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鸡“银行”》

​                        小鸡“银行'’                                                              文/鲁茌

过去,在农村,一只鸡就是一个家庭'’小银行”。
    现在,我们的孩子不爱吃鸡蛋,为了让孩子吃个鸡蛋,大人们把嘴都磨破了:吃一个吧,吃一个吧,吃了鸡蛋长身体,长聪明。孩子才哼哼唧唧、勉勉强强吃上半个鸡蛋黄,或者鸡蛋清。
   可这些孩子哪里知道,在过去,农村的孩子们,是一年到头,也很难吃上个鸡蛋的。

在五六十年代的农村,一只鸡就是一个“小银行”。鸡蛋是孩子们上学买铅笔、买本子,和家中买盐、买洋油……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来源。碰上孩生日娘满月,头半年里就要开始攒鸡蛋。
    记得刚上初中的时候,一位高中的同学在学生大会上,讲了他们村上的一个故事。
    说的是,他们村上有一家贫农,一天,这家大人领着孩子去赶集,集上有个小摊儿做'’糖牛儿'’ 卖(就是用地瓜熬的一种糖 切成糖块)。孩子哭着要糖牛儿吃,被他爹薅着领子提溜走了,一边拽着,一边吼着:“买! 买! 买!!,娘了个×的,打洋油、买洋火还得给他娘的鸡腚眼子要钱里,哪来的钱给你买糖牛儿吃啊!!”
    用鸡蛋来维系生计,是那个时代农村普遍现象。

到了上学的年龄了。头好几天里,孩子就早早守在鸡窝旁,等着家里那只芦花老母鸡,赶紧下蛋,好让爹爹拿着鸡蛋,到供销社“收购站”卖了,再到商店买来上学的铅笔和本子。
    那个时候,一个鸡蛋能卖9分钱。9分钱能买一只铅笔(3分钱一支),和一个'’写字本.'’(6分钱一本),再买个'’小演草'’,还得加上只鸡蛋。两只鸡蛋能余下3分钱哩。

第二天,孩子挎上娘熬了一个晚上,刚刚用旧衣服改制的新书包,书包里装着爹爹用鸡蛋换得的铅笔和本子,高高兴兴的上学去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