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格分裂的一些事实和误解|重观《致命ID》

本文字数 3000+ / 阅读需要 8 min

“当我走上楼梯时,我看到一个不在那里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里。

我希望......我希望他会永远消失。”

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醒来,意识时而清醒时而迷糊。忘记之前自己做过什么,忘记自己为何在这里。

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致命ID》这部电影,主人公麦肯是一位具有11个独立人格的四级解离症患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格分裂。

解离性人格障碍是一种极端的人格分裂。当主人格无法承受一段经历或者记忆时,便会分裂(或创造)出新的人格,这是大脑的一种无意识的防御机制。也就是说,对他们来说,分裂出的人格往往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出现的。

这也是为什么多重人格多发于儿童时期——孩子对巨大压力和痛苦的承受能力往往更低。

但不幸的是,这种在早期以防御为目的出现的多重人格,在一个人成年后往往会给他带来很大的麻烦,例如记忆断层,思维不受控,行动不自主等。

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如果有一天,“你”会在自己“沉睡”的时候,做出一些完全不受控制的事情,且对此一无所知,那时,你还会觉得自己是自己吗?

那人格分裂是可以治疗的么?那些分类出的人格,是可以消除的么?

电影《致命ID》给了一个简单粗暴(但在学术上并不靠谱)的治疗方法,我们先简单回顾一下这部电影:

故事发生在一个破旧的汽车旅馆,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暴雨,使得道路被淹没、信号被中断,许多人只能选择在这家旅馆暂避一晚,而旅店的老板(赖瑞)负责接待他们。

被暴雨留在这里的住客,分别包括:一家三口(父亲乔治,母亲艾莉丝,孩子提姆西)、妓女(巴黎)、刚冲动结婚的情侣(小路、吉妮)、过气女星和她的司机(艾德华)、罗德警探及他捕获的犯人,

没想到的是,这家旅馆忽然开始接连不断发生杀人案。

过气女星、吉妮、被捕杀人犯陆续死去,死相凄惨,凶手还留下了似乎意味着“死亡倒计时”的号码牌。

本以为这是一部追踪线索寻找凶手的悬疑片,但随着剧情推进才发现,这是一部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的人格斗争全纪录:

电影中的11个人物,全都是主人公麦肯分裂出的不同人格。在现实中,麦肯被指控杀害了6个人,但他的精神医生发现,麦肯存在精神分裂,那个曾经杀人的麦肯,只是麦肯分裂出的一个邪恶人格。

要麦肯避免被判决死刑,就需要确保消灭掉他分裂出的邪恶人格——

所以,就有了这个发生在麦肯内心世界、消灭邪恶人格的故事。汽车旅馆,是他母亲遗弃并虐待他的地方,也是他潜意识中,最恐惧和厌恶的地方。

整部电影的灰色基调,都表现着主人公内心的无助和痛苦。

一般来说,多重人格障碍患者平均拥有13至15个人格,这些人格会交替掌控身体和意识。交替人格拥有自己的认知模式,拥有不同的年龄、性别、种族、宗教和性取向,还可能拥有不同的语言、口音、手势及笔迹,甚至可能是动物(Kluft,1996)。

当然了,这个平均数是被一些极端数拉高的,心理医生们确诊的多重人格一般在3个左右。

所以,电影中的11个人格其实已经相当夸张了。

此外更值得注意的是,影片中的人格之所以能相遇,只是电影设计的特殊艺术手法,电影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主人公麦肯正在接受第六期的药物治疗,为了完成人格的整合,需要强迫让他的不同人格面对面。

而整合手法非常简单粗暴:让多余的人格——消失(死去)。

在现实中,不同人格未必知道其他每一个人格的存在:例如,人格A知道人格B做的所有事,但人格B根本不知道A的存在。

现实中,患者的多重人格也并不会如此戏剧化的出现在一个地方——例如影片中代表着主人公意识的汽车旅馆。

(所以,这部电影中关于人格相杀的成分都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大家看个热闹即可,不要当真。)

所以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些人格是怎么出现的?哪个人格是“邪恶”的呢?

11个人格,表现了麦肯的不同性格和情感。人生经历过的各种事情,在麦肯内心留下不同程度的痕迹,就导致这些代表着麦肯不同侧面的人格并非同等重要。

“旅店老板”的身份是假的,他只是一名贪财好色的赌徒,意外占据了这家旅店;

“警探”的身份也是假的,他是一名囚犯,在和自己的同伴被押解的过程中杀死了真正的警官,换上了死者的衣物。

这些人格很快被融合(杀死),意味着它们在麦肯的人生中并不重要。

留下的角色,是麦肯心中最重要的人格,也代表着对他现实生活影响最大的经历:

1、

“艾德华”——

正义的化身,代表着麦肯心中的“善”,果决且勇敢,珍视生命。

“艾德华”曾是一名警察,在一次任务中,因为一瞬间的犹豫,没能救下一位自杀的女孩。从此,“艾德华”脱下了他的警服,成为一名普通司机。

因此,麦肯的心理医生在整合11个人格的时候,最希望“艾德华”能够活下来,成为麦肯的主人格。

基于这个出发点,心理医生希望引导“艾德华”知道了汽车旅馆杀人案的真相——汽车旅馆只是一个虚构的,存在于麦肯意识中的地方,他们也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人”,而是麦肯小时候遭受创伤时分裂出来的人格,他需要找到并杀死那个隐藏在他们之中的“邪恶人格”,让麦肯脱罪。

2、

“巴黎”——

母亲的化身,代表着麦肯心中最矛盾、最复杂的感情。

麦肯现实中的母亲是一名妓女,曾因欺诈被捕入狱,也曾遗弃并虐待他......这些经历严重影响了麦肯的人格。一个小孩在童年遭受重大打击,心灵会严重受创,更容易造成人格的分裂。

虽然到目前为止,多重人格障碍的生物学病因还没有被完全发现,但心理学家曾发现,所有研究中有90%左右的多重人格障碍患者,都有过童年创伤(遭受身体虐待或/和性虐待),且创伤经历通常发生在9岁之前。

所以,这位年轻貌美、身材火辣、职业“妓女”、常有盗窃行为的母亲形象,对麦肯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

麦肯恨自己的母亲吗?当然恨,所以他那个“旅店老板”的人格,会充满鄙夷、厌恶的侮辱“巴黎”是“妓女”、“贱货”。

人格间的相互对话,表达的都是麦肯自己的情感。

那麦肯爱自己的母亲吗?当然爱,所以当“巴黎”缓缓的她诉说自己的愿望,是回家乡种一片柑橘林时,“艾德华”的人格才会眼泛泪光、被深深触动。

正是因为这种复杂到极致的情感,“艾德华”最终在“巴黎”面对危险时,用自我牺牲来保护了巴黎——潜意识里,麦肯希望代表自己母亲的“巴黎”活下来;

但“巴黎”最终还是死去了,并得到了“婊子没有第二次机会”这句“死亡判决”——潜意识里,麦肯又无法原谅抛弃了自己的母亲。

最终结局并不美好。邪恶人格消灭了所有其他人格,成为活到最后的那个。

电影固然细思极恐,那么现实中,一名多重人格障碍患者究竟怎样才算治愈呢?

意识到其他人格的存在,逐渐学会彼此共享一个身体、和睦共处?还是融合其它所有的人格?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对人格的接纳程度不同,对“治愈”的定义自然也不一样。

但可以肯定地是,在治愈状态下,患者一定不会再为自己的多重人格感到困扰,这往往需要治疗人员长期(以年为单位)的努力。

那么影片中,究竟是谁成功整合(杀死)了所有人格,占据了主人格呢?

所有人的生日都是5月10号,代表什么?主人公死六名大楼住户的日子。

过气女星死亡前视角、小路死亡时的伤口位置,有什么相似点?小孩视角+小孩身高。

小男孩的母亲为什么出车祸?小男孩要和她玩手掌对手掌的游戏。

小男孩的母亲什么时候死去的?小男孩进入房间之后。

吉妮为什么死去?试图带小男孩坐车逃离现场,车子却发生爆炸。

小男孩的父亲为什么死去?为了保护孩子,被车撞。

最后存活下来的人格:

啊,这真的是童年阴影了......

但这个结局,也许恰恰表达了另一个事实:儿童时期受到的创伤,总是难以被轻易抚平的。

瑾 / 酒鬼 ✑ 撰文

野生好人✏ 封面

心理咨询  /  心理求助  /  心理治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