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期末考评的导向功能
「您在教育上有任何问题,欢迎留言」
点上方蓝标即可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一年一度的期末悄然而至,期末的各项考评工作再一次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利用好期末考评,让期末考评成为班级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这是值得每一个老师思考的问题。
期末评比方式,常见的有三种形态。一是老师确定。老师倾向于给谁就给谁,这种情况多出现在小学阶段,初中也有。很显然,这种做法,老师的权利过大,也是最不公平的。二是学生投票。投票是评比的重要方式,挺好的一种方式,尤其能检测一个人的群众基础,也能避免矛盾,使用频率最高。弊端也有,有时会走偏,异化为纯粹是比人缘。三是依规量化。对学生一学期的表现进行量化,汇总后按分数从高到低排序,量化考核的结果作为评选的核心条件。这种做法的优势是,更加客观有说服力,解决了评选跟着感觉走的问题。
最近一次班主任工作室例会,主题是聊聊期末考评那些事。大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和碰撞,一致认为,扬长避短,综合投票和量化的优势,相对比较理想。以评12名三好学生为例,量化排名在最前面的一批同学,比如前8名,他们的优势明显,可以直接入围。
任何量化考核,都有其局限性和弊端的,人是鲜活的生命体,分数相差一两分,确实也很难说明谁好谁坏。另外4名三好学生入围者,可以从随后的8名考核分较高的学生中产生,以差额投票的方式。这样,就兼顾了投票和量化,充分发挥了两者的优势。
不论是采用哪种方法,规则要早点定下,不能临时按照个人意愿来评选。班级组建的时候,或者学期开学之初,就要决定下放方案,方案可以定时调整完善。规则大于天,一切按照规则办,就算有点吃亏,学生也还是能理解的。
现在社会有个不良现象,都不太愿意得罪人,喜欢做好好先生。这种情况出现在各行各业,就是老师身上,有时也客观存在。评选的时候,完全遵循学生投票,把决定权完全交给学生。为了不得罪学生,为了和学生搞好关系,对于表现不够好的入围者,也不愿说“不”。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鲜明而坚决的态度,能收获学生更多的认可。
孔子说,乡愿,德之贼也。孔老夫子对好好先生提出批评,说他们是道德的败坏者。对待学生,宽容为怀,是对的,但当老师不能做好好先生,不能没有原则,若学生的表现,确实超过了底线,不适合评选优秀,就要取消资格,否则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也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若考虑到事后否决,对学生可能会造成伤害,可以提前明确要求划出红线。当然,动用否决权,你要说出一个合理的理由,不能全凭个人的喜好。学生是最通情达理的,只要有合理的理由,他们是会理解和支持的,也会知道今后怎么去做,这是真正的治病救人,真正的以人为本。老师若能私下和学生进一步沟通,那自然是更好了。
评选的目的,看似是为了一个任务,达成一个目标,给学生,给家长,给学校,给档案一个交代。其实,不尽然。要完成一个任务是很简单的,但既然做了,就要力争让意义最大化,不能得出一个结论了事。评比,终极目的是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班级发展。比较理想的做法是,把期末考评分解到日常考核。把期末考评,化整为零,分解到平时,不仅减轻了期末的工作,也能让考核及时匡正学生的行为,学生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知道如何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鉴于此,我们“扬翼”班专门设置考核岗位,专人负责班级学生的量化考核。负责人每周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考核,向学生和家长公布考核结果,学生很清楚知道自己的表现,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的情况也一目了然。评上了,是努力的结果,如果没有评上,那是自己努力不够。
经常看到老师,临近期末把很多材料搬出,进行考核考评,学生只看到考核结果。考核结果自然也是重要的,但错失了或者削弱了过程对学生成长的指导作用,就纯粹只是完成任务了。在我看来,这不是做教育的最好姿态,也难以换来学生成长的良好状态。
必须强调的是,若是条例太多,考核过细,需要动用太多的人员和精力,学生容易陷入斤斤计较的泥潭,建议采用全面粗放的考核。方案实施之前,和学生做必要的说明,以获得学生的理解。
早定规则,让评选公正透明,便于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也会减少争议和纠纷。动用否决权,对不良现象说“不”,牢牢把住了班级发展的舆论导向,让班级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化整为零,让评选贯穿教育全过程,避免评价一次性消费,有利于让评价持续指引班级发展。
期末考评是小事,却也是关乎班级发展的大事,若不注意这些细节,评选也就失去意义。不仅如此,稍有不慎,还会引发怨言,生发出消解集体的力量,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杨春林的班
杨春林, 杭州市优秀教师, 语文教学大赛全国一等奖。 杭州市优秀班主任、杭州市首批名班主任工作室领衔人, 浙江班主任网络研修团队创始人。《班主任》 《新班主任》 等媒体封面人物, 浙江 2015 年教育新闻人物,著有 《变出品牌班级》等。
█ 交流/约稿/咨询请联系杨春林老师(微信号:zjjsycl)
█ 问题求助,分享感受,请在公众平台(hzycl2016)留言。