之气,与补脾经配合运用可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调畅中焦气机止腹痛。

揉外劳宫:以拇指罗纹面按揉患儿手背第三、四掌骨岐缝凹陷处。可温通阳气。

揉一窝风:用拇指指面按揉患儿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不仅能发散风寒,宣通表里,而且能通经络而散脏腑积寒,为治疗腹痛的要穴。《小儿推拿广意》记载“一窝风,掐之止肚疼……。”

(2) 拿肚角、摩腹,150次-200次。

拿肚角:以拇、示、中三指拿患儿脐下 2 寸,旁开 2 寸的大筋,称为拿肚角。 拿肚角以理气消滞,止腹痛,为治疗腹痛的要穴。

摩腹:使患儿取仰卧位,以一手掌,在患儿的脐部及其周围用顺时针掌摩法,使之有较强的温热感。摩腹能温通腹部经络,促进消化吸收,局部的温热效应能使腹部因疼痛而痉挛紧张的肌肉得到缓解。

(3) 揉足三里,150-200次。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治腑者,治其合”,足三里为胃的下合穴,可以调胃肠之气机而止腹痛。

(4)揉脾俞、胃俞、大肠俞,150次-200次。

脾俞: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胃俞:在脊柱区,第1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大肠俞:俯卧位,在第四腰椎棘突下,腰阳关(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约与髂嵴高点相平。

脾俞、胃俞、大肠俞可通调阳气而止痛。

(5)捏脊,5次。

捏脊:双手拇指和示指中节桡侧面自下长强穴向上捏至大椎穴,称为捏脊。

6、饮食及心理调护:

(1) 注意饮食卫生,忌食生冷食品及胀气食物如红薯、土豆等,少吃多餐,防止暴饮暴食。

(2) 注意气候变化,避免感受外邪,注意腹部保暖。

(3) 餐后不要剧烈运动。

(4) 腹痛剧烈或持续不减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腹部体征,配合必要的辅助检查,以便尽早确诊,采取有效措施。

(5) 肠系膜淋巴结炎患儿腹痛容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给患儿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 家长要鼓励患儿保持积极心态,同时注意加强体育锻炼,积极改善体质,从而降低复发率,预防发病。

王晓敏,主治医生,现为中国中医药信息研究会儿科分会青年理事,湖北省儿科医疗联盟中西医结合专科分联盟常务委员、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师承武汉中医名师胡成群教授,擅长中医辨治小儿呼吸、消化、内分泌等系统疾病,尤其对小儿反复咳喘、过敏性鼻炎、鼻窦炎、腺样体肥大、抽动症、性早熟、腹痛等疾病有着丰富的治疗经验!省妇幼中医科中医儿科门诊时间:周二、六、日全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